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量的净水加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10078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7 10: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大流量的净水加热系统,其包括:净水装置,所述净水装置设置原水输入端及纯水输出端;即热龙头,其内部形成连通加热组件的加热水路,其外层形成围绕所述加热水路设置的隔热水路;用于对水源加热并保温储存的热罐组件;所述纯水输出端、隔热水路、热罐组件的入水端之间连通,形成入罐流道;所述热罐组件的出水端与所述加热水路的入水端连通。通过在即热龙头前设置热罐组件,可令输入至即热龙头进行控温加热的水源能在热罐组件内进行预加热及存储;令即热龙头输出满足目标温度的热水水量更大。使即热龙头外层位置形成隔热水路,使输入至热罐组件前的水源能先流经即热龙头进行余热收集,可有效地对能源进行充分利用。用。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流量的净水加热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净水设备
,具体为一种大流量的净水加热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搭配即热龙头的净水系统应用中,在对于需要较高温度的热水输出时,基于即热龙头的功率限制,导致龙头的出水量受到限制。
[0003]现有技术中,CN202222316644.4公开了一种双层结构的即热龙头应用。
[0004]即热龙头净水系统应用中,为满足特定温度热水的输出需求,且确保输出热水的温度准确性,故还需在水路中精确地控制常温水和热水的输入流量;一般情况下,即热龙头需要在短时间内对输入水源进行加热处理后直接输出,水量不能具有大流量的特点。在此前提下,对于即热龙头与净水装置的配合使用时,对于高温热水的输出,即热龙头的热水出水量将远小于净水系统的纯水产水量,从而导致净水系统中的水路内压力过高。对于反渗透滤芯应用的净水系统而言,若反渗透膜结构的膜前压力过高,将导致反渗透膜寿命缩短。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大流量的净水加热系统。
[0006]大流量的净水加热系统,其包括净水装置,所述净水装置设置原水输入端及纯水输出端;即热龙头,其内部形成连通加热组件的加热水路,其外层形成围绕所述加热水路设置的隔热水路;用于对水源加热并保温储存的热罐组件;所述纯水输出端、隔热水路、热罐组件的入水端之间连通,形成入罐流道;所述热罐组件的出水端与所述加热水路的入水端连通。
[0007]进一步地,还包括三通结构设置的混水阀,所述混水阀包括常温进水端、高温进水端及混水出水端,所述纯水输出端与所述常温进水端连通形成常温混水水路,所述热罐组件的第一出水端与所述高温进水端连通形成高温混水水路,所述混水出水端与所述加热水路的入水端连通形成控温混水水路,所述常温混水水路、高温混水水路与控温混水水路之间组合形成控温流道。
[0008]进一步地,所述混水阀中,所述常温进水端及高温进水端两端位置设置用于开口大小调节的进水调节结构。
[0009]进一步地,所述控温混水水路上设置感温组件,所述感温组件与所述常温进水端及高温进水端的两端进水开口调节结构电性连接;和/或,所述感温组件与所述加热组件电性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纯水输出端与所述加热水路的入水端连通形成常温水流道。
[0011]进一步地,所述热罐组件的第二出水端与所述加热水路的入水端之间连通形成抽水流道,所述抽水流道中设置热水抽水泵。
[0012]进一步地,所述净水装置中设置反渗透滤芯组件,所述反渗透滤芯组件的入水侧
与所述原水输入端连通形成进水流道,所述进水流道中设置增压泵,所述纯水出水端与所述反渗透滤芯组件的纯水侧连通。
[0013]进一步地,所述反渗透滤芯组件的纯水侧连通至所述原水输入端与所述增压泵的入水端之间,形成回流流道,所述回流流道中设置回流控制阀。
[0014]进一步地,所述入罐流道设置用于进行水量控制输出的第二控水机构;所述第二控水机构包括控水抽水泵,所述纯水输出端至所述控水抽水泵之间设置减压阀、负压阀组件。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控水机构的出水端与所述加热水路的入水端之间设置高温混水逆止阀及高温混水流量计。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通过在即热龙头前设置热罐组件,可令输入至即热龙头进行控温加热的水源能在热罐组件内进行预加热及存储;以较高温度的水源输出至即热龙头中,可减少即热龙头对水源的加热负担,令即热龙头输出满足目标温度的热水水量更大。
[0018]即热龙头中设置的发热组件在对输入水源的加热过程中,热量维持在即热龙头的整体;使即热龙头外层位置形成隔热水路,使输入至热罐组件前的水源能先流经即热龙头进行余热收集,可有效地对能源进行进一步的充分利用。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水路设置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的水路设置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
[0022]净水装置1、原水输入端11、纯水输出端12、废水输出端13、废水控制阀131、反渗透滤芯组件14、前置滤芯15、后置滤芯16、进水控制阀17、增压泵18、回流控制阀19、回流逆止阀191、
[0023]热罐组件2、入罐流道20、热水控制阀201、控水抽水泵202、负压阀组件203、减压阀204、第一出水端21、第二出水端22、抽水流道23、热水抽水泵231、抽水控制阀232、即热龙头3、加热组件30、隔热水路31、加热水路32、龙头出水端33、混水阀4、控温流道40、常温进水端401、高温进水端402、混水出水端403、常温混水水路41、第一控水机构410、常温混水控制阀411、常温混水逆止阀412、常温混水流量计413、高温混水水路42、第二控水机构420、高温混水逆止阀421、高温混水流量计422、控温混水水路43、感温组件44、
[0024]常温水流道50、常温水控制阀51。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目的及其优点更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0026]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净水加热系统,包括净水装置1,所述净水装置1设置原水输入端11及纯水输出端12。所述纯水输出端12连接用于对水源加热并保温储存的热罐组件2,所述热罐组件2的出水端与所述即热龙头3的加热水路32连通。
[0027]通过设置热罐组件2,可令由净水装置1输出的纯水在输入至即热龙头3前能先在
热罐组件2内进行预加热及存储(具体应用为令罐内水源预加热至75摄氏度);则可令较高温度的水源输出至即热龙头3中,满足即热龙头3对更高温水源的加热应用(95摄氏度)同时,可减少即热龙头3对水源的加热负担,令单位时间内即热龙头3可有效地输出更大水量的目标温度热水。
[0028]而为了满足对即热龙头3加热余热的利用需求,所述即热龙头3结构可基于现有技术的双层结构设置,所述即热龙头3的内层结构中设置加热组件30,所述加热组件30的外围层形成隔热水路31,所述即热龙头3中设置与所述加热组件30连通的加热水路32。
[0029]使所述纯水输出端12、隔热水路31、热罐组件2的入水端之间连通,形成入罐流道20;所述热罐组件2的出水端与所述加热水路32的入水端连通,所述加热水路32的出水端为龙头出水端33,用于水源的对外输出。
[0030]在加热过程中,净水装置1输出的常温纯水水源能持续地先流经即热龙头3的外层结构,带走即热龙头3工作过程产生的表面热量,防止用户烫伤可能的同时,吸收了龙头余热的纯水水源再导入至热罐组件2内进行加热操作,可减少热罐组件2对其内部储存水源进行升温加热的加热能耗。
[0031]实施例1:
[0032]为了满足水源的净化应用需求,本实施例中所述净水装置1具体设置如下: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大流量的净水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净水装置,所述净水装置设置原水输入端及纯水输出端;即热龙头,其内部形成连通加热组件的加热水路,其外层形成围绕所述加热水路设置的隔热水路;用于对水源加热并保温储存的热罐组件;所述纯水输出端、隔热水路、热罐组件的入水端之间连通,形成入罐流道;所述热罐组件的出水端与所述加热水路的入水端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净水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三通结构设置的混水阀,所述混水阀包括常温进水端、高温进水端及混水出水端,所述纯水输出端与所述常温进水端连通形成常温混水水路,所述热罐组件的第一出水端与所述高温进水端连通形成高温混水水路,所述混水出水端与所述加热水路的入水端连通形成控温混水水路,所述常温混水水路、高温混水水路与控温混水水路之间组合形成控温流道。3.如权利要求2所述净水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水阀中,所述常温进水端及高温进水端两端位置设置用于开口大小调节的进水调节结构。4.如权利要求3所述净水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温混水水路上设置感温组件,所述感温组件与所述常温进水端及高温进水端的两端进水开口调节结构电性连接;和/或,所述感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臻曾治钧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领尚净水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