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同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综合隶属度数值、等级和序位的村庄分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19006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8: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综合隶属度数值、等级和序位的村庄分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村庄分类的类别,构建各类别下的二级指标并计算指标值;设定各个二级指标的理想值,并对二级指标进行取整和无量纲归一化处理;根据各个类别下的二级指标,利用算术平均法、加权平均法、标准化欧氏距离法、系数膨胀法分别计算村庄在各个类别下的初始隶属度,对初始隶属度求均值得到最终的隶属度数值;根据各类别下的隶属度等级划分阈值和隶属度数值确定隶属度等级;根据各类别下的村庄数量和隶属度数值确定隶属度序位;综合隶属度数值、等级和序位确定村庄所属主体类别和叠加兼容类别。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村庄单一化分类问题,提高了分类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综合隶属度数值、等级和序位的村庄分类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数据处理
,尤其是涉及一种综合隶属度数值、等级和序位的村庄分类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当前,城镇化的飞速进程加大了城乡差距,农村衰落现象逐渐显现,对整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现有技术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四大类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结果指导乡村发展方向。
[0003]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分类通常是基于事物的内在属性,而一个事物往往有多个内在属性(在数学上可以表示为维度),因而分类标准同一性是分类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否则易出现分类子项遗漏或分类子项重复,也就是不能满足互斥性和相称性。正是由于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这四类村庄所内含的分类标准不一致,才导致分类结果不是互斥的,这四类村庄的集合也不构成完备集。
[0004](1)集聚提升分类法的内在属性是是否为规模较大的中心村,若是中心村则属于集聚提升类子项,若不是中心村则属于非集聚提升类子项;
[0005](2)城郊融合分类法的内在属性是距离城镇的远近,可以分成城郊融合类和非城郊融合类两个子项;
[0006](3)特色保护分类法的内在属性是是否入选各级各类特色保护名录,可以分成特色保护类和非特色保护类两个子项;
[0007](4)搬迁撤并分类法的内在属性是是否存在灾害或重大工程征迁,可以分成搬迁撤并类和非搬迁撤并类两个子项。
[0008]根据四种类型村庄各自的分类标准(村庄的内在属性),对村庄进行分类时,若按照单一标准分类,四种分类标准下各自的分类结果均不会出现混乱;但若把四种分类的内在属性混在一起且仅各取一种分类子项,则分类结果会出现混乱。因此,当前缺乏一种考虑不同分类内在属性之间的联系的科学、合理、非单一性划分的村庄分类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综合隶属度数值、等级和序位的村庄分类方法,通过计算村庄隶属度,并进行等级划分和序位排列,实现科学、合理的村庄分类,且兼具主体类别和叠加兼容类别的划分,避免单一性划分的混乱。
[0010]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11]一种综合隶属度数值、等级和序位的村庄分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2]根据村庄分类的类别,构建各一级类别下的二级指标;
[0013]获取村庄的相关参数并计算二级指标;
[0014]设定各个二级指标的理想值,并对二级指标进行取整和无量纲归一化处理;
[0015]根据各个类别下的二级指标,利用算术平均法、加权平均法、标准化欧氏距离法、系数膨胀法分别计算村庄在各个类别下的初始隶属度,对初始隶属度求均值得到最终的村庄在对应类别下的隶属度数值;
[0016]根据各类别下的隶属度等级划分阈值和隶属度数值确定隶属度等级;
[0017]根据各类别下的村庄数量和隶属度数值确定隶属度序位;
[0018]根据隶属度数值、等级和序位确定村庄所属主体类别和叠加兼容类别。
[0019]所述村庄分类的类别包括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和搬迁撤并类。
[0020]所述集聚提升类对应的二级指标包括:中心村J1、耕地总面积J2、农村宅基地总面积J3、常住人口数量J4、户籍人口流失率J5、老龄人口占比J6、村集体经济收入J7、农业亩均产值J8、村民人均收入水平J9、幼儿园村内入园比例J
10
、常住人口人均宅基地面积J
11
、常住人口人均公共建筑面积J
12

[0021]所述城郊融合类对应的二级指标包括:城镇化区域C1、到县城城区距离C2、到乡镇镇区距离C3、县城或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C4、县城或镇区产业项目扩展C5、户籍人口人均宅基地面积C6、外来人口数量C7、村集体资产净值C8。
[0022]所述特色保护类对应的二级指标包括:特色村庄等级T1、国家级文保单位和非遗数量T2、省级文保单位和非遗数量T3、特色人文资源开发情况T4、特色自然资源开发情况T5、户籍人口流失率T6、户籍人均基础设施T7、村集体经济收入T8。
[0023]所述搬迁撤并类对应的二级指标包括:自然灾害危害程度B1、自然保护区范围B2、人均耕地面积B3、到乡镇镇区距离B4、户籍人口流失率B5、常住人口数量B6、重大项目建设征迁B7、有害场所B8。
[0024]利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村庄在各个类别下的初始隶属度的方法为:
[0025][0026][0027][0028][0029]其中,J
k.加权
、C
k.加权
、T
k.加权
、B
k.加权
分别表示村庄k在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下的加权平均初始隶属度,J
i
表示集聚提升类对应的二级指标,C
i
表示城郊融合类对应的二级指标,T
i
表示特色保护类对应的二级指标,B
i
表示搬迁撤并类对应的二级指标。
[0030]利用系数膨胀法计算村庄在各个类别下的初始隶属度的方法为:
[0031][0032][0033][0034][0035]其中,J
k.膨欧
、C
k.膨欧
、T
k.膨欧
、B
k.膨欧
分别表示村庄k在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下的系数膨胀初始隶属度,J
i
表示集聚提升类对应的二级指标,C
i
表示城郊融合类对应的二级指标,T
i
表示特色保护类对应的二级指标,B
i
表示搬迁撤并类对应的二级指标。
[0036]所述各类别下的隶属度等级划分阈值的确定原则为:
[0037]将各类别下的隶属度划分为五个等级,其中,若在某一类别下被划分为五等,则不考虑划入这一类别,通过设定阈值将划分为各类别一至四等的村庄比例分别控制在预设范围内。
[0038]所述根据隶属度数值、等级和序位确定村庄所属主体类别和叠加兼容类别的方法为:
[0039]每个村庄有四个隶属度数值,相应的有四中类别下的序位和所属等级;在进行村庄所属类别判断时,优先考虑等级,最为靠前的等级对应的类别即为主体类别,其余非五等等级对应的类别为叠加兼容类别,其中,当最为靠前的等级对应的类别有多个时,考虑隶属度数值和序位进行主体类别的判定。
[004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41]本专利技术解决了常态下村庄的单一化分类的困境,选定隶属度分类方法,提出具有实际可行性的四大类村庄异质性二级指标,设定四类村庄二级指标的理想值,筛选归一化处理方法,确定隶属度的计算方法,对研究对象的村庄隶属度提出等级划分,根据隶属度数值、等级和序位对村庄进行精确、科学的分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综合隶属度数值、等级和序位的村庄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村庄分类的类别,构建各一级类别下的二级指标;获取村庄的相关参数并计算二级指标;设定各个二级指标的理想值,并对二级指标进行取整和无量纲归一化处理;根据各个类别下的二级指标,利用算术平均法、加权平均法、标准化欧氏距离法、系数膨胀法分别计算村庄在各个类别下的初始隶属度,对初始隶属度求均值得到最终的村庄在对应类别下的隶属度数值;根据各类别下的隶属度等级划分阈值和隶属度数值确定隶属度等级;根据各类别下的村庄数量和隶属度数值确定隶属度序位;根据隶属度数值、等级和序位确定村庄所属主体类别和叠加兼容类别。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综合隶属度数值、等级和序位的村庄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村庄分类的类别包括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和搬迁撤并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综合隶属度数值、等级和序位的村庄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聚提升类对应的二级指标包括:中心村J1、耕地总面积J2、农村宅基地总面积J3、常住人口数量J4、户籍人口流失率J5、老龄人口占比J6、村集体经济收入J7、农业亩均产值J8、村民人均收入水平J9、幼儿园村内入园比例J
10
、常住人口人均宅基地面积J
11
、常住人口人均公共建筑面积J
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综合隶属度数值、等级和序位的村庄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城郊融合类对应的二级指标包括:城镇化区域C1、到县城城区距离C2、到乡镇镇区距离C3、县城或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C4、县城或镇区产业项目扩展C5、户籍人口人均宅基地面积C6、外来人口数量C7、村集体资产净值C8。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综合隶属度数值、等级和序位的村庄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特色保护类对应的二级指标包括:特色村庄等级T1、国家级文保单位和非遗数量T2、省级文保单位和非遗数量T3、特色人文资源开发情况T4、特色自然资源开发情况T5、户籍人口流失率T6、户籍人均基础设施T7、村集体经济收入T8。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综合隶属度数值、等级和序位的村庄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搬迁撤并类对应的二级指标包括:自然灾害危害程度B1、自然保护区范围B2、人均耕地面积B3、到乡镇镇区距离B4、户籍人口流失率B5、常住人口数量B6、重大项目建设征迁B7、有害场所B8。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综合隶属度数值、等级和序位的村庄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加权平均法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学军潘军祝华军林开颜吴军辉陈杰司慧萍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