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导管结构的颅内血管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8143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8: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血管支架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微导管结构的颅内血管支架,包括导丝本体和微导管本体,所述微导管本体套设在导丝本体的表面,所述微导管本体表面的中部固定有球囊本体,所述球囊本体的表面套设有支架本体,所述球囊本体的表面设置有涂药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具备牵引功能,能够在遇到狭窄的血管区域时,能够对支架和球囊进行牵引拉伸操作,方便支架进入狭窄区域内,以便进行后续的治疗工作,而且该支架还具备定位功能,在血管内部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对自身位置进行简单固定,避免血管支架发生移动,该支架还可以提前将药剂进行存储,等到达治疗区域后,再对存储的药剂进行释放,有效提高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效提高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效提高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导管结构的颅内血管支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血管支架
,具体为一种微导管结构的颅内血管支架。

技术介绍

[0002]血管支架是指在管腔球囊扩张成形的基础上,在病变段置入内支架以达到支撑狭窄闭塞段血管,减少血管弹性回缩及再塑形,保持管腔血流通畅的目的。部分内支架还具有预防再狭窄的作用。主要分为冠脉支架、脑血管支架、肾动脉支架、大动脉支架等。
[0003]颅内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分叉处及其主要分支。约85%的动脉瘤位于Willis动脉环前半环颈内动脉系统,即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的后半部。颅内动脉瘤的大小悬殊,通常在0.5~2cm。动脉瘤的破裂与其大小有一定关系,一般认为破裂的动脉瘤较大,未破裂的动脉瘤较小。动脉瘤破裂的临界大小为直径在0.5~0.6cm。直径超过0.5cm的动脉瘤出血机会逐渐增多,其直径超过3.0cm后,则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取代了出血症状;通常情况下,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来说,可以通过采用开颅手术,动脉瘤夹闭或者是采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来进行治疗。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成熟,目前多数对于颅内动脉瘤采用介入栓塞治疗的方法,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通过介入手术方式,将弹簧圈栓塞填塞入动脉瘤,从而使得动脉瘤内部成为无效腔,瘤壁逐渐缺血坏死,从而有效地消除动脉瘤的存在,支架辅助治疗技术是将导引导管头端放置于椎动脉颅外段,沿着导引管在微导丝引导下送进微导管,尖端送入颅内动脉瘤体内,再沿微导丝将微导管送入瘤体内,同时将支架小心准送入确定位好的部位,然后释放支架以充全覆盖动脉瘤瘤颈。
[0004]目前在通过向患者颅内血管放入支架的过程中,医疗人员通过微导管带动支架移动至患者颅内血管的狭窄部位,但是当患者颅内血管内部过于狭窄时,现有的血管支架大多不具备牵引拉伸功能,进而导致医疗人员只能够用力推动血管支架移动,血管支架不易进入狭窄部位,而且目前的血管支架大多是直接套设在球囊的表面,在血管的内部移动的过程中,无法对自身进行固定,进而导致血管支架在移动过程中容易出现移动甚至脱落的情况,给后续的手术工作带来不便,在对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医疗人员往往还需要在血管支架的表面涂抹药剂,但是血管支架在患者血管内部移动的过程中,血管支架表面的药剂容易涂抹在其他血管部位,降低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导管结构的颅内血管支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微导管结构的颅内血管支架,包括导丝本体和微导管本体,所述微导管本体套设在导丝本体的表面,所述微导管本体表面的中部固定有球囊本体,所述球囊本体的表面套设有支架本体,所述球囊本体的表面设置有涂药结构,所述微导管本体的表面且位于球囊本体的左侧固定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
上下两侧均设置有定位板,所述连接块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复位结构,且复位结构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气囊,所述导丝本体表面的右侧套设有牵引块,所述牵引块的上下方均设置有牵引绳,且牵引绳的一端与球囊本体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牵引块的右侧固定有固定盒,且固定盒的内部设置有拉伸结构,所述固定盒内部的中部设置有第二气囊。
[0007]优选的,所述涂药结构包括凹槽、储药袋和排液孔,所述凹槽开设在球囊本体表面的中部,所述储药袋固定在凹槽的内部,且储药袋的内部注入有抗栓抗凝药液,所述排液孔开设在储药袋的表面。
[0008]优选的,所述储药袋的数量为若干个,且它们之间的间距相同,所述排液孔以储药袋的中心处为圆心呈环形分布在储药袋的表面。
[0009]优选的,所述复位结构包括固定槽、活动片、连接杆和弹簧,所述固定槽开设在连接块的上下两侧,所述活动片滑动连接在连接块的内部,所述连接杆固定在活动片的上下两侧表面,且连接杆的一端贯穿固定槽并与定位板固定连接,所述弹簧固定在活动片左侧的表面,且弹簧的另一端与连接块的内壁固定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连接块内壁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限位槽,所述活动片的前后两侧均固定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位于限位槽的内部并与限位槽的内壁滑动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定位板呈半圆弧形设置,且定位板的右侧延伸至支架本体表面的上方并与支架本体之间滑动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拉伸结构包括安装槽、引导轮、通槽和活动块,所述安装槽开设在牵引块的上下两侧,所述引导轮转动连接在安装槽的内部,所述通槽开设在固定盒的上下两侧表面,所述活动块设置在固定盒内部的上下两侧,且活动块的一侧贯穿通槽并延伸至固定盒的外侧,所述活动块的一侧与第二气囊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牵引绳的一端贯穿安装槽并与活动块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牵引绳与引导轮之间滚动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固定盒内壁前后两侧的上下方均开设有导向槽,所述活动块的前后两侧表面均固定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的一侧延伸至导向槽的内部并与导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
[0014]优选的,所述牵引块呈圆形设置,且牵引块的直径小于球囊本体的直径。
[0015]优选的,所述第一气囊、第二气囊以及球囊本体的一侧均连通有连接管,且连接管的一端与压力泵连通。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7]本专利技术具备牵引功能,能够在遇到狭窄的血管区域时,能够对支架和球囊进行牵引拉伸操作,方便支架进入狭窄区域内,以便进行后续的治疗工作,而且该支架还具备定位功能,在血管内部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对自身位置进行简单固定,避免血管支架发生移动,该支架还可以提前将药剂进行存储,等到达治疗区域后,再对存储的药剂进行释放,有效提高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解决了现有的血管支架在遇到较为狭窄的颅内血管区域时,不方便支架进入的情况,还解决了现有的血管支架在患者颅内血管中移动时,容易产生移动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球囊本体的立体示意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复位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连接块的剖面图;
[0023]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局部结构立体示意图;
[0024]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固定盒的剖面图;
[0025]图8为本专利技术中固定盒的剖面图。
[0026]图中:1、导丝本体;2、微导管本体;3、球囊本体;4、支架本体;5、涂药结构;51、凹槽;52、储药袋;53、排液孔;6、连接块;7、定位板;8、复位结构;81、固定槽;82、活动片;83、连接杆;84、弹簧;9、第一气囊;10、牵引块;11、牵引绳;12、固定盒;13、拉伸结构;131、安装槽;132、引导轮;133、通槽;134、活动块;14、第二气囊;15、限位槽;16、限位块;17、导向槽;18、导向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导管结构的颅内血管支架,包括导丝本体(1)和微导管本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导管本体(2)套设在导丝本体(1)的表面,所述微导管本体(2)表面的中部固定有球囊本体(3),所述球囊本体(3)的表面套设有支架本体(4),所述球囊本体(3)的表面设置有涂药结构(5),所述微导管本体(2)的表面且位于球囊本体(3)的左侧固定有连接块(6),所述连接块(6)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定位板(7),所述连接块(6)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复位结构(8),且复位结构(8)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气囊(9),所述导丝本体(1)表面的右侧套设有牵引块(10),所述牵引块(10)的上下方均设置有牵引绳(11),且牵引绳(11)的一端与球囊本体(3)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牵引块(10)的右侧固定有固定盒(12),且固定盒(12)的内部设置有拉伸结构(13),所述固定盒(12)内部的中部设置有第二气囊(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导管结构的颅内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涂药结构(5)包括凹槽(51)、储药袋(52)和排液孔(53),所述凹槽(51)开设在球囊本体(3)表面的中部,所述储药袋(52)固定在凹槽(51)的内部,且储药袋(52)的内部注入有抗栓抗凝药液,所述排液孔(53)开设在储药袋(52)的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微导管结构的颅内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药袋(52)的数量为若干个,且它们之间的间距相同,所述排液孔(53)以储药袋(52)的中心处为圆心呈环形分布在储药袋(52)的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导管结构的颅内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结构(8)包括固定槽(81)、活动片(82)、连接杆(83)和弹簧(84),所述固定槽(81)开设在连接块(6)的上下两侧,所述活动片(82)滑动连接在连接块(6)的内部,所述连接杆(83)固定在活动片(82)的上下两侧表面,且连接杆(83)的一端贯穿固定槽(81)并与定位板(7)固定连接,所述弹簧(84)固定在活动片(82)左侧的表面,且弹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奉康洪通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艾迈思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