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逆变器功率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4151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逆变器功率模组,该逆变器功率模组包括电容模块、铜排模块和三个驱动模块,铜排模块包括输入铜排和输出铜排;电容模块与输入铜排并联电连接,驱动模块分别与输入铜排和输出铜排电连接;输入铜排和输出铜排设置于电容模块的第一表面;驱动模块设置于电容模块的第二表面,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相邻,且不同的驱动模块位于电容模块不同的第二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逆变器功率模组的布局方案,具有结构紧凑、形状规则、体积较小、安装简易且方便设计的特点,可有效减少逆变器功率模组的整体体积,提高了逆变器的功率密度。提高了逆变器的功率密度。提高了逆变器的功率密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逆变器功率模组


[000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电力电子
,尤其涉及一种逆变器功率模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技术大力发展“三合一”集成产品(电机+减速器+逆变器),现在的电动汽车产品向着轻量化、小型化、低成本化的方向迈进,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控制器也呈现出模块化、集成化。但是,对于逆变器中的电压输出功率较大且受限于体积要求,工程中急需一种体积小的高功率密度的逆变器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逆变器功率模组,以提供一种新型的逆变器功率模组的布局方案,有效减少逆变器功率模组的整体体积,提高逆变器的功率密度。
[000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逆变器功率模组,包括电容模块、铜排模块和三个驱动模块,所述铜排模块包括输入铜排和输出铜排;
[0005]所述电容模块与所述输入铜排并联电连接,所述驱动模块分别与所述输入铜排和所述输出铜排电连接;
[0006]所述输入铜排和所述输出铜排设置于所述电容模块的第一表面;
[0007]所述驱动模块设置于所述电容模块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邻,且不同的所述驱动模块位于所述电容模块不同的所述第二表面。
[0008]可选地,所述驱动模块包括散热器和多个功率器件;所述多个功率器件分别位于所述散热器相对的两个表面;
[0009]所述功率器件包括多个PIN脚,所述多个功率器件通过不同的所述PIN脚分别与所述输入铜排和所述输出铜排电连接。
[0010]可选地,所述PIN脚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表面垂直。
[0011]可选地,所述输入铜排和所述输出铜排依次层叠于所述电容模块的所述第一表面上。
[0012]可选地,所述输入铜排包括正相输入铜排和负相输入铜排;所述正相输入铜排和所述负相输入铜排层叠设置在所述电容模块的所述第一表面上。
[0013]可选地,所述输出铜排包括U相输出铜排、V相输出铜排和W相输出铜排;所述U相输出铜排、V相输出铜排和W相输出铜排位于与所述第一表面平行的平面上,所述U相输出铜排、V相输出铜排和W相输出铜排在所述第一表面的垂直投影互不交叠。
[0014]可选地,所述多个功率器件包括第一功率器件,所述第一功率器件位于所述散热器和所述电容模块之间;
[0015]所述第一功率器件的所述PIN脚贯穿对应电连接的所述输出铜排。
[0016]可选地,所述电容模块内部设置有冷却通道;
[0017]所述冷却通道与所述散热器热接触形成完整冷却回路。
[0018]可选地,所述驱动模块和所述铜排模块相互接触的表面涂覆有导热材料。
[001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逆变器功率模组,该逆变器功率模组包括电容模块、铜排模块和三个驱动模块,铜排模块包括输入铜排和输出铜排;电容模块与输入铜排并联电连接,驱动模块分别与输入铜排和输出铜排电连接;输入铜排和输出铜排设置于电容模块的第一表面;驱动模块设置于电容模块的第二表面,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相邻,且不同的驱动模块位于电容模块不同的第二表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逆变器功率模组的布局方案,具有结构紧凑、形状规则、体积较小、安装简易且方便设计的特点,可有效减少逆变器功率模组的整体体积,提高了逆变器的功率密度。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逆变器功率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逆变器功率模组的电路拓扑示意图;
[002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驱动模块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2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被形成在另一个元件“上”或“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形成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形成在另一元件“上”或者“下”。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6]本技术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变形是开放性包括,即“包括但不限于”。术语“基于”是“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实施例”。
[0027]需要注意,本技术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概念仅用于对相应内容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顺序或者相互依存关系。
[0028]需要注意,本技术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002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逆变器功率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逆变器功率模组的电路拓扑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该逆变器功率模组包括电容模块1、铜排模块2和三个驱动模块3,铜排模块2包括输入铜排21和输出铜
排22;电容模块1与输入铜排21并联电连接,驱动模块3分别与输入铜排21和输出铜排22电连接;输入铜排21和输出铜排22设置于电容模块1的第一表面;驱动模块3设置于电容模块1的第二表面,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相邻,且不同的驱动模块3位于电容模块1不同的第二表面。
[0030]具体地,该逆变器功率模组包括电容模块1、铜排模块2和三个驱动模块3,铜排模块2包括输入铜排21和输出铜排22。电容模块1可用作该逆变器功率模组的承载主体,其中,铜排模块2和驱动模块3应设置于电容模块1的不同的表面,输入铜排21和输出铜排22设置于电容模块1的第一表面,驱动模块3设置于电容模块1的第二表面,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相邻,且不同的驱动模块3位于电容模块1不同的第二表面,三个驱动模块3分别位于电容模块1不同的第二表面。并且,电容模块1与输入铜排21并联电连接,电容模块1可以稳定输入铜排21输入的电压,避免因输入电压过大而导致后续电路的元件的击穿的情况,电容模块1还可以在输入铜排21输入的电压过低时,将自身存储的电量释放至后续电路,以供后续电路的正常运行,三个驱动模块3分别与输入铜排21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逆变器功率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容模块、铜排模块和三个驱动模块,所述铜排模块包括输入铜排和输出铜排;所述电容模块与所述输入铜排并联电连接,所述驱动模块分别与所述输入铜排和所述输出铜排电连接;所述输入铜排和所述输出铜排设置于所述电容模块的第一表面;所述驱动模块设置于所述电容模块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邻,且不同的所述驱动模块位于所述电容模块不同的所述第二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功率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包括散热器和多个功率器件;所述多个功率器件分别位于所述散热器相对的两个表面;所述功率器件包括多个PIN脚,所述多个功率器件通过不同的所述PIN脚分别与所述输入铜排和所述输出铜排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功率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PIN脚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表面垂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功率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铜排和所述输出铜排依次层叠于所述电容模块的所述第一表面上。5.根据权利要求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少彬杨卫通张荣山徐孟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英恒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