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96518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7 1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结构,所述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的下部设置有下保护框套组件,所述上保护框套组件包括上保护框套本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结构通过上保护框套本体、限位通孔、下保护框套本体以及限位衔接柱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对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的四周侧边进行保护,即对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的非反应区域进行保护,避免外部的电解液直接与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的非反应区域接触,避免发生腐蚀现象,延长使用寿命,通过第一侧衔接卡条、上衔接卡条、第二侧衔接卡条以及下衔接卡条的配合,增强上保护框套组件、下保护框套组件与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之间的连接强度。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之间的连接强度。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之间的连接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氢燃料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氢燃料电池是将氢气和氧气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发电装置。其基本原理是电解水的逆反应,把氢和氧分别供给阳极和阴极,氢通过阳极向外扩散和电解质发生反应后,放出电子通过外部的负载到达阴极。燃料电池对环境无污染。它是通过电化学反应,而不是采用燃烧(汽、柴油)或储能(蓄电池)方式
‑‑
最典型的传统后备电源方案。燃烧会释放像COx、NOx、SOx气体和粉尘等污染物。如上所述,燃料电池只会产生水和热。如果氢是通过可再生能源产生的(光伏电池板、风能发电等),整个循环就是彻底的不产生有害物质排放的过程。双极板又称集流板,是燃料电池重要部件之一。具有下述功能与性质:分隔燃料与氧化剂,阻止气体透过;收集、传导电流,电导率高;设计与加工的流道,可将气体均匀分配到电极的反应层进行电极反应;能排出热量,保持电池温场均匀;耐蚀;抗冲击和震动;厚度薄;重量轻;同时成本低,容易机械加工,适合批量制造等。
[0003]现有的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结构,其四周侧边为非反应区域,而非反应区域长时间与电解液直接接触,长时间会出现腐蚀现象,影响双电极板结构的使用寿命,缺乏有效对双电极板结构四周进行保护的结构,实用性较差,具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结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结构,解决了双电极板结构四周侧边为非反应区域,而非反应区域长时间与电解液直接接触,长时间会出现腐蚀现象,影响双电极板结构的使用寿命,缺乏有效对双电极板结构四周进行保护的结构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结构,包括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所述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的上部设置有上保护框套组件,所述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的下部设置有下保护框套组件,所述上保护框套组件包括上保护框套本体,所述上保护框套本体的内腔左右两侧均固定设置有两个第一侧衔接卡条,所述上保护框套本体的内腔左右两部的前后端均固定设置有上衔接卡条,所述上保护框套本体的底部左右两侧均匀开设有若干限位通孔,所述下保护框套组件包括下保护框套本体,所述下保护框套本体的内腔左右两侧均固定设置有两个第二侧衔接卡条,所述下保护框套本体的内腔左右两部的前后端均固定设置有下衔接卡条,所述下保护框套本体的顶部左右两侧均固定设置有U型衔接片,两个所述U型衔接片的顶部均固定设置有若干限位衔接柱。
[0006]优选的,所述上保护框套本体固定套设在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的上部。
[0007]优选的,四个所述第一侧衔接卡条分别固定贯穿在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的对应侧壁上。
[0008]优选的,若干所述上衔接卡条分别固定贯穿在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的对应前
后壁上,所述下保护框套本体固定套设在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的下部。
[0009]优选的,四个所述第二侧衔接卡条分别固定贯穿在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的对应侧壁上,若干所述下衔接卡条分别固定贯穿在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的对应前后壁上。
[0010]优选的,若干所述限位衔接柱分别固定贯穿在对应限位通孔的内部。
[0011]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2]本技术提供一种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结构,通过上保护框套本体、限位通孔、下保护框套本体以及限位衔接柱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对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的四周侧边进行保护,即对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的非反应区域进行保护,避免外部的电解液直接与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的非反应区域接触,避免发生腐蚀现象,延长使用寿命,通过第一侧衔接卡条、上衔接卡条、第二侧衔接卡条以及下衔接卡条之间的相互配合,增强上保护框套组件、下保护框套组件与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之间的连接强度,实用性较强,具有推广的价值和意义。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结构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图1所示上保护框套组件和下保护框套组件的分解图;
[0015]图3为图1所示上保护框套组件的仰视图;
[0016]图4为图1所示下保护框套组件的俯视图。
[0017]图中标号:1、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2、上保护框套组件,21、上保护框套本体,22、第一侧衔接卡条,23、上衔接卡条,24、限位通孔,3、下保护框套组件,31、下保护框套本体,32、第二侧衔接卡条,33、下衔接卡条,34、U型衔接片,35、限位衔接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9]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其中,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结构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上保护框套组件和下保护框套组件的分解图;图3为图1所示上保护框套组件的仰视图;图4为图1所示下保护框套组件的俯视图。一种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结构,包括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1,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1的上部设置有上保护框套组件2,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1的下部设置有下保护框套组件3,上保护框套组件2包括上保护框套本体21,上保护框套本体21的内腔左右两侧均固定设置有两个第一侧衔接卡条22,上保护框套本体21的内腔左右两部的前后端均固定设置有上衔接卡条23,上保护框套本体21的底部左右两侧均匀开设有若干限位通孔24,下保护框套组件3包括下保护框套本体31,下保护框套本体31的内腔左右两侧均固定设置有两个第二侧衔接卡条32,下保护框套本体31的内腔左右两部的前后端均固定设置有下衔接卡条33,下保护框套本体31的顶部左右两侧均固定设置有U型衔接片34,两个U型衔接片34的顶部均固定设置有若干限位衔接柱35。
[0020]上保护框套本体21固定套设在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1的上部。
[0021]四个第一侧衔接卡条22分别固定贯穿在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1的对应侧壁上。
[0022]若干上衔接卡条23分别固定贯穿在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1的对应前后壁上,下保护框套本体31固定套设在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1的下部。
[0023]四个第二侧衔接卡条32分别固定贯穿在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1的对应侧壁上,若干下衔接卡条33分别固定贯穿在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1的对应前后壁上。
[0024]若干限位衔接柱35分别固定贯穿在对应限位通孔24的内部。
[0025]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6]通过上保护框套本体21、限位通孔24、下保护框套本体31以及限位衔接柱35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对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1的四周侧边进行保护,即对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1的非反应区域进行保护,避免外部的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结构,包括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1)的上部设置有上保护框套组件(2),所述氢燃料电池双电极板本体(1)的下部设置有下保护框套组件(3),所述上保护框套组件(2)包括上保护框套本体(21),所述上保护框套本体(21)的内腔左右两侧均固定设置有两个第一侧衔接卡条(22),所述上保护框套本体(21)的内腔左右两部的前后端均固定设置有上衔接卡条(23),所述上保护框套本体(21)的底部左右两侧均匀开设有若干限位通孔(24),所述下保护框套组件(3)包括下保护框套本体(31),所述下保护框套本体(31)的内腔左右两侧均固定设置有两个第二侧衔接卡条(32),所述下保护框套本体(31)的内腔左右两部的前后端均固定设置有下衔接卡条(33),所述下保护框套本体(31)的顶部左右两侧均固定设置有U型衔接片(34),两个所述U型衔接片(34)的顶部均固定设置有若干限位衔接柱(35)。2.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孝定严小华
申请(专利权)人:卓翼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