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次性使用气管插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5086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次性使用气管插管,包括导管、气囊、输气管、单联球以及限压器。导管内嵌螺旋导丝,导管外壁上设置有深度标识,导管前端设置设置有呼吸机对接部,并在导管前端紧密滑动安装有固定器,导管末端设置通气口,导管末端外壁上设置有气囊,导管上固定连接有输气管与抽液管,气囊与输气管末端相连通,输气管前端分别连接进气管与出气管,进气管与单联球相连接,出气管与限压器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单联球对气囊进行充气,充气更加的方便,并通过限压器实现对气囊内压力的控制,避免气囊内压力大压迫气管造成患者术后不适,便于手术中使用。便于手术中使用。便于手术中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次性使用气管插管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材
,具体涉及一种一次性使用气管插管。

技术介绍

[0002]人体的喉部,在气管上面有会厌软骨,吞咽时关闭气管,避免食物和水进入气管,呼吸时打开气管,实现呼吸功能,在全身麻醉手术中,肌肉松弛剂让会厌软骨不再作用,为了保证患者正常的呼吸,需要在气管内插管,让呼吸机代替患者的自主呼吸,保证机体的正常需氧量。
[0003]在插管时,麻醉喉镜挑起会厌软骨,暴露声门,气管插管越过声门,进入气管内,胶布固定插管后,接呼吸机即可接管患者的呼吸。
[0004]导管在插入气管后,会通过注射器输入一定量的空气对导管前端的气囊进行充气,实现对呼吸量的监测以及避免反流误吸的现象,但由于人体气管内径存在着差异,输气量并不能准确的控制,往往会出现输气量过大或是过小的情况,输气量过大则会导致气囊压迫气管,于是在术后患者喉咙会感受到强烈的不适,而当输气量过小,气囊与气管内壁之间存在间隙,不能够有效的对呼吸量进行监测,同时还容易出现反流误吸的现象,因此,一种能够实现对气囊内压力进行控制,使得气囊贴合气管内壁,同时不会对气管造成压迫的一次性使用气管插管,则是现有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一次性使用气管插管,以达到控制气囊内压力,避免气囊内压力过大压迫患者气管,造成患者术后喉咙强烈不适的目的。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一次性使用气管插管,包括导管,所述的导管前端设置有呼吸机对接部,导管的末端设置有通气口,导管外壁上固定连接有输气,导管末端处的外壁上设置有气囊,气囊与输气管的末端相连接,输气管的前端分别连接有进气管与出气管,进气管与单联球相连接,出气管与限压器相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的限压器中设置有安装腔,出气管与安装腔的底部相连通,安装腔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弹簧,弹簧自由端与卡头相连接,卡头与出气管相配合,安装腔侧壁上设置有出气孔,出气孔与外界大气相连通。
[0008]进一步地,所述的导管中内嵌有螺旋导丝。
[0009]进一步地,所述的导管外侧壁上布置有深度标识。
[0010]进一步地,所述的导管外壁上固定连接有抽液管,抽液管的进液口位于气囊的上方,抽液管的抽液端设置有注射器对接部,注射器对接部上安装有皮扣盖。
[0011]进一步地,所述的导管的前端设置有固定器,固定器位于呼吸机对接部的后方,固定器中设置有连接孔,连接孔与导管紧密滑动连接,固定器中设置有手持部与咬合部,手持部位于咬合部的外侧。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3]1、导管柔韧性和抗弯折性好,有效防止导管扭折,并能够实现对导管插入深度的把握;
[0014]2、采用单联球对气囊进行充气,充气更加的方便,并通过限压器实现对气囊内压力的控制,避免气囊内压力大压迫气管造成患者术后不适;
[0015]3、能够实现对患者气管的积液的抽除,有效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采用固定器进行固定,避免传统的胶带固定,使用方便的同时,也能够避免胶带粘连后的不适。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限压器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各标记对应的名称:
[0020]1、导管;10、呼吸机对接部;11、固定器;111、手持部;112、咬合部;113、连接孔;12、抽液管;121、注射器对接部;1211、皮扣盖;122、进液口;13、输气管;131、进气管;132、出气管;14、单联球;141、单向出气阀;142、单向进气阀;15、限压器;151、安装腔;152、弹簧;153、卡头;154、出气孔;16、气囊;17、螺旋导丝;18、深度标识;19、通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本技术的实施例:
[0023]如图1

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软质导管1,在导管1的前端设置有呼吸机对接部10,在导管1的末端设置有通气口19,在导管1中内嵌有螺旋导丝17,并在导管1上设置有深度标识18。
[0024]在导管1一侧固定连接有输气管13,在导管1的末端表面设置有气囊16,气囊16与输气管13末端相连通,输气管13前端分别连接有进气管131与出气管132,进气管131与单联球14相连接,在单联球14与进气管131的接触处设置有单向出气阀141,在单联球14的另一侧设置有单向进气阀142;出气管132与限压器15相连接,在限压器15中设置有安装腔151,出气管132与安装腔151的底部相连通,安装腔151的顶部安装有弹簧,152,弹簧152另一端与卡头153相连接,卡头153与出气管132相配合,并在安装腔151的一侧设置有出气孔154。
[0025]在导管1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抽液管12,抽液管12的进口端位于气囊16的上方,在抽液管12的抽气端设置有注射器对接部121,并在注射器对接部121上设置有皮扣盖1211,在导管1的前端设置有固定器11,固定器11中设置有连接孔113,连接孔113与导管1紧密滑动连接,并在固定器11中设置有手持部111,手持部111与咬合部112相连接。
[0026]本技术原理为:
[0027]本技术在使用时,将患者全身麻醉后,通过喉镜挑起患者的会厌软骨,此时即
可将导管1穿过声门,插进患者的气管中,导管1中内嵌有螺旋导丝17,更具有柔韧性与弯折性,有效的防止导管1扭折,使用过程中喉镜可以起到照明以及成像的作用,具体的工作操作步骤为现有的,在此就不再赘述。
[0028]导管1在插进气管之前,气囊16是不充气的,否则导管1将不能够插入气管中,并在导管1插入到位后(通过深度标识18进行判断),通过单联球14对气囊16进行充气,对气囊16充气的目的在于堵住气管,一方面使得人体呼气的进出气只能通过导管1,由于导管1连接呼吸机,可以对呼吸量进行监测与控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麻醉过程中的反流误吸现象(胃内容物反流至口咽部再进入呼吸道,造成呼吸道症状或并发症的一类临床表现),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0029]单联球16采用单向进气阀142与单向出阀141的配合实现对气囊16的充气,单联球16是现有的,其工作原理较为简单,在此就不再赘述,充气的过程中,限压器15可以实现对气囊16中压力的控制,使得气囊16内的压力不至于过大,从而气囊16的体积不会过大压迫气管,导致术后咽喉不适的情况出现,当气囊16中的压力较大时,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次性使用气管插管,包括导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管(1)前端设置有呼吸机对接部(10),导管(1)的末端设置有通气口(19),导管(1)外壁上固定连接有输气管(13),导管(1)末端处的外壁上设置有气囊(16),气囊(16)与输气管(13)的末端相连接,输气管(13)的前端分别连接有进气管(131)与出气管(132),进气管(131)与单联球(14)相连接,出气管(132)与限压器(15)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次性使用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压器(15)中设置有安装腔(151),出气管(132)与安装腔(151)的底部相连通,安装腔(15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弹簧(152),弹簧(152)自由端与卡头(153)相连接,卡头(153)与出气管(132)相配合,安装腔(151)侧壁上设置有出气孔(154),出气孔(154)与外界大气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书霞师月刘振邹勇张宽王东岳佘开江郝洪安翟梦洁王闪闪冯志粉祝彦丽
申请(专利权)人:华润医疗用品河南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