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圈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4220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线圈模块,包含一环形铁芯及一绕线。环形铁芯具有一外环部及一内环部,绕线系以单层缠绕于外环部,而采用多层缠绕在内环部;其中,绕线缠绕于外环部后,线圈模块具有一第一厚度,及绕线缠绕于内环部后,线圈模块具有一第二厚度,且第一厚度是大于或等于第二厚度。以满足应用于小型及薄型化设计的电子产品,达到有效减小电子产品体积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线圈,具体涉及一种薄型化的线圈模块
技术介绍
线圈模块是一种被动电子组件,普遍地被使用于各式电子产品当中,是由电能及磁能的转换作用,提供滤波、储能以及放能等功用,以达到稳定输出电流的目的。在现有技术中,线圈模块是包含一环形铁芯10,如图1所示,图1中是显示环形铁芯10的剖面视图,及至少一绕线,该绕线是缠绕在环型铁芯IO上的。现有线圈模块的环形铁芯10通常具有一矩形截面13,因此环形铁芯10的一内环部12及一外环部11分别具有相同高度H0。因此,当绕线缠绕在环形铁芯10时,由于外环部11所对应的外圆周长是大于内环部12所对应的内圆周长,因而缠绕于环形铁芯10的内环部12所真有的绕线密度将会较缠绕于环形铁芯10的外环部11所具有的绕线密度要来的紧密。而当缠绕于环形铁芯10的绕线匝数增加时,环形铁芯10的内环部12所具有的绕线密度不仅将更为紧密,甚而于环形铁芯10之内环部12出现复数绕线层数,导致线圈模块对应于内环部12之高度增加。上述情形于缠绕粗线径之绕线及该外圆周长与该内圆周长差值过大时尤其明显。由于现今多数电子产品的设计是朝轻、薄、短、小的方向发展,使得现有线圈模块已经不堪使用,线圈模块对应于内环部12的高度的增加,将对线圈模块的整体体积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使现有的线圈模块无法安装在小型、薄型化设计的电子产品中。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圈模块,其具有一薄型化的设计结构,适以縮小线圈模块的整体体积,使线圈模块使用在一小型化、薄型化的电子产品。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线圈模块包含一环形铁芯及一绕线。环形铁芯具有一外环部及一内环部,而绕线是缠绕在该环型铁芯,且绕线是以单层缠绕在外环部,而以多层缠绕在内环部。其中,环形铁芯的外环部及内环部分别具有一第一高度及一第二高度,且第一高度是大于第二高度。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线圈模块包含一环形铁芯及一绕线。环形铁芯具有一外环部及一内环部,而绕线是缠绕于该环型铁芯,且绕线系以单层缠绕于外环部,而以多层缠绕于内环部。其中,绕线缠绕于外环部后,线圈模块具有一第一厚度,以及绕线缠绕于内环部后,线圈模块具有一第二厚度,且该第一厚度是大于或等于该第二厚度。本专利技术的线圈模块系将绕线分别缠绕于环形铁芯之外环部及内环部,并且藉由外环部之第一高度高于内环部之第二高度之设计,使绕线缠绕于环形铁芯后,线圈模块的第一厚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厚度。藉此,使线圈模块得以有效縮减体积,以满足应用于小型及薄型化设计的电子产品,达到有效减小电子产品体积的需求。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环形铁芯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线圈模块的立体图3A是图2线圈模块的立体剖面示意图3B是图3A虚线范围的局部放大示意图4是图2中线圈模块的环形铁芯的剖面图5、图6、图7是本专利技术其它实施态样的环形铁芯剖面图8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线圈模块具有二绕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2、图3A及图3B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线圈模块2实施例之一, 其中图3A为图2的剖面立体视图,而图3B为图3A中虚线范围 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线圈模块2包含一环形铁芯20及一绕线24。 其中,环形铁芯20具有一外环部21及一内环部22,而绕线24 系缠绕环形铁芯20。绕线24系以单层缠绕方式缠绕于环形铁芯 20的外环部21,而以多层缠绕方式缠绕于环形铁芯20的内环部 22。单层缠绕于外环部21的绕线24是彼此相邻,且多层缠绕于 内环部22的绕线24是相互重迭。如图3B所示,当绕线24缠绕 于环形铁芯20的外环部21及内环部22后,将使线圈模块2分别 具有一第一厚度Tl (相对于外环部21)及一第二厚度T2 (相对 于内环部22),且第一厚度Tl系大于或等于第二厚度T2。请一并参阅图4,如图3A所示环型铁芯20的剖面视图,具有一呈梯形的截面23。在本实施例中,环形铁芯20的外环部21及 内环部22分别具有一第一高度Hl及一第二高度H2,其中第一高 度Hl系高于第二高度H2。此外,于本实施例中,如第2图及第 3A图所示,本专利技术系以单一绕线24缠绕于环型铁芯20,并且外 环部21及内环部22的绕线层数差AL为一层。亦即,绕线24以 单层缠绕于外环部21,而以多层缠绕于内环部22的绕线24为二 层。在实际操作上,如图2、图3A及图3B所示,绕线24首先自一 第一端25经由环型铁芯20的外环部21,沿内环部22,而穿过环 型铁芯20的中央部分,再自内环部22,沿外环部21而完成以一 匝数缠绕于环型铁芯20。随后,绕线24以相邻于前一匝绕线的方 式再次自外环部21,以重迭于前一匝绕线的方式沿内环部22,而 后穿过该中央部份,并再次自内环部22,沿外环部21而完成缠绕 在环型铁芯20的另一匝数。重复上述步骤,绕线24以彼此相邻 方式缠绕于外环部21,并以相互重迭方式缠绕于内环部22,即可 完整缠绕于环型铁芯20。由第一端25及一第二端26通过电流, 即可使线圈模块2产生电磁感应作用。以下就上述实施例作更详细的说明。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环形铁芯20 能符合上述要求,环形铁芯20需进一步满足以下关系式 (Hl-H2)/2^ALxO,其中<D代表绕线24的直径。可确保绕线24 多层缠绕于内环部22后,线圈模块2的第二厚度T2将不会大于 绕线24单层缠绕于外环部21后,线圈模块2的第一厚度Tl。亦 即,线圈模块2的最大厚度将不会因为内环部22之绕线24层数增加而提高。在实际应用上,应可轻易理解,若第一高度H1与第 二高度H2的差为定值,则当绕线24愈细(即直径O愈小时), 外环部21与内环部22间之绕线层数差AL便可愈大;反之,当绕 线24愈粗(即直径(D愈大时),外环部21与内环部22间的绕线 层数差AL便愈小。其次,环形铁芯20相应于外环部21具有一外径周长,缠绕于 外环部21的单层绕线层具有一第一匝数,而该外径周长是大于第 一匝数与绕线直径0的一乘积。可确保绕线24能以单层绕线方式, 缠绕于外环部21,而不致出现多层绕线结构。此外,环形铁芯20相应于内环部22具有一内径周长,缠绕于 内环部22的二绕线层分别具有一第二匝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匝 数为第一匝数的一半,而该内径周长是大于第二匝数与绕线直径 0)的乘积。可使缠绕于内环部22之各绕线层分别具有第二匝数。 因此,本专利技术适以由上述各参数的控制,因应实际状况,而设计 出不同需求的线圈模块2,并满足线圈模块2的第一厚度Tl大于 或等于第二厚度T2。环形铁芯20的截面23亦可如图5所示,截面23是具有阶层 外型。截面23更可如图6及图7所示。本领域工作者,可轻易思 及截面23具有其它外型,并满足线圈模块2的第一厚度Tl大于 或等于第二厚度T2。同时,本实施例中,环形铁芯20其本身的 外型是为圆形,于其它实施例中亦可为椭圆形及多边形其中之一, 并不以此为限。在上述实施例中,是仅以单一绕线24缠绕于环型铁芯20,且绕线层数差AL为一层;然而于其它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线圈模块2'所包含的绕线的数量更可多于一条;如24'、 24",分别缠绕 于环型铁芯20,上,而各绕线层数差AL亦可多于一层。同时,如 图4至图7所示,环形铁芯20之截面23的外型是上下对称,然 而并不以此为限,截面23的外型亦可不对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圈模块,包含:一环形铁芯,具有一外环部及一内环部;以及一绕线,缠绕于该环型铁芯,其中该绕线系以单层缠绕于该外环部,且该绕线系以多层缠绕于该内环部;其特征在于,该环形铁芯的该外环部及该内环部分别具有一第一高度及一第二高度,该第一高度大于该第二高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智张晗李俊忠孔青松陈为
申请(专利权)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