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稠油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有效动用技术界限确定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14666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陆相稠油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有效动用技术界限确定方法,属于油田开发技术领域,从目标油田储层物性和流体性质出发,采用离心实验、驱油实验与核磁共振扫描岩心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分析不同孔喉半径对应的原油流动能力与驱替压力梯度的关系,揭示陆相稠油非线性渗流微观驱油特征;建立大、小孔喉并联模型,应用伯肃叶流动方程,考虑微观条件下主要作用力,对小孔喉中原油的滞留机理及动用技术界限进行研究,确定微观剩余油有效动用技术界限,提出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策略,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极大改善高含水期开发效果,进一步发展和丰富陆相稠油油藏高效开发理论,为制定陆相稠油油藏高含水期开发技术政策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支撑和理论指导。支撑和理论指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陆相稠油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有效动用技术界限确定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油田开发
,尤其是涉及一种陆相稠油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有效动用技术界限确定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长期注水开发的陆相稠油油藏进入高含水期后,逐渐呈现出单井产能低、产量递减快、水驱效果变差等开发特征,但油层仍然有较多剩余油,油田采收率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亟需深化油田开发调整、流场调控等以挖掘剩余油,改善油田高含水期开发效果。
[0003]目前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方法主要基于储层精细描述、开发效果评价、剩余油分布等认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与深化开发层系、注采井网、井型及井距等,该方法融合多专业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现场性和经验性,缺乏方法和理论指导,没有充分考虑稠油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机理与流动规律并提出有效动用技术界限及合理优化注采关系,难以实现精准有效挖潜剩余油、进一步大幅度提高油田采收率的目的,亟需开展高含水期剩余油机理及有效动用技术界限研究,为制定油田开发技术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0004]为了解决目前技术的不足,提出陆相稠油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有效动用技术界限确定方法,指导陆相稠油油田高含水期开发调整研究及实施,最大程度地改善高含水期开发效果与开发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陆相稠油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有效动用技术界限确定方法,该方法从目标油田储层物性和流体性质出发,采用离心实验、驱油实验与核磁共振扫描岩心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分析不同孔喉半径对应的原油流动能力与驱替压力梯度的关系,揭示陆相稠油非线性渗流微观驱油特征;建立大、小孔喉并联模型,应用伯肃叶流动方程,考虑微观条件下主要作用力,对小孔喉中原油的滞留机理及动用技术界限进行研究,确定微观剩余油有效动用技术界限,最终提出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策略,进一步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极大改善高含水期开发效果,进一步发展和丰富陆相稠油油藏高效开发理论。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陆相稠油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有效动用技术界限确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步骤1,根据目标油田储层物性、流体性质和开发特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岩心与原油粘度;
[0008]步骤2,开展岩心铸体薄片鉴定,分析孔隙结构、孔隙类型和孔喉半径分布特征;
[0009]步骤3,开展离心实验、驱替实验,并测量T2谱,分析驱油效率与驱替压力梯度的关系,确定不同孔喉半径对应的原油流动能力与驱替压力梯度的关系;
[0010]步骤4,基于步骤3中认识,建立大、小孔喉并联驱替模型,应用伯肃叶流动方程研究小孔喉中微观剩余油有效动用的临界驱替压力梯度,应用时间迭代方法研究大、小孔喉微观驱油效率与驱替压力梯度关系,确定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动用技术界限;
[0011]步骤5,以提高驱替压力梯度与驱油效率为目标,优化设计注采井网、井型、井距以及注采压差,分析调整前后驱替压力梯度、驱油效率和水驱采收率的变化情况,提出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措施;
[0012]步骤6,针对步骤5中剩余油挖潜措施实施情况,进行开发效果评价。
[0013]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岩心和原油粘度,指的是选取岩心的孔隙度、渗透率与尺寸以及原油粘度能够代表目标油田,且满足铸体薄片鉴定、离心实验与驱替实验要求。
[0014]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所述离心实验指利用离心机分析不同离心速度对岩心中原油的分离程度,模拟不同驱替压差对岩心中原油的动用范围和驱油效率。
[0015]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所述驱替实验指利用岩心进行一维水驱油驱替实验,模拟不同驱替压力梯度下驱油效率与累积注入量的关系。
[0016]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所述T2谱指采用核磁共振扫描岩心技术,研究岩心孔喉半径分布及其含油量变化情况。
[0017]进一步的,所述步骤4中,建立大、小孔喉并联驱替模型,考虑孔喉结构、流体性质与微观条件下的主要作用力,应用伯肃叶流动方程研究小孔喉中微观剩余油动用的临界驱替压力梯度,计算公式如下式所示:
[0018][0019]式(6)中:
[0020]G为驱替压力梯度,MPa/m;
[0021]σ为界面张力,mN/m;
[0022]θ1为大孔喉流体润湿角,
°

[0023]θ2为小孔喉流体润湿角,
°

[0024]r1为大孔喉的半径,μm;
[0025]r2为小孔喉的半径,μm;
[0026]L为孔喉长度,μm;
[0027]L1为大孔喉的长度,μm;
[0028]L2为小孔喉的长度,μm;
[0029]μ
w
为水相粘度,mPa
·
s;
[0030]μ
o
为原油粘度,mPa
·
s;
[0031]v2为流体的流速,m/s;
[0032]l
o
为小孔喉中原油长度,μm。
[0033]进一步的,所述步骤4中,应用时间迭代方法研究大、小孔喉微观驱油效率与驱替压力梯度关系,确定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有效动用技术界限,计算公式如下式所示:
[0034][0035]式(10)中:
[0036]η为驱油效率,%;
[0037]L为孔喉长度,μm;
[0038]S1为大孔喉的横截面积,μm2;
[0039]S2为小孔喉的横截面积,μm2;
[0040]x2为小孔喉中水相长度,μm。
[0041]进一步的,每一步迭代时比较小孔喉中驱替压力梯度与启动压力梯度的大小,直至小孔喉中的启动压力梯度大于启动压力梯度迭代结束,使用公式(10)计算大、小孔喉的驱油效率。
[0042]进一步的,所述步骤5中,对井网、井型、井距进行优化,使注采井间的驱替压力梯度大于步骤4得到的临界驱替压力梯度,大幅度提高驱油效率,形成海上陆相稠油油藏典型开发模式。
[0043]进一步的,所述步骤6中,将步骤5所提出的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措施应用到实际油田,对比调整前后油田的驱替压力梯度、驱油效率和水驱采收率的变化情况。
[0044]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陆相稠油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有效动用技术界限确定方法具有以下优势:本专利技术提出了陆相稠油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有效动用技术界限确定方法,为制定陆相稠油油藏高含水期开发技术政策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能够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提高了陆相稠油油藏高含水期开发效果,适用于陆相注水开发稠油油田。
附图说明
[0045]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46]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方法流程图;
[0047]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T2谱测试结果图;
[0048]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陆相稠油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有效动用技术界限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根据目标油田储层物性、流体性质和开发特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岩心与原油粘度;步骤2,开展岩心铸体薄片鉴定,分析孔隙结构、孔隙类型和孔喉半径分布特征;步骤3,开展离心实验、驱替实验,并测量T2谱,分析驱油效率与驱替压力梯度的关系,确定不同孔喉半径对应的原油流动能力与驱替压力梯度的关系;步骤4,基于步骤3中认识,建立大、小孔喉并联驱替模型,应用伯肃叶流动方程研究小孔喉中微观剩余油有效动用的临界驱替压力梯度,应用时间迭代方法研究大、小孔喉微观驱油效率与驱替压力梯度关系,确定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动用技术界限;步骤5,以提高驱替压力梯度与驱油效率为目标,优化设计注采井网、井型、井距以及注采压差,分析调整前后驱替压力梯度、驱油效率和水驱采收率的变化情况,提出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措施;步骤6,针对步骤5中剩余油挖潜措施实施情况,进行开发效果评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陆相稠油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有效动用技术界限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岩心和原油粘度,指的是选取岩心的孔隙度、渗透率与尺寸以及原油粘度能够代表目标油田,且满足铸体薄片鉴定、离心实验与驱替实验要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陆相稠油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有效动用技术界限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所述离心实验指利用离心机分析不同离心速度对岩心中原油的分离程度,模拟不同驱替压差对岩心中原油的动用范围和驱油效率。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陆相稠油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有效动用技术界限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所述驱替实验指利用岩心进行一维水驱油驱替实验,模拟不同驱替压力梯度下驱油效率与累积注入量的关系。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陆相稠油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有效动用技术界限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所述T2谱指采用核磁共振扫描岩心技术,研究岩心孔喉半径分布及其含油量变化情况。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陆相稠油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有效动用技术界限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建立大、小孔喉并联驱替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廷礼刘英宪蔡晖刘东耿志刚何芬郑文乾崔政李俊飞徐静廖辉宋建芳吉诗娴
申请(专利权)人: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