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孙飞专利>正文

一种倒三轮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34630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倒三轮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上设置有车座、前轮组件以及后轮组件,所述前轮组件包括前架,所述前架与车架转动连接,所述前架上设置有车把,所述前架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连接有前轮模块,所述减震装置包括固定架、减震器以及上下平行设置的两个连接件,所述减震器顶部与固定架转动连接,所述减震器底部与位于下侧的连接件转动连接,所述两个连接件外侧与前轮组件转动连接,所述两个连接件内侧与固定架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架与前架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前轮组件在拥有较高的运动自由度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减震性。还具有良好的减震性。还具有良好的减震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倒三轮车


[0001]本技术涉及倒三轮车
,尤其涉及一种倒三轮车。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发展使得城镇道路特别拥挤,并且由此产生的汽车尾气也是环境气候的变化和全球气温的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缓堵保畅、节能减排、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是现在各大城市的政府和市民追求的目标,因而环保高效安全舒适的倒三轮电动车也成为了重要研发方向。然而,现有的倒三轮车减震设计不合理、减震性能差,从而使倒三轮车不够安全和舒适。
[0003]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3460656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减震倒三轮车,包括车架,车架上设置有依次连接的信号处理器、电机、平衡摇臂、减震器和前轮悬挂,方向盘或者方向盘转轴上设置有角度传感器,所述前轮悬挂上设置有速度传感器,所述角度传感器和所述速度传感器均与所述信号处理器连接,所述电机的驱动轴与所述平衡摇臂的中心连接以驱动所述平衡摇臂围绕中心摇摆,所述平衡摇臂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减震器和前轮悬挂连接。
[0004]上述文件中,前轮悬挂以及第一减震器不能对前轮提供良好的自由度,一侧前轮进行倾斜时会带动另一侧前轮进行同步倾斜,在进行转弯或者过路障时可能出现侧翻的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倒三轮车,其前轮组件在拥有较高的运动自由度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减震性。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7]本技术的一种倒三轮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上设置有车座、前轮组件以及后轮组件,所述前轮组件包括前架,所述前架与车架转动连接,所述前架上设置有车把,所述前架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连接有前轮模块,所述减震装置包括固定架、减震器以及上下平行设置的两个连接件,所述减震器顶部与固定架转动连接,所述减震器底部与位于下侧的连接件转动连接,所述两个连接件外侧与前轮组件转动连接,所述两个连接件内侧与固定架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架与前架连接。
[0008]在本方案中,减震装置设置于前架与前轮模块之间,通过设置减震装置可以减少来自前轮处的震动,减少前轮震动对前架以及车架的影响。在实际使用时,减震装置内上下平行设置的两个连接件与地面的夹角会随着倒三轮车承载重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小,位于下侧的连接件给减震器的压力会不断增大,通过上下平行设置的两个连接件可以增加前轮模块活动的自由度,使得前轮模块上下摆动更顺畅。
[0009]作为优选,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前后两侧对称设有向内延伸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外侧与前轮模块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内侧与固
定架转动连接。通过设置连接件将来自前轮模块处的震动传递至减震器进行减震,位于下侧的连接件中的第一连接板与减震器进行连接,使得来自前轮模块处的震动能够通过减震器进行减少,减少对前架的影响,第一连接板外侧与前轮模块连接,第一连接板内侧还与第二连接板连接使得前轮模块能够带动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上下摆动,以此提升前轮模块的自由度。
[0010]作为优选,所述减震器底部与位于下方的连接件的第一连接板转动连接。
[0011]作为优选,所述连接件呈V型且由内至外向下倾斜。通过设置由内至外向下倾斜的连接件,能够更好的提升减震装置的减震性。
[0012]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架包括顶架,所述减震器顶部与顶架转动连接,所述顶架前后两侧对称设有向下延伸的延伸架,所述延伸架与第二连接板内侧转动连接。
[0013]作为优选,所述顶架与延伸架之间设置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的底部与延伸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架的顶部与顶架固定连接。通过设置连接架,以此增强顶架与延伸架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顶架于延伸架之间因外力而发生变形。
[0014]作为优选,所述前架与车架之间设置有转向稳定组件,所述转向稳定组件包括稳定板以及两个稳定杆,所述前架通过转轴与车架转动连接,所述稳定板套设于转轴下端,所述两个稳定杆对称设置于稳定板左右两端,所述稳定杆前端与前架底部连接,所述稳定杆后端与稳定板的顶部连接。通过设置转向稳定组件,当前架因为转向而出现左右倾斜时,与顶架连接的稳定杆能够通过与套设于转轴下端的稳定板提供与倾斜角度反向的力,确保前架转向以及使用时的平稳。
[0015]作为优选,所述稳定杆由后至前逐渐向外倾斜。
[0016]作为优选,所述前架上设置有车篮,所述车篮内设置有坐垫,所述车篮前侧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处设有与开口匹配的门板,所述门板与车篮转动连接。
[0017]作为优选,所述前架底部设置有脚蹬架,所述脚蹬架位于开口正下方。脚蹬架位于开口正下方,方便供使用者上下进出车篮时进行踩踏。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前轮组件在拥有较高的运动自由度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减震性;设置转向稳定组件以此确保前架转向以及使用时的平稳,前轮组件还具有良好的稳固性,不易受外力挤压而变形。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中前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技术的俯视图;
[0022]图4是本技术中的减震装置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3]图中:1、车架;2、车座;3、后轮组件;4、前轮组件;41、前架;5、车把;6、减震装置;61、固定架;611、顶架;612、延伸架;613、连接架;62、减震器;63、连接件;631、第一连接板;632、第二连接板;7、前轮模块;8、稳定板;81、稳定杆;82、转轴;9、车篮;91、坐垫;92、开口;93、门板;94、脚蹬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0025]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一种倒三轮车,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车架1,车架1上设置有车座2、前轮组件4以及后轮组件3,前轮组件4包括前架41,前架41与车架1通过转轴82转动连接,前架41上设置有车把5,前架41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减震装置6,减震装置6连接有前轮模块7。
[0026]减震装置包括固定架61、减震器62以及上下平行设置的两个连接件63,连接件63呈V型且由内至外向下倾斜,连接件63包括第一连接板631,第一连接板631前后两侧对称设有向内延伸的第二连接板632,第一连接板631外侧与前轮模块7转动连接,第二连接板632内侧与固定架61转动连接,减震器62顶部与固定架61转动连接,减震器62底部与位于下侧的连接件63的第一连接板631转动连接,两个连接件63外侧与前轮模块7转动连接,两个连接件63内侧与固定架61转动连接,固定架61与前架41连接。
[0027]固定架61包括顶架611,顶架611前后两侧对称设有向下延伸的延伸架612,延伸架612与第二连接板632内侧转动连接,顶架611与延伸架612之间设置有连接架613,连接架613的底部与延伸架612固定连接,连接架613的顶部与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倒三轮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1),所述车架(1)上设置有车座(2)、前轮组件(4)以及后轮组件(3),所述前轮组件(4)包括前架(41),所述前架(41)与车架(1)转动连接,所述前架(41)上设置有车把(5),所述前架(41)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减震装置(6),所述减震装置(6)连接有前轮模块(7),所述减震装置包括固定架(61)、减震器(62)以及上下平行设置的两个连接件(63),所述减震器(62)顶部与固定架(61)转动连接,所述减震器(62)底部与位于下侧的连接件(63)转动连接,所述两个连接件(63)外侧与前轮模块(7)转动连接,所述两个连接件(63)内侧与固定架(61)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架(61)与前架(41)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63)包括第一连接板(631),所述第一连接板(631)前后两侧对称设有向内延伸的第二连接板(632),所述第一连接板(631)外侧与前轮模块(7)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632)内侧与固定架(61)转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倒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62)底部与位于下方的连接件(63)的第一连接板(631)转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倒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63)呈V型且由内至外向下倾斜。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倒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61)包括顶架(611),所述减震器(62)顶部与顶架(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璐孙飞
申请(专利权)人:孙飞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