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双定子内转子轴向磁通轮毂电机的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4762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双定子内转子轴向磁通轮毂电机的散热结构,为轴向磁通轮毂电机的散热问题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可行结构方案。该散热结构主要包括内散热模块、外散热模块和密封模块;内散热模块为油腔及冷却液回路,双定子与转子采用迷宫式密封配合组成油腔内层,左右端盖密封配合组成油腔外层,油腔内循环供应冷却油;外散热模块为左右端盖外接波浪形不规则散热片;密封模块为双定子与转子采用迷宫式密封配合;本设计为轴向磁通轮毂电机的散热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结构方案,且对其发展和研究有重要意义。究有重要意义。究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双定子内转子轴向磁通轮毂电机的散热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盘式轮毂电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双定子内转子轴向磁通轮毂电机的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轮毂电机的转速越来越高,产生越来越多的散热问题;通常利用液冷、风冷或散热片等方式进行散热,却各有不足;液冷容易产生泄露导致电机短路,风冷和散热片对结构设计要求高且散热效果较差。
[0003]在CN206461488U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强制散热型双定子轴向磁场磁通切换式轮毂电机,其在转子支撑环内固定设有风扇叶片,风扇叶片固定设置在轴套和转子支撑环之间,定子模组外侧设有散热模组,侧散热鳍片和顶部散热鳍片均呈环装分布在散热器基座上,侧散热鳍片外侧固定安装有水冷散热盘。其采用风冷和水冷相结合的方式对轮毂电机进行散热,可以一定程度上散出轮毂电机的热量,但是热量集中在定子转子周围,水冷效果较好但是其水冷散热盘离定子转子距离较远,依靠散热鳍片传递热量至水冷散热盘散热导致散热效率低下,其在定子转子处仅靠转子内设风扇的方式对电机内部的散热效果不能满足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散热效果显著,且能保证轮毂电机整体密封性的双定子内转子轴向磁通轮毂电机散热结构。
[0005]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用于双定子内转子轴向磁通轮毂电机的散热结构,其特点是所述散热结构包括内散热模块、外散热模块和密封模块;
[0007]所述内散热模块具有油腔和冷却液回路;
[0008]所述油腔的结构设置为:左端盖与转轴利用左端盖轴承连接,并配有迷宫式密封圈,右端盖与所述转轴利用右端盖轴承连接,并配有迷宫式密封圈;所述左端盖与左定子(14)固定连接;所述右端盖与右定子固定连接;所述左端盖和所述右端盖通过周向螺钉固定构成密封的电机外壳,形成油腔外层;密封模块作为油腔内层,共同组成油腔;
[0009]所述冷却液回路的结构设置为:转子密封件外周方向设有冷却通道,所述冷却管道呈螺旋型,所述冷却管道的A口穿过所述左端盖上的孔洞C固定,冷却管道的B口穿过所述右端盖上的孔洞D固定;
[0010]所述外散热模块的结构设置为:所述左端盖的外侧设有左散热片组,所述右端盖的外侧设有右散热片组,所述左散热片组与所述左端盖焊接固定,所述右散热片组与所述右端盖焊接固定;
[0011]所述密封模块的结构设置为:
[0012]转子位于所述转轴上正中间的位置,所述转子与所述转轴采用键槽与卡簧定位;
所述转子密封件位于所述转子外圆周面,所述转子位于所述转子密封件内正中间的位置,所述转子密封件与所述转子采用焊接固定;
[0013]所述左定子利用左轴套定位在所述转子的左侧,所述右定子利用右轴套定位在所述转子的右边;所述左定子与所述转子利用左定子轴承连接,并配有迷宫式密封圈,所述右定子与所述转子利用右定子轴承连接,并配有迷宫式密封圈;在所述左定子与所述转子密封件间,以及在所述右定子与所述转子密封件间均配有迷宫式密封圈;
[0014]所述左定子、右定子、转子密封件、左定子轴承、右定子轴承和各迷宫式密封圈共同形成密封模块。
[0015]本专利技术用于双定子内转子轴向磁通轮毂电机的散热结构的特点也在于:所述冷却管道为铜管,呈螺旋型,管道截面为圆形,在所述孔洞C和孔洞D中均配有密封圈保证密封性;冷却液从电机外冷却液循环装置中接入,从冷却管道的A口进入所述左冷却管道,沿着冷却回路流转一圈后从冷却管道的B口流回冷却液循环装置,完成一次循环。
[0016]本专利技术用于双定子内转子轴向磁通轮毂电机的散热结构的特点也在于:所述左散热片组和所述右散热片组的材料为铝合金材料,厚度为1.5

2.5mm;所述左散热片组和所述右散热片组均为数个波浪形不规则散热鳍片组成。
[0017]本专利技术用于双定子内转子轴向磁通轮毂电机的散热结构的特点也在于:所述左端盖上有冷却油口E,所述冷却油口E中配有密封圈保证密封性;所述右端盖有冷却油口F,所述冷却油口F中配有密封圈保证密封性;冷却油从冷却油口E进入油腔,充满油腔后从冷却油口F流回冷却油循环装置。
[0018]与已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体现在:
[0019]1、本专利技术采用综合散热结构,即内散热模块、外散热模块、密封模块互相配合,大大增强散热效率,并降低泄露率。
[0020]2、本专利技术采用内散热模块。其一为油腔:密封配合的左右端盖、双端盖轴承以及迷宫式密封圈共同组成油腔外层,密封模块组成油腔内层。该油腔空间大,冷却油流量大,且冷却油与定子、转子密封件外侧直接接触,散热效果显著;其二为端盖内的螺旋型冷却回路,冷却管道呈螺旋型,管道截面为圆形,冷却液流动阻力小且流速均匀,所需动力降低,且冷却管道固定在转子密封件的外周,占用空间小且离热源近,与冷却油充分接触,有利于散热。
[0021]3、本专利技术采用外散热模块。散热片组均为数个波浪形不规则散热鳍片组成,由自然界不规则波浪形藻类的叶片作用面积十分高效而设计出类似的散热鳍片,兼具散热效率高和美观性。左右端盖外侧焊接散热片组,将油腔内热量通过端盖传递到散热片组上增加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
[0022]4、本专利技术采用密封模块。双定子外周面与转子密封件采用迷宫式密封配合,与双定子轴承、迷宫式密封圈共同形成密封模块。迷宫式密封配合处结构为锯齿形密封,当转子高速转动时,此密封模块便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不需润滑,无摩擦,且耐高温高压,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双定子内转子轴向磁通轮毂电机散热结构的整体外观示意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双定子内转子轴向磁通轮毂电机散热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右端盖示意图;
[0026]图4为本专利技术双定子内转子轴向磁通轮毂电机散热结构的轴向剖视图;
[0027]图5为图4中定子转子迷宫式配合处视图A的放大示意图;
[0028]图中标号:1左散热片组,2转轴,3左端盖,4左定子轴承,5左轴套,6右轴套,7右定子轴承,8右端盖,9左端盖轴承,10右端盖轴承,11右散热片组,12转子,13右定子,14左定子,15冷却管道,16转子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30]本实施例中用于双定子内转子轴向磁通轮毂电机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散热结构包括内散热模块、外散热模块和密封模块。
[0031]参见图1、图2、图3、图4和图5:
[0032]本实施例中内散热模块具有油腔和冷却液回路:油腔的结构设置为:左端盖3与转轴2利用左端盖轴承9连接,并配有迷宫式密封圈,右端盖8与转轴2利用右端盖轴承10连接,并配有迷宫式密封圈;左端盖3与左定子14固定连接;右端盖8与右定子13固定连接;左端盖3和右端盖8通过周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双定子内转子轴向磁通轮毂电机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包括内散热模块、外散热模块和密封模块;所述内散热模块具有油腔和冷却液回路;所述油腔的结构设置为:左端盖(3)与转轴(2)利用左端盖轴承(9)连接,并配有迷宫式密封圈,右端盖(8)与所述转轴(2)利用右端盖轴承(10)连接,并配有迷宫式密封圈;所述左端盖(3)与左定子(14)固定连接;所述右端盖(8)与右定子(13)固定连接;所述左端盖(3)和所述右端盖(8)通过周向螺钉固定构成密封的电机外壳,形成油腔外层;密封模块作为油腔内层,共同组成油腔;所述冷却液回路的结构设置为:转子密封件(16)外周方向设有冷却通道(15),所述冷却管道(15)呈螺旋型,所述冷却管道(15)的A口穿过所述左端盖(3)上的孔洞C固定,冷却管道(15)的B口穿过所述右端盖(8)上的孔洞D固定;所述外散热模块的结构设置为:所述左端盖(3)的外侧设有左散热片组(1),所述右端盖(8)的外侧设有右散热片组(11),所述左散热片组(1)与所述左端盖(3)焊接固定,所述右散热片组(11)与所述右端盖(8)焊接固定;所述密封模块的结构设置为:转子(12)位于所述转轴(2)上正中间的位置,所述转子(12)与所述转轴(2)采用键槽与卡簧定位;所述转子密封件(16)位于所述转子(12)外圆周面,所述转子(12)位于所述转子密封件(16)内正中间的位置,所述转子密封件(16)与所述转子(12)采用焊接固定;所述左定子(14)利用左轴套(5)定位在所述转子(12)的左侧,所述右定子(13)利用右轴套(6)定位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晖朱奕杨善春张超黄德黄丽源陈奇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