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回流排污降温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4331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降温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防回流排污降温池,包括池体以及连接于所述池体上的排污进水管、排污出水管及冷却水进管,冷却水进管包括第一管段及第二管段,第一管段的一端连通至池体内部,第一管段的另一端凸出于池体的顶部且其端口处连接有开口朝上的盛接漏斗;第二管段的一端悬置于盛接漏斗的上方,且其开口正对于盛接漏斗,第二管段的另一端用于连通给水管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防回流排污降温池对冷却水进管进行了优化,可有效避免由于倒流防止器老化引起的回流和极端天气下雨水倒灌导致的虹吸回流现象。雨水倒灌导致的虹吸回流现象。雨水倒灌导致的虹吸回流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回流排污降温池


[0001]本技术涉及降温池
,特别是涉及一种防回流排污降温池。

技术介绍

[0002]在大型医疗建筑中,消毒供应中心(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CSSD)承担着各个科室医疗器械、器具的灭菌、消毒工作,而消毒供应中心的高温脉动灭菌器等设备在每天的高速重复使用中,会定期排放水温较高(瞬时温度能达到100℃左右)的污水,该类污水需要单独收集并设置排污降温池将排水水温降至40℃以下排放。
[0003]对于排污降温池的冷却水管,常规做法是采用内接式非淹没出流的连接方式,并设置倒流防止器用于防止回流,但其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倒流防止器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老化、损坏,容易造成回流,污染冷却水;二则当遇到极端天气(如暴雨、台风)时,内接式冷却水管容易引起雨水倒灌,而对给水系统造成虹吸回流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排污降温池的冷却水管易因倒流防止器老化及极端天气下雨水倒灌而发生污水回流现象,污染冷却水。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回流排污降温池,包括池体以及连接于所述池体上的排污进水管、排污出水管及冷却水进管,所述冷却水进管包括第一管段及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的一端连通至所述池体内部,所述第一管段的另一端凸出于所述池体的顶部且其端口处连接有开口朝上的盛接漏斗;
[0006]所述第二管段的一端悬置于所述盛接漏斗的上方,且其开口正对于所述盛接漏斗,所述第二管段的另一端用于连通给水管道。
[000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段背离所述给水管道的一端设有冲洗水嘴,所述冲洗水嘴的开口正对所述盛接漏斗,所述冲洗水嘴内设有真空破坏器。
[000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段上设有止回阀。
[000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池体设于地下,所述盛接漏斗凸出于地面。
[001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盛接漏斗顶部设有防虫网罩。
[001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池体沿首端向末端依次包括混合池及沉渣澄清池,所述混合池和所述沉渣澄清池之间通过第一隔板分隔,所述排污进水管连接于所述混合池的侧壁上,所述排污出水管连接于所述沉渣澄清池的侧壁上,所述第一管段沿所述首端向所述末端延伸,所述第一管段背离所述第二管段的一端封闭且位于所述混合池内,所述第一管段上设有与所述混合池相对应的喷嘴。
[001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回流排污降温池还包括二次蒸发筒,所述混合池沿所述池体的所述首端至所述末端依次包括第一池体、第二池体及第三池体,所述第一池体与所述第二池体之间通过第二隔板分隔,所述第二池体与所述第三池体之间通过第三隔板分隔,所述二次蒸发筒连接于所述第一池体的顶部或侧壁,所述排污进水管连接于所述第一池体
的侧壁上,所述第一管段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池体、所述第二池体及所述第三池体,所述第一管段上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池体、所述第二池体及所述第三池体相对应的喷嘴。
[00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回流排污降温池还包括冷却水补充管,所述冷却水补充管连接于所述第一池体。
[001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段邻近所述盛接漏斗的一端设有第一截止阀。
[001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段上设有流量计、第二截止阀。
[001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防回流排污降温池,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0017]通过将排污降温池的冷却水进管断开为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其中第一管段一端连通至池体内部,另一端凸出于池体顶部且端口处连接有开口朝上的盛接漏斗,而第二管段的一端悬置于盛接漏斗的上方且其开口正对于盛接漏斗,从而给水管道的冷却水经第二管段流出会被盛接漏斗盛接并汇入第一管段进而送入池体内与高温污水混合进行降温,由于冷却水进管为断开的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之间通过盛接漏斗进行盛接,且盛接漏斗高于池体顶部,池体内的污水或极端天气下池体内汇入的雨水不会回流倒灌入第二管段污染冷却水,可有效避免由于倒流防止器老化引起的回流和极端天气下雨水倒灌导致的虹吸回流现象。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防回流排污降温池的平面图;
[0019]图2是图1的A

A方向的剖视图;
[0020]图3是图1的B

B方向的剖视图;
[0021]图中,10、池体;11、混合池;110、第一池体;120、第二池体;130、第三池体;140、第二隔板;150、第三隔板;12、沉渣澄清池;13、第一隔板;20、排污进水管;30、排污出水管;40、冷却水进管;41、第一管段;411、盛接漏斗;412、喷嘴;413、第一截止阀;42、第二管段;421、冲洗水嘴;422、止回阀;423、流量计;424、第二截止阀;50、二次蒸发筒;51、管支墩;60、人孔井盖及支座;70、盖板;80、冷却水补充管;90、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4]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一种防回流排污降温池,包括池体10以及连接于池体10上的排污进水管20、排污出水管30及冷却水进管40,冷却水进管40包括第一管段41及第二管段42,第一管段41的一端连通至池体10内部,第一管段41的另一端凸
出于池体10的顶部且其端口处连接有开口朝上的盛接漏斗411;
[0025]第二管段42的一端悬置于盛接漏斗411的上方,且其开口正对于盛接漏斗411,第二管段42的另一端用于连通给水管道;
[0026]其中,排污进水管20及排污出水管30的管径优选不小于DN100,第一管段41与第二管段42的管径优选不小于DN30,第二管段42的开口与盛接漏斗411的顶部之间距离优选为100mm至200mm,冷却水进管40内的冷却水优选为消毒供应中心产生的废水。
[0027]基于以上实施例的防回流排污降温池,通过将排污降温池的冷却水进管40断开为第一管段41和第二管段42,其中第一管段41一端连通至池体10内部,另一端凸出于池体10顶部且端口处连接有开口朝上的盛接漏斗411,而第二管段42的一端悬置于盛接漏斗411的上方且其开口正对于盛接漏斗411,从而给水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回流排污降温池,包括池体以及连接于所述池体上的排污进水管、排污出水管及冷却水进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进管包括第一管段及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的一端连通至所述池体内部,所述第一管段的另一端凸出于所述池体的顶部且其端口处连接有开口朝上的盛接漏斗;所述第二管段的一端悬置于所述盛接漏斗的上方,且其开口正对于所述盛接漏斗,所述第二管段的另一端用于连通给水管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回流排污降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段背离所述给水管道的一端设有冲洗水嘴,所述冲洗水嘴的开口正对所述盛接漏斗,所述冲洗水嘴内设有真空破坏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回流排污降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段上设有止回阀。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回流排污降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设于地下,所述盛接漏斗凸出于地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回流排污降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盛接漏斗顶部设有防虫网罩。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回流排污降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沿首端向末端依次包括混合池及沉渣澄清池,所述混合池和所述沉渣澄清池之间通过第一隔板分隔,所述排污进水管连接于所述混合池的侧壁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碧娟张博雯张君彦冯译康陈新狄刘婧杨琪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