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凝水余冷利用的新风换热装置、空调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186088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8: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冷凝水余冷利用的新风换热装置、空调,包括:冷凝水管,连接至室外机冷凝水排放口;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一端用于接入室外新风,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用于向室内输出所述室外新风,所述换热管呈纵向环绕结构,所述冷凝水管的出水口布设于所述换热管的各个顶端上侧,使冷凝水从所述冷凝水管排出后流至于所述换热管的各个顶端后沿着换热管向下流动;箱体,用于容纳所述换热管,所述箱体设置有室内排风入口和室内排风出口,所述室内排风入口接入室内排风,使室内排风从所述室内排风入口进入箱体内,与所述换热管、冷凝水进行热交换后,从所述室内排风出口排放至室外。从所述室内排风出口排放至室外。从所述室内排风出口排放至室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凝水余冷利用的新风换热装置、空调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装置领域,具体指有一种冷凝水余冷利用的新风换热装置、空调。

技术介绍

[0002]空调包括内循环系统和外循环系统,内循环系统可以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冷却,从而产生温度较低的冷风,外循环系统可以将室外空气送入室内,使室内的二氧化碳等保持在一定的阈值以下。
[0003]空调的内循环系统在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室内机冷凝水,冷凝水温度一般在11~13℃,远低于环境温度。现有的空调一般是将冷凝水直接排放,并未回收利用,造成了能源浪费,或者是将冷凝水收集后,和室内风或者室外风简单的热交换回收余冷。以上方法或结构没有充分发挥冷凝水所带有的余冷,造成了能源浪费。
[0004]针对上述的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设计一种冷凝水余冷利用的新风换热装置、空调是本专利技术研究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在于提供一种冷凝水余冷利用的新风换热装置、空调,能够有效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冷凝水余冷利用的新风换热装置,包括:
[0008]冷凝水管,连接至室外机冷凝水排放口;
[0009]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一端用于接入室外新风,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用于向室内输出所述室外新风,所述换热管呈纵向环绕结构,所述冷凝水管的出水口布设于所述换热管的各个顶端上侧,使冷凝水从所述冷凝水管排出后流至于所述换热管的各个顶端后沿着换热管向下流动;
[0010]箱体,用于容纳所述换热管,所述箱体设置有室内排风入口和室内排风出口,所述室内排风入口接入室内排风,使室内排风从所述室内排风入口进入箱体内,与所述换热管、冷凝水进行热交换后,从所述室内排风出口排放至室外。
[0011]进一步地,所述室内排风入口和所述室内排风出口在所述箱体上对角设置,用于延长所述室内排风的流通路径,提高室内排风与所述换热管、冷凝水进行热交换效率。
[0012]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管在其外表面设置有波纹,所述波纹的倾角与所述室内排风的流通路径相反。
[0013]进一步地,所述冷凝水管的出水口与所述换热管的顶端之间通过湿膜连接,使所述冷凝水排出后通过所述湿膜引至所述换热管顶端并在所述换热管的外壁形成水膜。
[0014]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管的波纹倾斜度定义为i,tan(i)=0.75~0.85;所述换热管的管径为250~350mm;所述接入室内排风的风速被配置为4.5~5.5m/s。
[0015]进一步地,所述箱体的底部朝向所述换热管向室内输出所述室外新风的一端向下
倾斜设置,用于聚集冷凝水。
[0016]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在所述换热管向室内输出所述室外新风的一端设置有湿膜滤网,所述湿膜滤网通过驱动机构驱动,所述驱动机构可驱动所述湿膜滤网可接触箱体底部的冷凝水,和/或所述驱动机构可驱动所述湿膜滤网覆盖于所述换热管向室内输出所述室外新风的一端,和/或所述驱动机构可驱动所述湿膜滤网避开所述换热管向室内输出所述室外新风的一端。
[0017]进一步地,包括湿度传感器和控制系统,所述湿度传感器用于获取室内湿度,
[0018]当室内湿度低于第一阈值,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湿膜滤网接触箱体底部的冷凝水,然后驱动所述湿膜滤网覆盖于所述换热管向室内输出所述室外新风的一端;
[0019]当室内湿度高于第一阈值,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湿膜滤网避开所述换热管向室内输出所述室外新风的一端。
[0020]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磁铁和弹簧,所述电磁铁接收所述控制系统的控制可向上移动,所述湿膜滤网连接于所述电磁铁的下端,从而可驱动所述湿膜滤网向上移动,所述弹簧连接于所述湿膜滤网的下端,从而在电磁铁掉电后可拉动所述湿膜滤网下移,所述湿膜滤网向上移动后覆盖于所述换热管向室内输出所述室外新风的一端,所述湿膜滤网向下移动后接触箱体底部的冷凝水。
[0021]一种空调,包含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冷凝水余冷利用的新风换热装置。
[0022]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的效果和/或优点:
[0023](1)室内空调的冷凝水回收之后,通过冷凝水管,通过湿膜引至螺纹换热铜管,在换热管外壁形成水膜;利用了水膜状态下的水可以更均匀、薄薄地覆盖在换热管的波纹表面,病沿着换热管的表面在重力的作用下缓慢地向下流动。技术效果是,可以提高冷凝水与波纹的接触面积,防止冷凝水聚集成流地向下流动。
[0024](2)换热管的波纹倾角与排风方向相反,可以利用排风的动力延长冷凝水在管壁的附着时间,提高换热效果;
[0025](3)室内排风扫掠过换热铜管,加速冷凝水的蒸发,利用冷凝水的低温特性、蒸发吸热特性,对铜管内的新风进行降温;箱体内的室内排风会吹向换热管表面,带动冷凝水加快蒸发从而进一步提高余冷利用率
[0026](4)未蒸发的冷凝水在底部积聚,对湿膜滤网进行湿润;
[0027](5)当室内湿度传感器反馈室内湿度过低,需要加湿,控制器对电磁铁通电,带动湿膜滤网上移,对即将进入室内的新风进行湿润加湿。直至室内湿度达标,电磁铁断电,湿膜滤网回降。
[0028]应当明白,本专利技术的上文的概述和下面的详细说明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且意在提供对如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图1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0031]图3为图2的A

A剖视图。
[0032]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现将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34]参考图1,一种冷凝水余冷利用的新风换热装置,包括:
[0035]冷凝水管2,连接至室外机冷凝水排放口;
[0036]本实施例通过冷凝水管2连接至室外机冷凝水排放口,从而接收室外机运行过程中生成的冷凝水。
[0037]换热管3,所述换热管3的一端用于接入室外新风,所述换热管3的另一端用于向室内输出所述室外新风,所述换热管3呈纵向环绕结构,所述冷凝水管2的出水口布设于所述换热管2的各个顶端上侧,使冷凝水从所述冷凝水管排出后流至于所述换热管3的各个顶端后沿着换热管3向下流动;
[0038]换热管3是本实施例的核心改进点。本实施例通过冷凝水管2的连接方式收集得到室外机生成的冷凝水,然后通过冷凝水管2将冷凝水排放至换热管3的顶端。换热管3用于输送室外新风,也就是说室外新风在换热管3内流动从而进入室内,并且室外新风不直接与冷凝水接触。因为室外新风直接与冷凝水接触的话,一来接触时间短,二来冷凝水与室外新风只是简单的接触,造成了热交换时间短、效率低等问题。本实施例通过换热管3可以延长室外新风的流动路径,从而使冷凝水与换热管3充分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凝水余冷利用的新风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凝水管,连接至室外机冷凝水排放口;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一端用于接入室外新风,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用于向室内输出所述室外新风,所述换热管呈纵向环绕结构,所述冷凝水管的出水口布设于所述换热管的各个顶端上侧,使冷凝水从所述冷凝水管排出后流至于所述换热管的各个顶端后沿着换热管向下流动;箱体,用于容纳所述换热管,所述箱体设置有室内排风入口和室内排风出口,所述室内排风入口接入室内排风,使室内排风从所述室内排风入口进入箱体内,与所述换热管、冷凝水进行热交换后,从所述室内排风出口排放至室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凝水余冷利用的新风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排风入口和所述室内排风出口在所述箱体上对角设置,用于延长所述室内排风的流通路径,提高室内排风与所述换热管、冷凝水进行热交换效率。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冷凝水余冷利用的新风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在其外表面设置有波纹,所述波纹的倾角与所述室内排风的流通路径相反。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冷凝水余冷利用的新风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水管的出水口与所述换热管的顶端之间通过湿膜连接,使所述冷凝水排出后通过所述湿膜引至所述换热管顶端并在所述换热管的外壁形成水膜。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冷凝水余冷利用的新风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波纹倾斜度定义为i,tan(i)=0.75~0.85;所述换热管的管径为250~350mm;所述接入室内排风的风速被配置为4.5~5.5m/s。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凝水余冷利用的新风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的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发勇林才成李凌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金名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