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模块及具有该控制模块的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3551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控制模块及具有该控制模块的耳机,控制模块,包括:控制盒,所述控制盒具有连接端,且所述控制盒具有内腔、以及开设于所述连接端并与所述内腔连通的通孔,所述控制盒的内壁形成有位于所述内腔的抵持部;限位环,所述限位环设置于所述内腔的内部、并与所述抵持部远离所述通孔的一侧相抵,所述限位环具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中孔;控制线,所述控制线具有与所述限位环远离所述抵持部的一侧相抵的线结,且所述控制线穿设于所述中孔以及所述通孔。控制线具有线结,而线结与限位环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可以增加控制线的受力,从而提高控制线的吊重能力。从而提高控制线的吊重能力。从而提高控制线的吊重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控制模块及具有该控制模块的耳机


[0001]本技术涉及音频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控制模块及具有该控制模块的耳机。

技术介绍

[0002]对于颈挂式耳机而言,其控制线的吊重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指标,若是控制线的吊重能力太差,则非常容易出现控制线被拉出的情况,影响使用者体验。
[0003]相关技术中,一般是在耳机的控制盒内设置一个铜扣来扣住控制线,以降低控制线被拉出的风险,但是这种方式仍存在控制线由于比较细小而承受力弱,导致其吊重能力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控制模块,能够改善控制线的吊重能力。
[0005]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控制模块的耳机。
[0006]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控制模块,包括:控制盒,所述控制盒具有连接端,且所述控制盒具有内腔、以及开设于所述连接端并与所述内腔连通的通孔,所述控制盒的内壁形成有位于所述内腔的抵持部;限位环,所述限位环设置于所述内腔的内部、并与所述抵持部远离所述通孔的一侧相抵,所述限位环具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中孔;控制线,所述控制线具有与所述限位环远离所述抵持部的一侧相抵的线结,且所述控制线穿设于所述中孔以及所述通孔。
[000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控制模块,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08]本技术的控制模块中,线结是控制线自身打结形成,线结与限位环远离抵持部的一侧相抵,且控制线从内腔的内部依次穿过限位环的中孔和控制盒的通孔而伸出;其中,控制线的线结与限位环远离抵持部的一侧相抵,而限位环抵持在抵持部远离通孔的一侧,如此,限位环能够阻止线结被拉出。控制线具有线结,而线结与限位环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可以增加控制线的受力,从而提高控制线的吊重能力。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抵持部将所述内腔分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位于所述抵持部靠近所述通孔的一侧,所述抵持部设有将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连通的过孔,所述限位环设置于所述第二腔室;
[0010]控制模块还包括套设在所述控制线外并穿设于所述通孔的防护组件,所述防护组件穿设在所述第一腔室内并与所述第一腔室的腔壁卡接。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护组件包括软质护套以及硬质扣件,所述软质护套套设在所述控制线外并穿设于所述通孔,所述硬质扣件限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并与所述软质护套相扣。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硬质扣件套接在所述控制线外,并与所述控
制线抵接配合。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软质护套具有穿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内的卡接部,所述卡接部的宽度大于所述通孔的孔径,所述硬质扣件支撑所述卡接部。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卡接部包括第一卡接块以及第二卡接块,所述第一卡接块与所述第二卡接块沿所述通孔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硬质扣件的外侧壁设有第一定位槽以及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与所述第二定位槽沿所述通孔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卡接块穿设于所述第一定位槽内,所述第二卡接块穿设于所述第二定位槽内。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软质护套的外侧壁形成有与所述连接端的端面相抵的限位部。
[001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中孔与所述通孔同轴设置。
[001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控制盒包括第一盖体以及与所述第一盖体装配的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二盖体配合形成所述内腔以及所述通孔。
[0018]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耳机,包括如上所述的控制模块。
[001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耳机,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0]本技术的耳机中,线结是控制线自身打结形成,线结与限位环远离抵持部的一侧相抵,且控制线从内腔的内部依次穿过限位环的中孔和控制盒的通孔而伸出;其中,控制线的线结与限位环远离抵持部的一侧相抵,而限位环抵持在抵持部远离通孔的一侧,如此,限位环能够阻止线结被拉出。控制线具有线结,而线结与限位环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可以增加控制线的受力,从而提高控制线的吊重能力。
[0021]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0023]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控制模块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0026]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控制模块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图;
[0028]图6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防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9]附图标号:
[0030]100、控制盒;101、连接端;102、通孔;103、内腔;1031、第一腔室;1032、第二腔室;104、抵持部;1041、过孔;110、第一盖体;120、第二盖体;
[0031]200、控制线;210、线结;
[0032]300、限位环;
[0033]400、防护组件;410、软质护套;411、卡接部;4111、第一卡接块;4112、第二卡接块;412、限位部;420、硬质扣件;421、第一定位槽;422、第二定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3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盒,所述控制盒具有连接端,且所述控制盒具有内腔、以及开设于所述连接端并与所述内腔连通的通孔,所述控制盒的内壁形成有位于所述内腔的抵持部;限位环,所述限位环设置于所述内腔的内部、并与所述抵持部远离所述通孔的一侧相抵,所述限位环具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中孔;控制线,所述控制线具有与所述限位环远离所述抵持部的一侧相抵的线结,且所述控制线穿设于所述中孔以及所述通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持部将所述内腔分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位于所述抵持部靠近所述通孔的一侧,所述抵持部设有将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连通的过孔,所述限位环设置于所述第二腔室;控制模块还包括套设在所述控制线外并穿设于所述通孔的防护组件,所述防护组件穿设在所述第一腔室内并与所述第一腔室的腔壁卡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组件包括软质护套以及硬质扣件,所述软质护套套设在所述控制线外并穿设于所述通孔,所述硬质扣件限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并与所述软质护套相扣。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模块,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久高吴海全孙万隆师瑞文张志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冠旭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