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烯烃弹性体膜双面自粘沥青防水卷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8342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7 10: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聚烯烃弹性体膜双面自粘沥青防水卷材,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隔离层、第一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层、聚烯烃弹性体膜层、第二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层和第二隔离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聚烯烃弹性体膜层代替现有的无胎双面自粘沥青防水卷材上的增强膜,使得聚烯烃弹性体膜双面自粘沥青防水卷材具有优异的拉伸性能,断裂伸长率高,可以适应伸缩缝、变形缝或者地基沉降较为严重区域的防水需求,此外,该聚烯烃弹性体膜双面自粘沥青防水卷材外观平整,可以采用自粘或者湿铺工艺施工,与基层粘接牢固,搭接边采用自粘沥青进行粘接搭接,密封性好,防水系统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可靠性。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烯烃弹性体膜双面自粘沥青防水卷材


[0001]本技术涉及防水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聚烯烃弹性体膜双面自粘沥青防水卷材。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无胎双面自粘沥青防水卷材通常采用HDPE交叉层压膜或PET膜等高分子膜作为中间增强膜,双面分别依次覆设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胶料和隔离膜制备而成,这类防水卷材卷重轻、服帖性好,对基层和节点部位适应性强,可以与基层形成满粘,广泛用于多层防水系统的防水底层。然而这类防水卷材断裂伸长率普遍较低,外观有褶皱,采用自粘搭接时,卷材搭接边密封性不可靠。此外,HDPE交叉层压膜或PET膜与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直接贴合,一方面粘接强度不高,存在胶膜分离风险,另一方面自粘沥青中的低分子油分存在迁移现象,也会导致高分子增强膜发生溶胀、变色、力学性能下降等不利后果,影响防水系统的长期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断裂伸长率高、外观平整、搭接边可靠、耐久性好的聚烯烃弹性体膜双面自粘沥青防水卷材。
[0004]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聚烯烃弹性体膜双面自粘沥青防水卷材,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隔离层、第一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层、聚烯烃弹性体膜层、第二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层和第二隔离层。
[000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聚烯烃弹性体膜双面自粘沥青防水卷材的厚度为1.5~2.2mm。进一步地,所述聚烯烃弹性体膜双面自粘沥青防水卷材的厚度为1.5~2.0mm。
[0007]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聚烯烃弹性体膜双面自粘沥青防水卷材的厚度为1.5mm、1.6mm、1.7mm、1.8mm、1.9mm、2.0mm等。
[000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聚烯烃弹性体膜层为TPO膜、TPV膜或POE膜。
[0009]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聚烯烃弹性体膜为均质聚烯烃弹性体膜或纤维内增强聚烯烃弹性体膜。
[00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聚烯烃弹性体膜层的厚度为0.10~0.50mm。进一步地,所述聚烯烃弹性体膜层的厚度为0.10~0.40mm。
[0011]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聚烯烃弹性体膜层的厚度为0.10mm、0.2mm、0.3mm、0.4mm等。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聚烯烃弹性体膜双面自粘沥青防水卷材还可以包含设置在所述第一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层和聚烯烃弹性体膜层之间的第一阻隔粘接层以及设置在所述聚烯烃弹性体膜层和第二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层之间的第二阻隔粘接层。
[0013]本技术中,所述第一阻隔粘接层和第二阻隔粘接层分别既有阻隔作用还有粘
结作用。
[0014]采用第一阻隔粘接层连接聚烯烃弹性体膜层和第一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层、第二阻隔粘接层连接聚烯烃弹性体膜层和第二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层,第一阻隔粘接层、第二阻隔粘接层既可以将聚烯烃弹性体和改性沥青两种材料相互隔离,使其互不影响,又能使两者有效结合,可以有效提高防水卷材的耐久性。
[00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阻隔粘接层、第二阻隔粘接层分别为多层共挤膜,所述第一阻隔粘接层、第二阻隔粘接层分别至少包含一层与所述聚烯烃弹性体膜层粘接的第一粘接层、一层与所述第一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层或第二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层粘接的第二粘接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粘接层和第二粘接层之间的阻隔层。
[0016]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粘接层为马来酸酐接枝PP,所述第二粘接层为马来酸酐接枝PE,所述阻隔层为聚酯或聚酰胺。
[0017]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阻隔粘接层、第二阻隔粘接层的厚度分别为0.02~0.12mm。具体如0.02mm、0.04mm、0.06mm、0.08mm、0.10mm、0.12mm等。
[00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和第二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层的厚度为0.7~1.0mm。
[0019]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和第二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层的厚度分别为0.7mm、0.8mm、0.9mm、1.0mm等。
[00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隔离层、第二隔离层分别为PE或PET硅油膜层。
[0021]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0022](1)本技术采用聚烯烃弹性体膜层代替现有的无胎双面自粘沥青防水卷材上的增强膜,使得聚烯烃弹性体膜双面自粘沥青防水卷材具有优异的拉伸性能,断裂伸长率高,可以适应伸缩缝、变形缝或者地基沉降较为严重区域的防水需求。
[0023](2)本技术采用聚烯烃弹性体膜层代替现有的无胎双面自粘沥青防水卷材上的增强膜,外观平整,可以采用自粘或者湿铺工艺施工,与基层粘接牢固,搭接边采用自粘沥青进行粘接搭接,密封性好,防水系统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代表性实施例的聚烯烃弹性体膜双面自粘沥青防水卷材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图1的聚烯烃弹性体膜双面自粘沥青防水卷材中的第一阻隔粘接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1、第一隔离层;2、第一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层;3、第一阻隔粘接层;3a、第一粘接层;3b、阻隔层;3c、第二粘接层;4、聚烯烃弹性体膜层;5、第二阻隔粘接层;6、第二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层;7、第二隔离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
[0028]如图1所示的聚烯烃弹性体膜双面自粘沥青防水卷材,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隔离层1、第一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层2、第一阻隔粘接层3、聚烯烃弹性体膜层4、
第二阻隔粘接层5、第二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层6和第二隔离层7。
[0029]本例中,聚烯烃弹性体膜双面自粘沥青防水卷材的厚度为2.0mm。
[0030]本例中,聚烯烃弹性体膜层4为厚度0.2mm的TPO膜,具体可以是均质TPO膜。
[0031]如图2所示,第一阻隔粘接层3、第二阻隔粘接层5分别为多层共挤膜,第一阻隔粘接层3、第二阻隔粘接层5分别由一层与聚烯烃弹性体膜层4粘接的第一粘接层3a、一层与第一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层2或第二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层6粘接的第二粘接层3c及位于第一粘接层3a和第二粘接层3c之间的阻隔层3b,通过第一粘接层3a有效地与聚烯烃弹性体膜层4进行粘接,通过第二粘接层3c可以有效地与第一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层2或第二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层6进行粘接,而阻隔层3b能够有效地将聚烯烃弹性体和改性沥青两种材料相互隔离,使其互不影响,可以有效提高防水卷材的耐久性。
[0032]本例中,第一粘接层3a为马来酸酐接枝PP,第二粘接层3c为马来酸酐接枝PE,阻隔层3b为聚酯。
[0033]本例中,第一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层3、第二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层5厚度分别为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烯烃弹性体膜双面自粘沥青防水卷材,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烯烃弹性体膜双面自粘沥青防水卷材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隔离层、第一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层、聚烯烃弹性体膜层、第二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层和第二隔离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烯烃弹性体膜双面自粘沥青防水卷材,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烯烃弹性体膜层为TPO膜、TPV膜或POE膜;和/或,所述聚烯烃弹性体膜层的厚度为0.10~0.50m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烯烃弹性体膜双面自粘沥青防水卷材,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烯烃弹性体膜为均质聚烯烃弹性体膜或纤维内增强聚烯烃弹性体膜;和/或,所述聚烯烃弹性体膜层的厚度为0.10~0.4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烯烃弹性体膜双面自粘沥青防水卷材,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烯烃弹性体膜双面自粘沥青防水卷材的厚度为1.5~2.2mm。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烯烃弹性体膜双面自粘沥青防水卷材,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烯烃弹性体膜双面自粘沥青防水卷材的厚度为1.5~2.0mm。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烯烃弹性体膜双面自粘沥青防水卷材,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烯烃弹性体膜双面自粘沥青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子斌李忠人王晓群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凯伦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