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柱电芯模组及电池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6445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5: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圆柱电芯模组及电池包,其包括电芯装配支架、圆柱电芯本体和第一汇流排,其中,圆柱电芯本体的数量为多个,均设置在所述电芯装配支架上;第一汇流排设置在所述电芯装配支架上,并与多个所述圆柱电芯本体的正、负极电性连接;还包括第一加热膜片,其中,第一加热膜片为绝缘膜片。通过设置第一加热膜片与第一汇流排相贴合,在使用时,热膜片自发热以对第一汇流排进行加热,热量通过第一汇流排均匀传递给每个圆柱电芯本体的端部,实现每个圆柱电芯本体之间的均匀加热,又第一汇流排与圆柱电芯本体的端部接触方式为面接触,增加了第一加热膜片与圆柱电芯本体之间的热量传递效率,方便使用。方便使用。方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圆柱电芯模组及电池包


[0001]本技术涉及电芯模组
,尤其涉及一种圆柱电芯模组及电池包。

技术介绍

[0002]电池模组通过外壳框架将多个电芯被封装在一起,通过统一的边界与外部进行联系,电池模组在使用时对于温度较为敏感,最佳工作温度在15℃~45℃,当温度较低时,经常出现电池放不出电或放出的电量很少的情况,为了让锂电池适应低温工况,因此衍生出给锂电池进行加热的技术方案。
[0003]公开号为CN213340520U的技术,提出了一种圆柱电芯模组的加热装置,该圆柱电芯模组的加热装置通过沿圆柱电芯模组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加热组件,多排圆柱电芯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二加热组件,以使多排圆柱电芯受热均匀,第一加热组件从多排圆柱电芯靠近两侧的方向开始加热,第二加热组件从多排圆柱电芯的中间位置开始加热,以完成对圆柱电芯模组的加热处理,但该圆柱电芯模组的加热装置在对圆柱电芯模组加热时的加热方式为与圆柱电芯周侧表面接触进行加热,由于圆柱电芯的形状限制,加热组件与圆柱电芯周侧表面的接触方式为点接触,接触范围低以至加热效果不好,因此本方案特提出一种圆柱电芯模组及电池包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圆柱电芯模组及电池包,圆柱电芯本体的端部设置有第一汇流排,又在第一汇流排远离圆柱电芯本体的一侧设置与第一汇流排相贴合的第一加热膜片,在使用时,第一加热膜片自发热以对第一汇流排进行加热,热量通过第一汇流排均匀传递给每个圆柱电芯本体的端部,实现每个圆柱电芯本体之间的均匀加热,又第一汇流排与圆柱电芯本体的端部接触方式为面接触,增加了第一加热膜片与圆柱电芯本体之间的热量传递效率,方便使用。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圆柱电芯模组,其包括电芯装配支架、多个圆柱电芯本体和第一汇流排,其中,
[0006]多个圆柱电芯本体,均设置在所述电芯装配支架上;
[0007]第一汇流排,设置在所述电芯装配支架上,并与多个所述圆柱电芯本体的端部相贴合,用于与与多个所述圆柱电芯本体的正、负极电性连接;
[0008]还包括第一加热膜片,其中,
[0009]第一加热膜片,为绝缘膜片,设置在所述第一汇流排远离所述圆柱电芯本体的一侧,覆盖所述第一汇流排,用于对所述第一汇流排加热。
[0010]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电芯装配支架上开设有装配槽,多个所述圆柱电芯本体均设置在所述装配槽内,且所述第一汇流排和所述第一加热膜片均位于所述电芯装配支架远离所述装配槽的一侧,所述装配槽的内侧开设有供所述圆柱电芯本体端部穿出的连接通孔。
[0011]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第一加热膜片包括保护层和发热丝,发热丝用于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嵌入在保护层的内部,且保护层的材质为FR

4,所述第一加热膜片靠近所述第一汇流排的一侧涂设有导热胶。
[0012]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第一加热膜片包括接线端,所述接线端用于电性连接外部线缆和发热丝,且所述电芯装配支架上开设有供所述接线端穿出的U形槽。
[0013]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第一加热膜片周侧的发热丝密度高于所述第一加热膜片中部区域的发热丝密度。
[0014]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连接杆,其中,
[0015]连接杆,穿过所述电芯装配支架和所述第一加热膜片,用于限制所述电芯装配支架和所述第一加热膜片沿所述电芯装配支架的长度、宽度方向移动。
[0016]一种圆柱电芯电池包,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圆柱电芯模组,还包括下端板,其中,
[0017]多个所述圆柱电芯本体沿所述电芯装配支架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方向呈等距离分布,且所述电芯装配支架的数量为多个,分别设置在所述圆柱电芯本体的相对两端;
[0018]下端板,设置在底端所述电芯装配支架远离所述圆柱电芯本体的一侧,且所述连接杆设置在所述下端板上。
[0019]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上端板和压紧螺母,其中,
[0020]连接杆的端部开设有螺纹槽;
[0021]上端板,位于顶端所述电芯装配支架远离所述圆柱电芯本体的一侧,且所述上端板上开设有供所述连接杆穿出的通杆孔;
[0022]压紧螺母,螺纹连接在所述连接杆上,并位于所述上端板远离所述下端板的一侧。
[0023]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两个第二加热膜片(9),其中,
[0024]两个第二加热膜片,分别设置在所述下端板和所述上端板靠近所述圆柱电芯本体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加热膜片的发热功率低于所述第一加热膜片的发热功率。
[0025]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第二汇流排,其中,
[0026]第二汇流排,数量为多个,分别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电芯装配支架之间,并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汇流排电性连接,用于电性连接上下所述圆柱电芯本体。
[0027]本技术的圆柱电芯模组及电池包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8](1)通过设置第一加热膜片与第一汇流排相贴合,在使用时,设置在多个圆柱电芯本体端部的第一汇流排可以实现多个圆柱电芯本体之间的电性连接,又在第一汇流排远离圆柱电芯本体的一侧设置第一加热膜片。在需要对多个圆柱电芯本体进行加热时,第一加热膜片自发热以对第一汇流排进行加热,通过设置第一加热膜片与第一汇流排相贴合,可增加第一加热膜片与第一汇流排之间的热量传递效率,热量通过第一汇流排均匀传递给每个圆柱电芯本体的端部,实现每个圆柱电芯本体之间的均匀加热,又第一汇流排与圆柱电芯本体的端部接触方式为面接触,增加了第一加热膜片与圆柱电芯本体之间的热量传递效率,方便使用。
[0029](2)通过设置下端板和上端板,在使用时,通过将多个电芯装配支架装配在圆柱电芯本体的相对两端,并使多个圆柱电芯本体沿同一电芯装配支架的长度、宽度方向呈等距离插接在装配槽的内部,从而完成对多个圆柱电芯本体与电芯装配支架之间的装配处理,此间上下相邻两个圆柱电芯本体的相对端装配的电芯装配支架相互贴合抵靠,第一汇流排
和第一加热膜片位于两个电芯装配支架之间。下端板从底端电芯装配支架远离圆柱电芯本体的一侧支撑多个圆柱电芯本体,在连接杆的限位下可快速完成对多个电芯装配支架和多个圆柱电芯本体之间的装配处理。装配完成后,将上端板盖合在顶端电芯装配支架远离圆柱电芯本体的一侧,并调节连接杆穿过上端板,然后调节压紧螺母螺纹连接在连接杆上并转动,此间压紧螺母向靠近上端板的一侧转动并向靠近下端板的一侧挤压上端板,上端板挤压多个圆柱电芯本体,通过对多个圆柱电芯本体从竖直方向上压紧,从而完成对多个圆柱电芯本体的压紧连接处理。
附图说明
[00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圆柱电芯模组,其包括电芯装配支架(1)、多个圆柱电芯本体(2)和第一汇流排(3),其中,多个圆柱电芯本体(2),均设置在所述电芯装配支架(1)上;第一汇流排(3),设置在所述电芯装配支架(1)上,并与多个所述圆柱电芯本体(2)的端部相贴合,用于与多个所述圆柱电芯本体(2)的正、负极电性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加热膜片(4),其中,第一加热膜片(4),为绝缘膜片,设置在所述第一汇流排(3)远离所述圆柱电芯本体(2)的一侧,覆盖所述第一汇流排(3),用于对所述第一汇流排(3)加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柱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装配支架(1)上开设有装配槽(11),多个所述圆柱电芯本体(2)均设置在所述装配槽(11)内,且所述第一汇流排(3)和所述第一加热膜片(4)均位于所述电芯装配支架(1)远离所述装配槽(11)的一侧,所述装配槽(11)的内侧开设有供所述圆柱电芯本体(2)端部穿出的连接通孔(11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圆柱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膜片(4)包括保护层和发热丝,发热丝用于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嵌入在保护层的内部,且保护层的材质为FR

4,所述第一加热膜片(4)靠近所述第一汇流排(3)的一侧涂设有导热胶。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圆柱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膜片(4)包括接线端(41),所述接线端(41)用于电性连接外部线缆和发热丝,且所述电芯装配支架(1)上开设有供所述接线端(41)穿出的U形槽(12)。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圆柱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膜片(4)周侧的发热丝密度高于所述第一加热膜片(4)中部区域的发热丝密度。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圆柱电芯模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青松
申请(专利权)人: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