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吹风导风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9836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7 1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吹风导风结构,包括壳体、风机和电路控制板,壳体具有手柄部、出风部以及用于衔接手柄部与出风部的鼓包衔接部,手柄部设有进风通道,出风部具有出风通道,鼓包衔接部成型有导风腔,所述风机设置于进风通道内,电路控制板呈纵向安装于鼓包衔接部,风流由风机吸入进风通道流经导风腔内最后从出风通道流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方面将风机设置在进风通道内并远离出风口的位置,拉长了风路径有效地降低了风噪,另一方面,纵向设置在鼓包衔接部的电路控制板的板面将导风腔隔开成纵向对称两半,从而起到导风作用,并且能够合理布局电路板的位置,节约安装空间。空间。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吹风导风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吹风
,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吹风导风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吹风机的结构主要包括壳体、风机以及电路板,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吹风机一般是在壳体的鼓包衔接部开设有进风口,在出风部开设出风口,而且风机也是设置在进风口的位置处的,这样风流进风与出风的路径短,容易出现风噪大的现象,其次,传统的吹风机一般是将电路板放置在手柄端,一般需要将手柄端整体掏空腾出大量空间以供电路板以及分布在电路板板面上的电路元件安装,其结构布局不合理,因此有必要予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吹风导风结构。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吹风导风结构,包括壳体、风机和电路控制板,壳体具有手柄部、出风部以及用于衔接手柄部与出风部的鼓包衔接部,手柄部设有进风通道,出风部具有出风通道,鼓包衔接部成型有导风腔,所述风机设置于进风通道内,电路控制板呈纵向安装于鼓包衔接部,风流由风机吸入进风通道流经导风腔内最后从出风通道流出。
[0005]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导风腔大致呈C型或者半圆型。
[0006]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包括容置后壳以及前置壳,容置后壳成型有所述导风腔,所述电路控制板通过紧固件与前置壳固定安装,在前置壳与容置后壳合盖之后,电路控制板的板面将导风腔隔开成纵向对称两半。
[0007]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内设有用于将进风通道内的风流导引至导风腔内的隔离导风板,隔离导风板呈竖直安装,隔离导风板的一端延伸至手柄部内、另一端延伸至鼓包衔接部内。
[0008]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隔离导风板呈弧形状。
[0009]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隔离导风板延伸至所述手柄部内,以将手柄部的内腔分割形成一电池容腔和所述进风通道。
[0010]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隔离导风板延伸至所述鼓包衔接部内,以将鼓包衔接部的内腔分割形成一电路元件容置腔和所述导风腔。
[0011]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鼓包衔接部连接有集风风嘴,集风风嘴呈鸭嘴状。
[0012]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
[0013]本技术一方面将风机设置在进风通道内并远离出风口的位置,拉长了风路径有效地降低了风噪,另一方面,纵向设置在鼓包衔接部的电路控制板的板面将导风腔隔开成纵向对称两半,从而起到导风作用,使得风流自进风通道流经导风腔内并从出风通道流出,并且能够合理布局电路板的位置,节约安装空间,同时可以及时带走电路控制板可能产生的热量。
附图说明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的容置后壳的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
[0019]2‑
风机、3

电路控制板、4

集风风嘴、10

后壳、11

前置壳、12

隔离导风板、100

手柄部、101

出风部、102

鼓包衔接部,103

进风通道、104

出风通道、105

导风腔、106

电池容腔、107

电路元件容置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1]如图1至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吹风导风结构,包括壳体、风机2和电路控制板3,壳体具有手柄部100、出风部101以及用于衔接手柄部100与出风部101的鼓包衔接部102,所述手柄部100设有进风通道103,出风部101具有出风通道104,鼓包衔接部102成型有导风腔105,所述风机2设置于进风通道103内,电路控制板3呈纵向安装于鼓包衔接部102,且电路控制板3的板面位于导风腔105的中间,将导风腔105隔开成纵向对称两半,使得由风机2吹出的风流自进风通道103流经导风腔105内并从出风通道104流出。本技术一方面将风机2设置在进风通道103内并远离出风口的位置,拉长了风路径有效地降低了风噪,另一方面,纵向设置在鼓包衔接部102的电路控制板3的板面位于导风腔105的中间,将导风腔105隔开成纵向对称两半,从而起到导风作用,使得风流自进风通道103流经导风腔105内并从出风通道104流出(如图3中用箭头标示风的流向),并且能够合理布局电路板的位置,节约安装空间,同时可以及时带走电路控制板3可能产生的热量。
[0022]优选的,所述导风腔105大致呈C型或者半圆型,这样的导风路径更长,可进一步地降低出风风噪。
[0023]优选的,所述壳体包括容置后壳10以及前置壳11,容置后壳10成型有所述导风腔105,所述电路控制板3通过紧固件与前置壳11固定安装,在前置壳11与容置后壳10合盖之后,电路控制板3的板面将导风腔105隔开成纵向对称两半。一般的,容置后壳10和前置壳11都是内凹具有内腔,且电路控制板3的上板面和下板面设有多个电器元件,组装时,将电路控制板3通过紧固件与前置壳11固定在一起,电路控制板3的上板面分布的电器元件容设于前置壳11的内腔内,而电路控制板3的下板面分布的电器元件容设于容置后壳10的内腔的远离导风腔105的一侧内,使得壳体的安装空间最优化。
[0024]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内设有用于将进风通道103内的风流导引至导风腔105内的隔离导风板12,隔离导风板12呈竖直安装,隔离导风板12的一端延伸至手柄部100内、另一端延伸至鼓包衔接部102内。优选的,所述隔离导风板12呈弧形状。本技术巧妙地通过设置隔离导风板12,使得壳体大致分成两个腔室,一个腔室用于容置电池和电路元件等等,而另一个腔室则用于导引风流的走向。其中,所述隔离导风板12延伸至所述手柄部100内,以将手柄部100的内腔分割形成一电池容腔106和所述进风通道103。另外,所述隔离导风板12延伸至所述鼓包衔接部102内,以将鼓包衔接部102的内腔分割形成一电路元
件容置腔107和所述导风腔105。
[0025]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鼓包衔接部102连接有集风风嘴4,集风风嘴4呈鸭嘴状,通过设置集风风嘴4有效地起到聚集风流的作用。
[0026]以上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吹风导风结构,包括壳体、风机(2)和电路控制板(3),壳体具有手柄部(100)、出风部(101)以及用于衔接手柄部(100)与出风部(101)的鼓包衔接部(102),其特征在于:手柄部(100)设有进风通道(103),出风部(101)具有出风通道(104),鼓包衔接部(102)成型有导风腔(105),所述风机(2)设置于进风通道(103)内,电路控制板(3)呈纵向安装于鼓包衔接部(102),风流由风机(2)吸入进风通道(103)流经导风腔(105)内最后从出风通道(104)流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吹风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腔(105)大致呈C型或者半圆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吹风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容置后壳(10)以及前置壳(11),容置后壳(10)成型有所述导风腔(105),所述电路控制板(3)通过紧固件与前置壳(11)固定安装,在前置壳(11)与容置后壳(10)合盖之后,电路控制板(3)的板面将导风腔(105)隔开成纵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勇军严佑春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罗曼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