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拆模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80652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7 10:44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调节拆模工装,包括:基座本体,所述基座本体中部设有第一通孔;拆卸组件,所述拆卸组件贯穿所述第一通孔,所述拆卸组件沿第一方向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用于连接零件,所述拆卸组件带动所述零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两个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沿第二方向可拆卸的设于所述基座本体两端,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各所述调节组件可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改变所述调节组件与所述拆卸组件之间的距离;本方案具有可沿第二方向移动的调节组件,使调节组件恰好在零件两侧,避免了调节组件距离零件过远或过近,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零件拆模。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零件拆模。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零件拆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节拆模工装


[0001]本申请涉及模具工装
,具体涉及一种可调节拆模工装。

技术介绍

[0002]TM是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工艺的简称。它是利用压力将树脂注入到铺设有纤维增强材料的密闭模具内,经树脂流动充模、浸渍、固化和脱模,获得复合材料制品的成型工艺。
[0003]RTM成型是一种闭模成型工艺,适用于精度、产品表面质量等要求较高的复合材料制品,它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空间和环境要求低等优点,工艺上可以使用多种形式的增强材料,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如:航空航天、建筑、交通等,非常有发展前景的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之一;RTM的模具成型完成后,模具内部的零件间隙之间充满了树脂,零件与零件之间被树脂粘合在一起,零件从模具型腔中取出非常困难。
[0004]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蝶缆模具拆卸工装,申请号是CN202111538158.0,该申请实现了通过较小的力拆分零件与模具的作用,但该工装只可对特定大小的零件进行拆模,使用范围较小。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可调节拆模工装,包括:
[0006]基座本体,所述基座本体中部设有第一通孔;
[0007]拆卸组件,所述拆卸组件贯穿所述第一通孔,所述拆卸组件沿第一方向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用于连接零件,所述拆卸组件带动所述零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0008]两个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沿第二方向可拆卸的设于所述基座本体两端,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各所述调节组件可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改变所述调节组件与所述拆卸组件之间的距离。
[0009]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基座本体沿所述第二方向设有两个条形孔,所述条形孔的延伸方向为所述第二方向,两个所述调节组件可沿各所述条形孔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0010]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固定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具有第三端与第四端,所述第三端直径大于所述条形孔沿第三方向宽度,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0011]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与所述基座本体靠近所述第二端侧接触的第一立柱和贯穿所述条形孔的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靠近所述第一端侧与所述第一立柱可拆卸连接。
[0012]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立柱靠近所述基座本体端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四端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一立柱螺接。
[0013]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拆卸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0014]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第一移动件和套设于所述第一移动件外壁的第一受力件,所述第一受力件可沿所述第一方向在所述第一移动件上移动。
[0015]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受力件具有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当所述第一受力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受力件脱离所述基座本体,当所述第一受力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受力件与所述基座本体接触
[0016]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移动件为螺杆,所述螺杆的延伸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
[0017]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受力件为套设于所述螺杆外壁的螺母。
[0018]综上所述,本申请提出一种可调节拆模工装,包括中部设有第一通孔的基座本体,贯穿第一通孔设有拆卸组件,拆卸组件远离基座本体顶面端连接有零件,拆卸组件可沿第一方向移动,还包括沿第二方向设于基座本体两端的调节组件,调节组件可沿第二方向移动,使用时,拆卸组件远离基座本体顶面端与零件螺接,驱动调节组件沿第二方向移动,使调节组件恰好置于零件两侧,拆卸组件沿第一方向移动时,带动零件沿第一方向移动,完成脱模;本方案具有可沿第二方向移动的调节组件,使调节组件恰好在零件两侧,避免了调节组件距离零件过远或过近,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零件拆模。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调节拆模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所述文字标注表示为:
[0021]1、基座本体;2、拆卸组件;21、第一受力件;22、第一移动件;221、第一端;222、第二端;3、调节组件;31、第一立柱;32、第一固定件;321、第三端;4、条形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专利技术,而非对该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
[002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0024]诚如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可调节拆模工装,包括:
[0025]基座本体1,所述基座本体1中部设有第一通孔;
[0026]拆卸组件2,所述拆卸组件2贯穿所述第一通孔,所述拆卸组件2沿第一方向具有第一端221与第二端222,所述第一端221用于连接零件,所述拆卸组件2带动所述零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0027]两个调节组件3,所述调节组件3沿第二方向可拆卸的设于所述基座本体1两端,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各所述调节组件3可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改变所述调节组件3与所述拆卸组件2之间的距离;
[0028]在某些特定场景下,请参考如图1所示的基座本体1,所述基座本体1为长方体结
构,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竖直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水平方向;所述第一端221为所述拆卸组件2远离所述基座本体1顶面端,所述第二端222为所述拆卸组件2靠近所述基座本体1顶面端,所述拆卸组件2可在所述第一通孔内沿所述竖直方向移动;
[0029]综上所述,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所述调节组件3,使所述调节组件3恰好位于所述零件两侧,保持所述基座本体1为水平状态,将所述拆卸组件2的所述第一端221与所述零件螺接至最紧状态,所述拆卸组件2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时可带动所述零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零件即可在所述拆卸组件2的带动下由模具内脱出;本方案具有可沿第二方向移动的调节组件3,使调节组件3恰好在零件两侧,避免了调节组件3距离零件过远或过近,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零件拆模。
[0030]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基座本体1沿所述第二方向设有两个条形孔4,所述条形孔4的延伸方向为所述第二方向,两个所述调节组件3可沿各所述条形孔4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0031]在某些特定场景下,请参考如图1所示的条形孔4,所述调节组件3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使所述调节组件3恰好在所述零件的两端,避免所述所述零件较大,无法置于所述调节组件3之间,或者所述零件较小,两个所述调节组件3之间的距离过大造成所述基座本体1与地面不平行,无法拆卸零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拆模工装,用于实现零件与模具的分离,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本体(1),所述基座本体(1)中部设有第一通孔;拆卸组件(2),所述拆卸组件(2)贯穿所述第一通孔,所述拆卸组件(2)沿第一方向具有第一端(221)与第二端(222),所述第一端(221)用于连接零件,所述拆卸组件(2)带动所述零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两个调节组件(3),所述调节组件(3)沿第二方向可拆卸的设于所述基座本体(1)两端,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各所述调节组件(3)可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改变所述调节组件(3)与所述拆卸组件(2)之间的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拆模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本体(1)沿所述第二方向设有两个条形孔(4),所述条形孔(4)的延伸方向为所述第二方向,两个所述调节组件(3)可沿各所述条形孔(4)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节拆模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3)包括与所述基座本体(1)靠近所述第二端(222)侧接触的第一立柱(31)和贯穿所述条形孔(4)的第一固定件(32),所述第一固定件(32)靠近所述第一端(221)侧与所述第一立柱(31)可拆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节拆模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32)沿所述第一方向具有第三端(321)与第四端,所述第三端(3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加祥杨雨潜胡红凯安鹏宋明张洪波
申请(专利权)人:廊坊市飞泽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