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DCDC非隔离通信电路、通信电源、远端拉远设备应用系统及合路器应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16634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5: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直流电压变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向DCDC非隔离通信电路、通信电源、远端拉远设备应用系统及合路器应用系统。双向DCDC非隔离通信电路,所述双向DCDC非隔离通信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电容、第一开关模块、第一非隔离电感、第二开关模块、第一输出电容,第一开关模块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输入电容的两端,第一非隔离电感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关模块,第一非隔离电感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关模块,第一输出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一端,第一输出电容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二端,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二端还连接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二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因电气隔离组件导致的单相及多相H桥双向DCDC隔离拓扑存在的成本高、体积大、应用不便的问题。应用不便的问题。应用不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向DCDC非隔离通信电路、通信电源、远端拉远设备应用系统及合路器应用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直流电压变换
,特别涉及一种双向DCDC非隔离通信电路、通信电源、远端拉远设备应用系统及合路器应用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5G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通信设备被部署在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地方,这些地方的电网和通信基础设施往往不够完备。为了保证通信设备的稳定运行,需要使用高可靠性的通信电源。同时,由于淘汰的2G/3G基站遗留下大量铅酸和锂电池,单向供电方式无法高效利用这批旧电池,因此需要使用双向DCDC拓扑实现双向功率变换供电,以实现更高效的能量利用。
[0003]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的单相及多相H桥双向DCDC拓扑一般为隔离拓扑,成本高、体积大,导致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不够灵活。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双向DCDC非隔离通信电路、通信电源、远端拉远设备应用系统及合路器应用系统,解决了因电气隔离组件导致的单相及多相H桥双向DCDC隔离拓扑存在的成本高、体积大、应用不便的问题。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双向DCDC非隔离通信电路,所述双向DCDC非隔离通信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电容、第一开关模块、第一非隔离电感、第二开关模块和第一输出电容,所述第一输入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电源的正极,所述第一输入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源的负极,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非隔离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模块,所述第一非隔离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模块,所述第一输出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输出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二端还连接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二端。
[0006]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关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开关管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公共端连接所述第一非隔离电感的第一端。
[0007]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二开关模块包括: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输入端,所述第一输出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输入端,所述第四开关管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输出端,所述第三开关管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公共端连接所述第一非隔离电感的第二端。
[0008]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双向DCDC非隔离通信电路还包括控制与检测模块,所述控制与检测模块连接第一输出电容及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的控制端,所述控制与检测模块用于检测输出电压,并根据所述输出电压与设定电压控制功率走向,以使所述双向DCDC非隔离通信电路处于任一方向上的BUCK、BOOST及临界导通的工作模式。
[0009]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双向DCDC非隔离通信电路,所述双向DCDC非隔离通信电路包括:第二输入电容、第二输出电容、第三开关模块、第四开关模块、第五开关模块、第六开关模块、第二非隔离电感和第三非隔离电感,所述第二输入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电源的正极,所述第二输入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源的负极,所述第三开关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开关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非隔离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模块,所述第二非隔离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五开关模块,所述第五开关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模块的第二端及所述第四开关模块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开关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模块的第一端,所述第三非隔离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模块,所述第三非隔离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开关模块,所述第六开关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开关模块的第一端,所述第六开关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模块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输出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开关模块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输出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开关模块的第二端。
[0010]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三开关模块包括第五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五开关管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管的输入端,所述第六开关管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非隔离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管与所述第六开关管的公共端。
[0011]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四开关模块包括第七开关管和第八开关管,所述第七开关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管的输入端,所述第七开关管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八开关管的输入端,所述第八开关管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开关模块及所述第六开关模块,所述第三非隔离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开关管与所述第八开关管的公共端。
[0012]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五开关模块包括第九开关管和第十开关管,所述第九开关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六开关模块,所述第九开关管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十开关管的输入端,所述第十开关管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管的输出端及所述第八开关管的输出端,所述第九开关管与所述第十开关管的公共端连接所述第二非隔离电感的第二端。
[0013]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六开关模块包括第十一开关管和第十二开关管,所述第十一开关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九开关管的输入端,所述第十一开关管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十二开关管的输入端,所述第十二开关管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八开关管的输出端,所述第十一开关管与所述第十二开关管的公共端连接所述第三非隔离电感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输出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开关管的输入端,所述第二输出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十二开关管的输出端。
[0014]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双向DCDC非隔离通信电路还包括控制与检测模块,所述控制与检测模块连接第二输出电容及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第七开关管、第八开关管、第九开关管、第十开关管、第十一开关管、第十二开关管的控制端,所述控制与检测模块
用于检测输出电压,并根据所述输出电压与设定电压控制功率走向,以使所述双向DCDC非隔离通信电路处于任一方向上的BUCK、BOOST及临界导通的工作模式。
[0015]根据本技术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电源,所述通信电源包括如上所述任一项的双向DCDC非隔离通信电路。
[0016]根据本技术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远端拉远设备应用系统,所述远端拉远设备应用系统包括如上所述任一项的双向DCDC非隔离通信电路。
[0017]根据本技术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合路器应用系统,所述合路器应用系统包括如上所述任一项的双向DCDC非隔离通信电路。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双向DCDC非隔离通信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电容、第一开关模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DCDC非隔离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DCDC非隔离通信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电容、第一开关模块、第一非隔离电感、第二开关模块、第一输出电容;所述第一输入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电源的正极,所述第一输入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源的负极;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非隔离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模块,所述第一非隔离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模块,所述第一输出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输出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二端还连接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二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DCDC非隔离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开关管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公共端连接所述第一非隔离电感的第一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DCDC非隔离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模块包括: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输入端,所述第一输出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输入端,所述第四开关管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输出端,所述第三开关管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公共端连接所述第一非隔离电感的第二端。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双向DCDC非隔离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DCDC非隔离通信电路还包括控制与检测模块,所述控制与检测模块连接第一输出电容及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的控制端;所述控制与检测模块用于检测输出电压,并根据所述输出电压与设定电压控制功率走向,以使所述双向DCDC非隔离通信电路处于任一方向上的BUCK、BOOST及临界导通的工作模式。5.一种双向DCDC非隔离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DCDC非隔离通信电路包括:第二输入电容、第二输出电容、第三开关模块、第四开关模块、第五开关模块、第六开关模块、第二非隔离电感和第三非隔离电感;所述第二输入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电源的正极,所述第二输入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源的负极,所述第三开关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开关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非隔离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模块,所述第二非隔离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五开关模块,所述第五开关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模块的第二端及所述第四开关模块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开关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模块的第一端,所述第三非隔离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模块,所述第三非隔离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开关模块,所述第六开关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开关模块的第一端,所述第六开关模块的第二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磊徐朝阳胡明杭夏新祥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麦格米特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