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尿道造口术促蠕双J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5364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双J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尿道造口术促蠕双J管,包括头部弹性弯管和尾部弹性弯管,所述头部弹性弯管的输入端设置有直通管,所述直通管的输入端设置有限位管,所述限位管的输入端和尾部弹性弯管的输出端之间共同连接有直管段;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直管段的外侧设置有弹性折叠管壁,同时在直管段的内部设置有与直管段和弹性折叠管壁内壁互相连接的弹性扩张膜,使得弹性扩张膜受尿液挤压进行扩张,通过弹性扩张膜带动折叠的弹性折叠膜B进行展开,进而推动直管段和弹性折叠管壁跟随扩张,通过直管段和弹性折叠管壁的扩张作用推动患者输尿管的蠕动,从而避免在尿道造口术后,出现输尿管狭窄、输尿管管内粘连等并发症。输尿管管内粘连等并发症。输尿管管内粘连等并发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尿道造口术促蠕双J管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双J管
,具体为一种尿道造口术促蠕双J管。

技术介绍

[0002]尿道造口术是一种临时性尿路改道手术,用于将尿液进行临时性的改道,避免尿液在患者患病期间对膀胱或者生殖器官产生排尿负担,从而进行的一种治疗方案;
[0003]现有的手术方案中,通常会在输尿管的内部植入有双J管进行疏通,双J管的两端是互相连通的中空管,进而能够将肾脏与膀胱进行连通,或者将膀胱与体外直接连通。
[0004]但现有的医用常用的双J管为两端弯曲中部直通的中空弹性管,在植入患者体内后,患者体内的双J管的直管段处于输尿管的内部,通常输尿管的排尿作用中是靠输尿管管身外侧挤压与其自身蠕动而进行的,而在植入双J管后,尿液直接通过双J管进行排放,进而导致输尿管自身蠕动能力下降,进而会导致患者出现输尿管狭窄、输尿管管内粘连等并发症的现象,同时现有的双J管的两端外径是相同的,其在穿过膀胱进入输尿管的内部时,膀胱与输尿管之间处于常开状态,在膀胱内部压力大于肾盂内部压力时,容易导致尿液反流的现象,进而导致肾盂炎症、储脓乃至肾盂肾炎等病症的发生,而双J管在植入患者体内时,通常因为尿液具有润滑的作用,使得双J管出现滑动的现象,进而使得双J管的导尿作用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尿道造口术促蠕双J管,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现有的尿道造口术中使用的双J管结构缺少自动扩张以及防止反流的相关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头部弹性弯管和尾部弹性弯管,所述头部弹性弯管的输入端设置有直通管,所述直通管的输入端设置有限位管,所述限位管的输入端和尾部弹性弯管的输出端之间共同连接有直管段,且直管段的两端分别对称设置有与限位管和尾部弹性弯管互相连通的过渡管,所述直管段的内部设置有弹性蠕动机构,所述弹性蠕动机构用于促病患输尿管的蠕动,所述限位管的内部设置有抗反流机构,所述抗反流机构用于防止尿液回流。
[0007]优选的,所述弹性蠕动机构包括设置于直管段管壁处的四组弹性折叠管壁,所述弹性折叠管壁与直管段的管壁连成一体,且弹性折叠管壁向直管段的内壁位置处弯曲折叠,所述直管段内壁的两端皆设置有弹性扩张膜,两组所述弹性扩张膜为锥形中空圆台结构,所述弹性扩张膜的管壁位置处均匀设置有四组与弹性扩张膜连接的弹性折叠膜B,所述弹性折叠膜B靠近直管段内壁的一端与弹性折叠管壁互相连接,通过设置有弹性蠕动机构实现了带动患者输尿管壁蠕动的功能,从而防止患者的输尿管出现粘连的现象。
[0008]优选的,所述弹性扩张膜靠近头部弹性弯管一端的圆台直径小于弹性扩张膜靠近尾部弹性弯管一端的圆台直径,且弹性扩张膜靠近直通管一端的中部设置有排液通孔,所述弹性折叠膜B向弹性扩张膜的内壁位置处弯曲折叠,通过弹性扩张膜圆台结构的设计,使
得弹性扩张膜能够受到患者尿液的挤压作用力而进行扩展,而弹性扩张膜的中部设置有排液通孔保证患者尿液的正常输送。
[0009]优选的,所述过渡管靠近直管段的一端均匀设置有四组与弹性折叠管壁互相适配的伸缩槽,通过设置有伸缩槽与弹性折叠管壁互相连接,使得弹性折叠管壁扩展时其两端能够正常伸缩,不会受到过渡管外壁的限制。
[0010]优选的,所述抗反流机构包括设置于限位管内壁一端的膜环,所述膜环靠近直通管的一端设置有锥形扩张膜,所述锥形扩张膜外壁的位置处均匀设置有四组弹性折叠膜A,所述锥形扩张膜和弹性折叠膜A为圆锥形结构,且锥形面靠近直通管的一端,通过设置有抗反流机构从而防止直通管内部的尿液回流,进而避免了患出现细菌感染的现象。
[0011]优选的,所述膜环位于限位管内部靠近过渡管的一端与限位管的内壁紧密贴合,所述限位管的外径和内径分别大于直通管的外径和内径,通过限位管的外径大于直通管的外径,使得限位管在处于患者输尿管输出端末端时,与输尿管之间形成阻隔,防止头部弹性弯管和直通管的一端进入患者输尿管的内部而出现双J管上移的现象。
[0012]优选的,所述直管段与弹性折叠管壁收缩时的内径是直通管内径的.倍,所述直管段与弹性折叠管壁扩张状态时的最大内径是直通管内径的.倍,通过直管段和弹性折叠管壁的扩张和收缩,实现了推动患者输尿管蠕动的功能。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尿道造口术促蠕双J管,具备以下
[0014]有益效果:
[0015]1、本专利技术通过在直管段的外侧设置有弹性折叠管壁,同时在直管段的内部设置有与直管段和弹性折叠管壁内壁互相连接的弹性扩张膜,通过尿液从尾部弹性弯管的一端进入直管段的内部并对弹性扩张膜的顶部进行挤压,使得弹性扩张膜进行扩张,通过弹性扩张膜带动折叠的弹性折叠膜B进行展开,通过弹性扩张膜和弹性折叠膜B的扩展,进而推动直管段和弹性折叠管壁跟随扩张,通过直管段和弹性折叠管壁的扩张作用推动患者输尿管的蠕动,从而避免在尿道造口术后,出现输尿管狭窄、输尿管管内粘连等并发症;
[0016]2、本专利技术利用在直通管的输入端设置有限位管,通过限位管内部设置的锥形扩张膜对直通管内部的尿液进行阻隔,当尿液通过直管段进入限位管时,在尿液的挤压力作用下,使得锥形扩张膜的内侧受到压力而带动锥形扩张膜展开,进而打开直管段与直通管之间的通路,当直通管内部的尿液回流时,此时锥形扩张膜的外侧受到挤压,使得锥形扩张膜向中心位置收缩,进而关闭直通管与直管段之间的通路,使得尿液无法继续回流;
[0017]3、本专利技术同时通过设置有限位管,且限位管的外径大于直通管的外径,当将直管段的一端植入患者的输尿管内部时,使得限位管的一端位于输尿管的外侧,进而通过限位管的外壁形成阻挡,使得头部弹性弯管和直通管的一端不会继续升入,防止双J管上移的现象发生。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立体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立体剖视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图2的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抗反流机构处结构放大剖视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图4的锥形扩张膜处结构放大剖视图;
[0023]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剖视图;
[0024]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过渡管处结构放大剖视图;
[0025]图8为本专利技术中弹性蠕动机构处结构放大剖视图;
[0026]图9为本专利技术图8的直管段和弹性折叠管壁处结构放大剖视图;
[0027]图10为本专利技术图8的弹性扩张膜处结构放大剖视图。
[0028]图中:1、头部弹性弯管;2、直通管;3、限位管;4、直管段;5、过渡管;6、弹性折叠管壁;7、尾部弹性弯管;8、弹性扩张膜;9、膜环;10、锥形扩张膜;11、弹性折叠膜A;12、伸缩槽;13、弹性折叠膜B;14、排液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尿道造口术促蠕双J管,包括头部弹性弯管(1)和尾部弹性弯管(7),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弹性弯管(1)的输入端设置有直通管(2),所述直通管(2)的输入端设置有限位管(3),所述限位管(3)的输入端和尾部弹性弯管(7)的输出端之间共同连接有直管段(4),且直管段(4)的两端分别对称设置有与限位管(3)和尾部弹性弯管(7)互相连通的过渡管(5);所述直管段(4)的内部设置有弹性蠕动机构,所述弹性蠕动机构用于促病患输尿管的蠕动;所述限位管(3)的内部设置有抗反流机构,所述抗反流机构用于防止尿液回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尿道造口术促蠕双J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蠕动机构包括设置于直管段(4)管壁处的四组弹性折叠管壁(6),所述弹性折叠管壁(6)与直管段(4)的管壁连成一体,且弹性折叠管壁(6)向直管段(4)的内壁位置处弯曲折叠,所述直管段(4)内壁的两端皆设置有弹性扩张膜(8),两组所述弹性扩张膜(8)为锥形中空圆台结构,所述弹性扩张膜(8)的管壁位置处均匀设置有四组与弹性扩张膜(8)连接的弹性折叠膜B(13),所述弹性折叠膜B(13)靠近直管段(4)内壁的一端与弹性折叠管壁(6)互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尿道造口术促蠕双J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扩张膜(8)靠近头部弹性弯管(1)一端的圆台直径小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豆豆彭丽仁陈玲沈玲玲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省肿瘤医院湖北省肿瘤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