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热虹吸储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8705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7 1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立式热虹吸储液器,包括储液桶,储液桶上设有上进液管和下出液管,还包括:中隔板,中隔板安装在储液桶的内部,上方为热虹吸腔,下方为储液腔;中间进液管固定在中隔板上,且分别与热虹吸腔和储液腔相通;中间平衡管固定在中隔板上,且分别与热虹吸腔和储液腔相通,中间平衡管的顶部不低于中间进液管的顶部;制冷剂进管与热虹吸腔相通;制冷剂出管的一端穿过中隔板,另一端穿过储液腔;上平衡管安装在储液桶的顶部,与热虹吸腔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立式热虹吸储液器将热虹吸桶和储液器做成一体,减少现场的施工难度,并且管路简单、安装方便、同时能保证热虹吸能很好的给压缩机冷冻油冷却,实现机组稳定运行。行。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式热虹吸储液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制冷用的储液器,尤其是一种立式热虹吸储液器。

技术介绍

[0002]作为一个制冷系统的热虹吸油冷,一般采用独立的热虹吸桶、独立的储液器。现场需要分别安装热虹吸桶和储液器,以及连接相应的管路,工程量大、管路复杂,安装不合理还容易造成热虹吸效果不好,压缩机冷冻油无法得到冷却,严重影响制冷系统的稳定性。
[0003]如中国专利CN206572814U公开的一种制冷系统组合型立式虹吸储液器,其为了给油冷板换供液,需要有足够的高度,并且管路复杂、安装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管路简单、安装方便、虹吸效果好、运行稳定的一种立式热虹吸储液器,具体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立式热虹吸储液器,包括储液桶,所述储液桶上设有上进液管和下出液管,还包括:
[0006]中隔板,所述中隔板安装在所述储液桶的内部,所述中隔板的上方为热虹吸腔,下方为储液腔,所述上进液管位于所述中隔板的上方;
[0007]中间进液管,所述中间进液管固定在所述中隔板上,且分别与所述热虹吸腔和所述储液腔相通;
[0008]中间平衡管,所述中间平衡管固定在所述中隔板上,且分别与所述热虹吸腔和所述储液腔相通,所述中间平衡管的顶部不低于所述中间进液管的顶部;
[0009]制冷剂进管,所述制冷剂进管与所述热虹吸腔相通;
[0010]制冷剂出管,所述制冷剂出管的一端穿过所述中隔板,另一端穿过所述储液腔;及
[0011]上平衡管,所述上平衡管安装在所述储液桶的顶部,与所述热虹吸腔相通。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了管路,管路简单,并且安装方便,同时虹吸效果好,能够有效冷却压缩机冷冻油,保证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0013]优选的,所述中间进液管上设有溢流孔,所述溢流孔以下的容积满足制冷系统的油冷负荷需求。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用于热虹吸腔中液面上升至溢流口时将多余的液体制冷剂排至储液腔中。
[0015]进一步的,所述溢流孔的截面积与所述下出液管12的截面相同。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热虹吸腔液面上升,优先通过溢流孔供液至储液腔。
[0017]优选的,所述上进液管位于所述热虹吸腔内的部分弯向所述中隔板。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液面波动,提高稳定性。
[0019]其中,所述上进液管的端部与所述中隔板之间的距离为15~25mm。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止脏物流经板换,造成板换损坏
[0021]优选的,所述中间进液管的内径大于所述上进液管的内径。
[0022]优选的,所述制冷剂出管高于所述中隔板的高度用于克服制冷剂循环管路和油冷板换的压降。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克服制冷剂循环管路和油冷板换的压降,增加中隔板2、制冷剂出管62的距离,方便工艺焊接。
[0024]优选的,所述制冷剂进管位于所述热虹吸腔内的部分弯向所述储液桶的顶部。
[00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液面波动。
[0026]优选的,所述中间平衡管的内径用于使所述热虹吸腔与所述储液腔之间的气体平衡。
[00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止热虹吸腔液面上升过快,漫过中间进液管,此时需要中间平衡管,将热虹吸腔与储液腔气压平衡,利于液体快速供至储液腔。
[00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9]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立式热虹吸储液器将热虹吸桶和储液器做成一体,减少现场的施工难度,并且管路简单、安装方便、同时能保证热虹吸能很好的给压缩机冷冻油冷却,实现机组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0030]图1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32]如图1所示,一种立式热虹吸储液器,包括储液桶1以及均设置在储液桶1上的上进液管11、下出液管12、中隔板2、中间进液管3、中间平衡管4、制冷剂进管61、制冷剂出管62和上平衡管5。
[0033]中隔板2安装在储液桶1的内部,中隔板2将储液桶1分成两个腔体,中隔板2的上方为热虹吸腔21,下方为储液腔22。
[0034]上进液管11设置在储液桶1顶部的侧面,并且上进液管11还位于中隔板2的上方;上进液管11位于热虹吸腔21内的端部弯向中隔板2,上进液管11的端部与中隔板2之间的距离为25mm,防止脏物流经板换,造成板换损坏。
[0035]下出液管12位于储液桶1底部的侧面,下出液管12位于储液腔22内的端部向储液桶1的底部弯曲,下出液管12的端部距离储液桶1底部的封头25mm,防止底部脏物,并减少制冷剂充注。
[0036]中间进液管3固定在中隔板2上,中间进液管3的两端分别与热虹吸腔21和储液腔22相通;中间进液管3的内径大于上进液管11的内径,为预防热虹吸腔21内制冷剂过多,需要及时将制冷剂排至储液腔22中,同时起到气平衡的作用。中间进液管3上设有溢流孔31,溢流孔31的截面积与下出液管12的截面相同,溢流孔31以下的容积满足制冷系统的油冷负荷需求,当热虹吸腔21中液面上升至溢流孔31时,可以将多余的液体制冷剂排至储液腔22中。
[0037]中间平衡管4固定在中隔板2上,中间平衡管4的两端分别与热虹吸腔21和储液腔
22相通,中间平衡管4的顶部不低于中间进液管3的顶部,可以延伸至储液桶1顶部的封头内。中间平衡管4的内径满足热虹吸腔21与储液腔22之间的气体平衡,中间平衡管4防止热虹吸腔21液面上升过快,漫过中间进液管3,此时需要中间平衡管4将热虹吸腔21与储液腔22气压平衡,利于液体快速供至储液腔22。
[0038]上平衡管5安装在储液桶1的顶部,与热虹吸腔21相通,上平衡管5的管径满足储液器的气体和油冷板换7蒸发的制冷剂气体流通。
[0039]制冷剂进管61安装在储液桶1顶部的外侧,制冷剂进管61与热虹吸腔21相通;制冷剂进管61位于热虹吸腔21内的端部向储液桶1的顶部弯曲,制冷剂进管61的端部高于制冷剂出口的端部,并且制冷剂进管61的出口端向上延伸至储液桶1的顶部封头焊接处。
[0040]制冷剂出管62固定在储液桶1的外圆面上,制冷剂出管62位于储液桶1内部的部分,依次穿过储液腔22和中隔板2,制冷剂出管62的端部位于热虹吸腔21内,制冷剂出管62的端部高度需要克服制冷剂循环管路加上油冷板换7的压降;克服制冷剂循环管路和油冷板换的压降,增加中隔板2、制冷剂出管62的距离,方便工艺焊接。
[0041]冷凝器8的出口与上进液管11相通,冷凝器8的出口与上平衡管5相通;油冷板换7的第一出口71与制冷剂进管61相通,油冷板换7的第一进口72与制冷剂出管62相通,第一出口71与第一进口72相通。
[0042]制冷剂循环:气态制冷剂经过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式热虹吸储液器,包括储液桶(1),所述储液桶(1)上设有上进液管(11)和下出液管(1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隔板(2),所述中隔板(2)安装在所述储液桶(1)的内部,所述中隔板(2)的上方为热虹吸腔(21),下方为储液腔(22),所述上进液管(11)位于所述中隔板(2)的上方;中间进液管(3),所述中间进液管(3)固定在所述中隔板(2)上,且分别与所述热虹吸腔(21)和所述储液腔(22)相通;中间平衡管(4),所述中间平衡管(4)固定在所述中隔板(2)上,且分别与所述热虹吸腔(21)和所述储液腔(22)相通,所述中间平衡管(4)的顶部不低于所述中间进液管(3)的顶部;制冷剂进管(61),所述制冷剂进管(61)与所述热虹吸腔(21)相通;制冷剂出管(62),所述制冷剂出管(62)的一端穿过所述中隔板(2),另一端穿过所述储液腔(22);及上平衡管(5),所述上平衡管(5)安装在所述储液桶(1)的顶部,与所述热虹吸腔(21)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式热虹吸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进液管(3)上设有溢流孔(31),所述溢流孔(31)以下的容积满足制冷系统的油冷负荷需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立式热虹吸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信荣叶晨王书敏陆庆江陈之君
申请(专利权)人:百尔制冷无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