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工程防护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3965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利工程防护坡结构,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包括梯形坡,梯形坡固定设置有转向器,梯形坡转动设置有缓冲板,缓冲板固定设置有直角转,设置直角转的目的是使缓冲板随着直角转的转动而同步转动,直角转固定设置有挡棒,转向器包括第一转杆,第一转杆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接块,第一连接块固定设置有弹簧,弹簧固定设置有第二连接块,第二连接块固定设置有第二转杆,转向器固定连接有主轴,主轴的与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转动连接,第一转杆的角度摆动带动挡棒固定连接的直角转转动角度,从而使缓冲板打开或闭合,阻挡溅射或雨水卷动起来的碎石块、泥沙、垃圾等随着水流进入河道内效果。流进入河道内效果。流进入河道内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利工程防护坡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水利工程防护坡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水利工程防护坡包含多种项目能够防止水土流失并降低坡体孔隙水压力,能够对防汛区域进行蓄水或挡水,还能够构成高陡区的行驶道路建设和路面雨水收集后引流等工程建设。
[0003]指出现有技术缺点:1、防护坡通常采用大量的水泥、石子等建筑材料铺设坡顶端建成道路,降雨时会有大量的水和卷动起来的碎石块、泥沙、垃圾等随着水流进入河道内;2、防护坡的防渗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而植被发挥的水土保护由于在土表层能够形成交错的根系结构,大幅度提高高边坡的稳定性和抗冲刷对于防护坡的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垃圾卷入河道和高边坡提高稳定性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水利工程防护坡结构。
[000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的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水利工程防护坡结构,包括梯形坡,所述梯形坡顶端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转向器,所述梯形坡顶端的上表面转动设置有缓冲板,所述缓冲板的侧面固定设置有直角转,所述直角转的前侧固定设置有挡棒,所述转向器包括第一转杆,所述第一转杆的后侧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固定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右侧固定设置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的前侧固定设置有第二转杆,所述转向器的后侧固定连接有主轴,所述主轴的外表面与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的内表面转动连接,所述转向器开口设置有U形槽,所述U形槽的内表面和第二连接块的表面滑动连接。
[0007]优选地,所述梯形坡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防护板,所述防护板的内表面固定设置有围框,所述围框的内部位置固定设置有填充浆,所述填充浆的内表面固定设置有蜂窝形植被,所述蜂窝形植被的表面固定设置有植被网,所述防护板的下表面固定设置有石英砂混合层,所述蜂窝形植被设置在石英砂混合层的上表面。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转杆的输出端固定设置有把手,所述转向器的后侧固定设置有限位棒,所述限位棒的表面与转向器的表面接触。
[0009]优选地,所述梯形坡的上端开口设置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挡板。
[0010]优选地,所述梯形坡的上端固定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后侧与转向器固定连接。
[0011]优选地,所述梯形坡包括坡体,所述坡体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砖层,所述砖层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混凝土层。
[0012]优选地,所述混凝土层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防水层,所述防水层的上表面与石英
砂混合层的下表面固定设置。
[0013]优选地,所述梯形坡上端的侧面固定设置有阻尼式合页,所述阻尼式合页的内表面与缓冲板固定连接。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1、在本技术中,通过设置第一转向杆的角度摆动带动挡棒固定连接的直角转转动角度,从而使缓冲板打开或闭合,实现了当下雨或者防止来回车辆的车轮压路面造成的溅射过程中缓冲板阻挡的碎石块、泥沙、垃圾等掉落到排水槽;
[0016]2、在本技术中,通过设置蜂窝形植被来实现减小孔隙水压力和土体自重力,从而大幅度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通过设置有石英砂混合层,防水层、混凝土层、砖层等加固了拼装的固定可靠性,防止防止水流冲刷后水的不断渗入导致坍塌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7]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8]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西南等轴侧侧视角度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的转向器管关联结构第一个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的转向器管关联结构第二个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前视角度剖视示意图;
[0023]图6为本技术的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
[0024]图中序号:1、梯形坡;2、防护板;3、围框;4、填充浆;5、蜂窝形植被;6、植被网;7、石英砂混合层;9、转向器;10、缓冲板;11、直角转;12、挡棒;13、第一转杆;14、第一连接块;15、弹簧;16、第二连接块;17、第二转杆;18、主轴;19、把手;20、U形槽;21、限位棒;22、排水槽;23、挡板;24、加强筋;25、坡体;26、砖层;27、混凝土层;28、防水层;29、阻尼式合页。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6]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利工程防护坡结构,参见图1

6,具体的,包括梯形坡1,梯形坡1顶端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转向器9,梯形坡1顶端的上表面转动设置有缓冲板10,缓冲板10的侧面固定设置有直角转11,设置直角转11的目的是使缓冲板10随着直角转11的转动而同步转动,直角转11的前侧固定设置有挡棒12,转向器9包括第一转杆13,第一转杆13的后侧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接块14,第一连接块14固定设置有弹簧15,弹簧15的右侧固定设置有第二连接块16,第二连接块16的前侧固定设置有第二转杆17,转向器9的后侧固定连接有主轴18,主轴18的外表面与第一转杆13和第二转杆17的内表面转动连接,转向器9开口设置有U形槽20,U形槽20的内表面和第二连接块16的表面滑动连接,当第一连接块14向上转动时受到弹簧15力的作用第二连接块16向上转动,通过设置第一转杆13的角度摆
动带动挡棒12固定连接的直角转11转动角度,从而使缓冲板10打开或闭合,实现阻挡溅射或雨水卷动起来的碎石块、泥沙、垃圾等随着水流进入河道内效果。
[0027]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转杆13的输出端固定设置有把手19,转向器9的后侧固定设置有限位棒21,限位棒21的表面与转向器9的表面接触,通过设置限位棒21,实现对缓冲板10被动转动后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的效果。
[0028]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图1所示,梯形坡1的上端开口设置有排水槽22,排水槽22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挡板23,通过设置排水槽22和挡板23,实现将缓冲板10阻挡的碎石块、泥沙、垃圾等防止在排水槽22中,且缓冲板10转动闭合时有挡板23限位的效果。
[0029]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图1和图6所示,梯形坡1的上端固定设置有加强筋24,加强筋24的后侧与转向器9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加强筋24,实现加强转向器9在梯形坡1固定连接强度的效果。
[0030]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图1和图6所示,梯形坡1上端的侧面固定设置有阻尼式合页29,阻尼式合页29的内表面与缓冲板10固定连接,通过设置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利工程防护坡结构,包括梯形坡(1),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坡(1)顶端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转向器(9),所述梯形坡(1)顶端的上表面转动设置有缓冲板(10),所述缓冲板(10)的侧面固定设置有直角转(11),所述直角转(11)的前侧固定设置有挡棒(12),所述转向器(9)包括第一转杆(13),所述第一转杆(13)的后侧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接块(14),所述第一连接块(14)固定设置有弹簧(15),所述弹簧(15)的右侧固定设置有第二连接块(16),所述第二连接块(16)的前侧固定设置有第二转杆(17),所述转向器(9)的后侧固定连接有主轴(18),所述主轴(18)的外表面与第一转杆(13)和第二转杆(17)的内表面转动连接,所述转向器(9)开口设置有U形槽(20),所述U形槽(20)的内表面和第二连接块(16)的表面滑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防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坡(1)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防护板(2),所述防护板(2)的内表面固定设置有围框(3),所述围框(3)的内部位置固定设置有填充浆(4),所述填充浆(4)的内表面固定设置有蜂窝形植被(5),所述蜂窝形植被(5)的表面固定设置有植被网(6),所述防护板(2)的下表面固定设置有石英砂混合层(7),所述蜂窝形植被(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凌宇刘敏晨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万水达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