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与保护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7864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2 20: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控制与保护开关,其中,包括固定架、中凸轮、侧凸轮、中止动器以及侧止动器,固定架内设有中空腔室,中凸轮、侧凸轮、中止动器、侧止动器均位于中空腔室内且相对固定架转动,中凸轮内设有第一扭簧,侧止动器内设有第二扭簧,中止动器上设有第一支脚、第二支脚以及第三支脚,第一支脚上设有与侧凸轮上的第一卡接部配合的第一卡槽以及与中凸轮上的第一凸起部配合的第二卡槽,第二支脚与固定架上的第一微动开关配合,第三支脚通过第一复位件与固定架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复位快速、结构简单、装配方便。装配方便。装配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控制与保护开关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控制与保护开关。

技术介绍

[0002]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告号为“CN103943388B”,专利名称为“操作机构及具有该操作机构的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其公开了中凸轮、中止动器等相关的结构,但是其内部零件之间配合较为复杂,装配不方便。
[0003]再如中国技术专利,公告号为“CN211320038U”,专利名称为“一种控制与保护开关”,其虽然公开了中凸轮、中止动器的相关结构,但是仅通过中凸轮与侧止动器上的扭簧复位,其复位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控制与保护开关。
[0005]本技术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控制与保护开关,其中,包括固定架、中凸轮、侧凸轮、中止动器以及侧止动器,固定架内设有中空腔室,中凸轮、侧凸轮、中止动器、侧止动器均位于中空腔室内且相对固定架转动,中凸轮内设有第一扭簧,侧止动器内设有第二扭簧,中止动器上设有第一支脚、第二支脚以及第三支脚,第一支脚上设有与侧凸轮上的第一卡接部配合的第一卡槽以及与中凸轮上的第一凸起部配合的第二卡槽,第二支脚与固定架上的第一微动开关配合,第三支脚通过第一复位件与固定架连接。
[0006]中止动器采用此种结构设置,可以更好的与侧凸轮、中凸轮配合,然后通过第一复位件进行储能,提高整体配合的稳定性,确保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实现脱扣效果。
[0007]其中,第一复位件为拉簧,第三支脚上设有第一挂钩部,第一复位件一端与第一挂钩部连接,第一复位件另一端与固定架连接。
[0008]通过拉簧的设置,更好的实现储能复位的效果,相对于直弹簧,拉簧安装更为方便。
[0009]其中,中空腔室内设有第一限位柱,第一限位柱位于第二支脚的转动轨迹上。
[0010]第一限位柱的设置,形成限位效果,防止第二支脚过度转动,确保第二支脚更好的与第一微动开关配合。
[0011]其中,中凸轮内设有朝向下开口的第一容纳腔,第一扭簧位于第一容纳腔内,第一扭簧一端与第一容纳腔连接,第一扭簧另一端与固定架连接。
[0012]采用向下开口的第一容纳腔,第一扭簧藏身与第一容纳腔之中,在起到储能效果的前提下,还起到了隐藏安装的效果,使得第一扭簧不易受到外界干扰。
[0013]其中,侧止动器上设有朝向上开口的第二容纳腔,第二扭簧位于第二容纳腔内,第二扭簧一端与第二容纳腔连接,第二扭簧另一端与固定架连接。
[0014]第二容纳腔采用朝向上开口的设置,实现了与侧凸轮之间的让位效果,使得联动更为稳定。
[0015]其中,侧凸轮上还设有与中凸轮上的第一凹槽配合的第二卡接部、与侧止动器配合的第三卡接部、与固定架上的第二微动开关配合的第四卡接部以及与第二复位件配合的第二挂钩部,第二复位件一端与第二挂钩部配合,第二复位件另一端与固定架连接。
[0016]侧凸轮采用此种结构设置,更好的与中凸轮、侧止动器配合,而且第二复位件形成了储能效果,增加复位速度。
[0017]其中,第二复位件为拉簧。
[0018]第二复位件同样采用拉簧设置,使得装配更为简单。
[0019]其中,中凸轮上设有限位凸起,固定架上设有弧形槽,限位凸起在弧形槽内转动。
[0020]通过限位凸起的设置,形成了限位效果,防止中凸轮过度转动。
[0021]其中,中凸轮上设有驱动柱,驱动柱内设有锁定孔。
[0022]中凸轮用于与手柄配合,实现驱动效果,锁定孔则是用于实现手柄与中凸轮之间的锁定,防止手柄脱落。
[0023]其中,驱动柱上设有防呆缺口。
[0024]防呆缺口的设置,使得中凸轮与手柄形成防呆效果,防止位置安装错误。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侧视图;
[002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俯视图;
[0028]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9]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中止动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侧凸轮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中凸轮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中止动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
[0033]参照附图1

8所示,一种控制与保护开关,包括固定架1、报警模块2、推板3、侧止动器4、中凸轮5、中止动器6以及侧凸轮7。
[0034]固定架1内设有中空腔室11,此处中空腔室11为贯穿四周。本实施例中,固定架1包括上板12、下板13以及固定柱14,上板12与下板13为平行设置,上板12位于下板13的上方,固定柱14一端与上板12连接,固定柱14的另一端与下板13连接,从而实现支撑固定的效果。此处固定柱14与上板12、下板13可以为螺栓连接,也可以为铆压固定。进一步,上板12与下板13之间还设有第一限位柱15,第一限位柱15位于第二支脚62的转动轨迹上。第一限位柱15的设置,形成限位效果,防止第二支脚62过度转动,确保第二支脚62更好的与第一微动开关8配合。
[0035]报警模块2、推板3均与下板13连接固定,此处报警模块2、推板3以及推板3与侧止动器4之间的联动结构为现有技术,故本实施例中不展开描述。
[0036]侧止动器4、中凸轮5、中止动器6、侧凸轮7均位于中空腔室11内,且均相对与固定架1呈转动连接。此处转动方式可以为每个零件自身上下设有转轴,转轴上下两端分别伸入至上板12、下板13,也可以为上板12、下板13之间设有转轴,每个零件套设在转轴上从而形成相对转动的效果,此处具体的转动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0037]中凸轮5部分位于中空腔室11内,且相对中空腔室11转动。中凸轮5位于中空腔室11内的部分上设有第一凸起部51以及第一凹槽52,第一凸起部51位于第一凹槽52的上方,第一凸起部51上设有第一缺口511,第一凸起部51用于与第一支脚61上的第二卡槽612配合,形成联动效果。第一凹槽52则是用于与侧凸轮7上的第二卡接部72配合,形成驱动效果,其具体为第二卡接部72伸入至第一凹槽52内,中凸轮5转动,带动第二卡接部72运动,从而实现侧凸轮7转动的效果。
[0038]中凸轮5内设有朝向下开口的第一容纳腔53,第一扭簧54位于第一容纳腔53内,第一扭簧54一端与第一容纳腔53连接,第一扭簧54另一端与下板13连接。采用向下开口的第一容纳腔53,第一扭簧54藏身与第一容纳腔53之中,在起到储能效果的前提下,还起到了隐藏安装的效果,使得第一扭簧54不易受到外界干扰。
[0039]中凸轮5部分穿过上板12伸出至外部,中凸轮5伸出至外部的部分上设有限位凸起55、驱动柱56。限位凸起55为径向向外延伸,上板12上设有弧形槽121,限位凸起55在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与保护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架、中凸轮、侧凸轮、中止动器以及侧止动器,固定架内设有中空腔室,中凸轮、侧凸轮、中止动器、侧止动器均位于中空腔室内且相对固定架转动,中凸轮内设有第一扭簧,侧止动器内设有第二扭簧,中止动器上设有第一支脚、第二支脚以及第三支脚,第一支脚上设有与侧凸轮上的第一卡接部配合的第一卡槽以及与中凸轮上的第一凸起部配合的第二卡槽,第二支脚与固定架上的第一微动开关配合,第三支脚通过第一复位件与固定架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制与保护开关,其特征在于:第一复位件为拉簧,第三支脚上设有第一挂钩部,第一复位件一端与第一挂钩部连接,第一复位件另一端与固定架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制与保护开关,其特征在于:中空腔室内设有第一限位柱,第一限位柱位于第二支脚的转动轨迹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制与保护开关,其特征在于:中凸轮内设有朝向下开口的第一容纳腔,第一扭簧位于第一容纳腔内,第一扭簧一端与第一容纳腔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金永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柯欣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