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生态修复用微生物投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10011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7 10: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生态修复用微生物投放装置,它为若干沿河道侧布设的微生物投放单元,所述微生物投放单元包括设置的卧式搅拌筒,其内设有螺旋搅拌送料机构,在卧式搅拌筒上设有进料口及进水口,且二者设置在卧式搅拌筒同侧,卧式搅拌筒底部设有若干出料口;所述进水口通过供水管组连接至河道内,出料口均与连接至河道内的出料管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便捷性高,微生物投放效果好,并且其可根据河道治理区域沿河道侧布设多件,处理能力强,布置不受河道宽度、水深限制,适用范围广。适用范围广。适用范围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生态修复用微生物投放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水生态修复用微生物投放装置,属于水处理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在降雨过程中,由于地表的土壤泥沙颗粒、氮磷等营养物质、农药等有害物质、畜禽养殖粪便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等,通过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农田排水等形式进入河流,日积月累,使部分河道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水体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丧失使用价值,改善河水水质、进行水体生态修复已迫在眉睫。目前针对河道水处理方式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其中,物理处理主要包含底泥清淤、引水稀释、充氧等,运行成本较高、而且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化学方法则是利用各种化学药品将水中杂质转化为对人体伤害较小的物质,投药处理极易产生二次污染,并且也存在较高的药物成本投入,而生物处理方法主要有水生动物、微生物和水生植物修技术复。其中微生物修复技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水体污染问题,消灭藻类,改善水质,环保性能好,受广泛推广应用。
[0003]目前,微生物制剂的投放多为人工抛洒或采用投放设备辅助投放。人工抛洒存在操作费时费力,投放不均匀等问题,而投放设备大多使用受限,如专利号202220981775.1公开的一种水生态修复用微生物投放设备,其可将投放的微生物粉剂通过搅拌罐搅拌均匀后,并且搅拌罐可以通过水轮机构在水面上行走将微生物排放至河道内,同时水轮机构将微生物打散在河道内,增加水生态修复用微生物投放效果。其可以使粉剂微生物投放均匀,增加水生态修复用微生物投放效果,但是其使用只能在具有一定深度、宽度的河道内使用,在狭窄、较浅的河道使用受限。另外,搅拌罐在河内行走,加料、换料比较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生态修复用微生物投放装置,可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一种水生态修复用微生物投放装置,它为若干沿河道侧布设的微生物投放单元,所述微生物投放单元包括设置的卧式搅拌筒,其内设有螺旋搅拌送料机构,在卧式搅拌筒上设有进料口及进水口,且二者设置在卧式搅拌筒同侧,卧式搅拌筒底部设有若干出料口;所述进水口通过供水管组连接至河道内,出料口均与连接至河道内的出料管连接。
[0007]前述微生物投放单元根据河道治理区域设置多件。
[0008]相邻微生物投放单元之间的间隔距离为50

100m。
[0009]前述卧式搅拌筒的进料口上设有能调节进料量的进料漏斗。
[0010]在前述进料漏斗内设有转轴,转轴上设有控制进料量的翻板,所述转轴一端与进料漏斗内壁转动连接,另一端穿出进料漏斗并与之螺接,在转轴的穿出端设有调节手柄。
[0011]前述螺旋搅拌送料机构包括设置在卧式搅拌筒中心的搅拌轴,搅拌轴上设有螺旋送料叶片,所述搅拌轴与设置在卧式搅拌筒外侧的搅拌电机相连。
[0012]前述供水管组包括供水管及与之相连的供水泵,供水管上端与卧式搅拌筒的进水口连接,下端设有过滤结构且延伸至河道内。
[0013]前述过滤结构为套装在供水管下端的过滤网箱或柔性过滤布。
[0014]与现有技术比较,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水生态修复用微生物投放装置,它为若干沿河道侧布设的微生物投放单元,所述微生物投放单元包括设置的卧式搅拌筒,其内设有螺旋搅拌送料机构,在卧式搅拌筒上设有进料口及进水口,且二者设置在卧式搅拌筒同侧,卧式搅拌筒底部设有若干出料口;所述进水口通过供水管组连接至河道内,出料口均与连接至河道内的出料管连接。使用时,将粉剂微生物、河水同时送入卧式搅拌筒,通过螺旋搅拌送料机构将粉剂微生物与水混合搅拌均匀,并推送填满卧式搅拌筒,再从底部若干出料口排入河道,提高微生物投放效果。
[0015]本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便捷性高,微生物投放效果好,并且其可根据河道治理区域沿河道侧布设多件,处理能力强,布置不受河道宽度、水深限制,适用范围广。
[0016]本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17]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0018]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的侧面截面示意图;
[0020]图3为图2中A部分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技术,而不是为了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2]如图1

如3所示,一种水生态修复用微生物投放装置,它为若干沿河道侧布设的微生物投放单元,所述微生物投放单元包括设置的卧式搅拌筒1,其内设有螺旋搅拌送料机构2,在卧式搅拌筒1上设有进料口及进水口,底部设有若干出料口;所述进水口通过供水管组3连接至河道内,出料口均与连接至河道内的出料管4连接。所述进料口及进水口设置在卧式搅拌筒1同侧,向进料口送入粉剂微生物时,同步从进水口将河水送入卧式搅拌筒1,通过螺旋搅拌送料机构2将粉剂微生物与水混合搅拌均匀,并推送填满卧式搅拌筒,再从底部若干出料口排入河道,提高微生物投放效果。
[0023]所述微生物投放单元根据河道治理区域设置多件,相邻微生物投放单元之间的间隔距离为50

100m。
[0024]所述卧式搅拌筒1的进料口上设有能调节进料量的进料漏斗5。通过所述的进料漏斗5,更加便于投料操作,并且通过调节进料量,可以使粉剂微生物缓慢加入卧式搅拌筒1内
与水混合,搅拌更加均匀。
[0025]具体地,在进料漏斗5内设有转轴6,转轴6上设有控制进料量的翻板7,所述转轴6一端与进料漏斗5内壁转动连接,另一端穿出进料漏斗并与之螺接,在转轴的穿出端设有调节手柄8,转动手柄可使转轴转动进而调节角度控制进料量,而转轴通过螺接部的螺纹自锁功能实现转动限位。
[0026]所述螺旋搅拌送料机构2包括设置在卧式搅拌筒1中心的搅拌轴201,搅拌轴201上设有螺旋送料叶片202,所述搅拌轴201与设置在卧式搅拌筒1外侧的搅拌电机203相连。
[0027]所述供水管组3包括供水管301及与之相连的供水泵302,供水管301上端与卧式搅拌筒1的进水口连接,下端设有过滤结构303且延伸至河道内。
[0028]所述过滤结构303为套装在供水管301下端的过滤网箱或柔性过滤布。
[0029]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保密的限制,任何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生态修复用微生物投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它为若干沿河道侧布设的微生物投放单元,所述微生物投放单元包括设置的卧式搅拌筒(1),其内设有螺旋搅拌送料机构(2),在卧式搅拌筒(1)上设有进料口及进水口,且二者设置在卧式搅拌筒(1)同侧,卧式搅拌筒(1)底部设有若干出料口;所述进水口通过供水管组(3)连接至河道内,出料口均与连接至河道内的出料管(4)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生态修复用微生物投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投放单元根据河道治理区域设置多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生态修复用微生物投放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微生物投放单元之间的间隔距离为50

100m。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所述的水生态修复用微生物投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卧式搅拌筒(1)的进料口上设有能调节进料量的进料漏斗(5)。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生态修复用微生物投放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昌淑杨正策郭磊黎娜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