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污水脱氮除磷方法及回流液脱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18001 阅读:2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有效提高污水处理脱氮除磷方法及所用脱氧装置,其特征是在带有回流系统的生物污水处理工艺,好氧和/或沉淀池和/或缺氧回流通路中串接有抽气式脱氧装置,使回流液经脱氧至满足回流到达段溶解氧要求后回流。通过对回流液简便高效脱氧,降低其DO含量,满足回流到段低DO要求,使运行脱氮除磷达到设计效果,并不改变原设计处理工艺参数,特别适用于现有污水处理提标改造。本发明专利技术脱氧装置,采用物理和生物相结合除氧,具有极好的脱氧效果,回流液脱氧停留时间短,结构、控制简单,完全能满足现有工艺回流到段对DO低要求,实现工艺运行达到预期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有效提高污水处理脱氮除磷方法,尤其涉及通过简便去除回流液中溶解氧含量方法,提高污水脱氮除磷方法及所用脱氧装置。
技术介绍
氮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其有效去除日益受到重视,污水处理工艺例如A2/O、氧化沟、生物流化床,及中国专利CN1186050等,常通过设置回流工艺,利用生物脱氮除磷功能在缺氧段和/或厌氧段,去除处理水体中的氮、磷。然而为维持各个工艺阶段的处理效果,其好氧、厌氧、缺氧工艺对溶解氧(DO)控制有较高要求,例如好氧段DO需维持在2.5-3.0mg/l,厌氧段DO需小于0.2mg/l,缺氧段DO需小于0.5mg/l,以分别维持处理的好氧、厌氧和缺氧状态。而脱氮效率又与混合液回流比有关,为达到较高的脱氮和除磷效率,回流混合液和回流污泥量需大,一般混合液的回流比在100%-400%,污泥回流比在25%-100%,因此导致较高的DO随着回流混合液和回流污泥(以下统称回流液)回流带至厌氧段和缺氧段,造成厌氧段和缺氧段DO过高,无法保证所需厌氧和缺氧状态,最终影响脱氮除磷效果,致使厌氧和缺氧段处理达不到预期效果,影响整个工艺运行。因此废水处理工艺设计脱氮除磷很好,但实际运行效果达不到预期设计要求,经申请人研究分析此就是一个重要因素。 现有技术中虽有对回流液脱氧报导,以减少回流时DO带入,例如中国专利CN1903744、CN1903745改进的UCT工艺装置,使好氧反应器出水经脱氧反应器10-20分钟搅拌脱氧后回流。中国专利CN101104541改良型四段进水A/O深度脱氮装置,在传统的四段进水A/O系统未端设置一后缺氧区兼脱氧区,不曝气只进行缺氧搅拌。然而由于好氧工艺,氧均匀溶于水中,通过搅拌仅能使少量氧释出,并且由于受池容及停留时间的限制,试验表明实际难以脱至厌氧、缺氧对低溶解氧要求,回流液中DO仍然过高,不能保证设计脱氮除磷对厌氧和缺氧要求,实际效果较差不理想;其次,为能有效脱氧,脱氧池回流液在其中停留时间相对较长,其过程中回流液本身已经发生了一定的生化反应,导致回流液物理化学性质发生了一定变化,加之大的回流量,客观上造成了对厌氧和/或缺氧段污水改善的改变。而污水生物处理过程是使污水在池内通过设定的微生物浓度和停留时间,使得有机物得到降解,如果工艺参数例如停留时间、微生物浓度等发生变化,就难以保证达到原设计效果,需对整个工艺重新调整。这样需对原处理工艺进行重新调整,而实际重新调整难度较大,需专门人员借助仪器测定,这是一般污水处理厂管理人员所不能进行的,此也是污水处理厂调试时处理效果很好,以后的运行效果会有所下降的原因这一。 中国专利CN1422817厌氧-兼氧-好氧一体化污水处理,通过在各个处理区域设置溶解氧探头或电极,由中央处理微机运行模糊控制程序控制给氧量控制器。此法不仅控制复杂,而且如果水质、气温等条件发生变化时,与程序中设定条件不一致时,运行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并且还会因监测探头或电极的不稳定性,影响效果。因此缺乏实际应用价值。 因此现有技术通过设置回流工艺进行生物脱氮除磷,实际运行难以达到设计效果,一是未能真正找到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原因,二是未能寻求到简便有效脱除回流液中溶解氧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通过简便有效大幅度降低回流液中DO,并保持回流液理化性状不发生改变,从而提高污水脱氮除磷方法。 本专利技术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方法中所用回流液脱氧装置。 本专利技术方法目的实现,主要改进是使回流液在封闭容器中,通过抽气方式降低液面气压,使水体“沸腾”,从而使其中大部份DO逸出得到排除完成脱氧,低成本实现高的脱氧效率,降低回流液中DO,并实现脱氧值可控,以及短的脱氧停留时间,基本不改变回流液理化性状,从而克服现有技术不足,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具体说,本专利技术提高污水脱氮除磷方法,包括带有回流系统的生物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艺的好氧和/或沉淀池和/或缺氧回流通路中串接有抽气式脱氧装置,使回流液经脱氧至满足回流到段溶解氧要求后回流。 本专利技术所说带有回流系统的生物污水处理工艺,为现有技术,例如A2/O、氧化沟、生物流化床等,以及它们的改进工艺,并在其中设置有回流工艺。其回流去路(回流到段)及回流量按原设计要求可以不作改变,仅是降低回流液中DO浓度,至大致符合回流到达工艺段设计DO要求,但此不应理解为数学意义上的绝对完全相等。 抽气式脱氧装置,其功能是通过抽气形成负压,使回流液中呈弥散“溶于水中”的DO释出,并随抽气排出,从而达到降低回流液中的DO浓度,理论上具有此功能作用的脱氧装置都可以被利用。 对于设计回流量较大,可以设置若干并联抽气式脱氧装置,以减少回流液停留时间,以及满足脱氧要求,并且可以交替运行。 本专利技术回流液脱氧装置,其结构至少包括密闭脱氧罐,上部有进水口及抽气口,下端有出水。脱氧时,回流液从进水口进入罐内,抽气口不断抽气使罐内形成负压,回流液在负压状态下“沸腾”释出所含氧气,并随抽气排出,从而达到降低回流液中DO目的。为实现回流液连续脱氧,一种较好是在脱氧罐底部保持有一定水位(例如0.8-1.5m水层),用于维持连续脱氧水封形成负压,在出水口外加接有出水抽水装置,使脱氧罐在负压下保持回流液脱氧后连续排出。保持负压的水封,还可以通过在脱氧罐出水口外接水封形成,例如通用弯管水封,确保罐内能形成负压。 出水抽水装置,主要作用是为脱氧罐在负压下连续保持流量出水提供“引流”动力源,一种最简便为采用水泵抽吸,当然其他具有“引流”装置都可以被应用。 为有效缩短脱氧停留时间和提高脱氧效率,使回流液中DO达到满足设计厌氧、缺氧低要求,一种较好为在脱氧装置中设置接触生物填料,例如拉西环、鲍尔环、多面空心球、水处理生物填料等,并使回流液以喷淋方式通过填料层,这样回流液在脱氧装置内可以获得较大的“释氧”表面,从而提高脱氧效率,缩短脱氧时间,并不改变回流液理化性状。其中更好为采用融合有多种有利于微生物快速附着生长物质及微量元素的高分子生物载体填料,例如申请人的裕龙牌活性生物填料,使生物填料更易附着高耗氧微生物,并通过微生物耗氧,强化了脱氧能力。 此外,在装置上部(抽气口下)较好设置有水处理用收水器,例如斜板、折板收水器等,通过隔离抽气时液体回涌,防止回流液随抽气排出,以及影响抽气。 本专利技术提高污水脱氮除磷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由于在回流液通路中串接有抽气式脱氧装置,通过简便有效方法,低成本(仅抽气消耗动力)使得回流液中大部份DO释出随抽气排出,从而使回流液中溶解氧得到较大幅度脱除降低,确保大流量回流后厌氧段和缺氧段(统称回流到段)低DO满足厌氧和缺氧状态,实现运行设计脱氮除磷效果,试验表明相同工艺,应用本专利技术改造后总氮至少可以降低30-50%,总磷至少可以降低50-80%。本专利技术方法,简单、可靠、运行简便、脱氧控制容易效果好,通过抽气式脱氧后残余的溶解氧可低于0.2mg/l,增加成本极少,仅是增加一密闭脱氧罐,更适合于对现有工艺的改造(回流管路回流水泵前或后)。特别是,脱氧效率高,回流液脱氧停留时间短,只需3-8分钟,不会导致脱氧罐中回流液理化改善发生较大的变化,除增加脱氧罐外,其余均不发生变化,因而不会影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提高污水脱氮除磷方法,包括带有回流系统的生物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艺的好氧和/或沉淀池和/或缺氧回流通路中串接有抽气式脱氧装置,使回流液经脱氧至满足回流到达段溶解氧要求后回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炳泉吴鹰任玉斌朱卓铭黄东辉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裕隆环保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