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胸心外科护理用气胸急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6828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2 20: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胸心外科护理用气胸急救器,其结构包括主体、主弹力带、辅助弹力带,主体的两侧与主弹力带的两侧相连接,辅助弹力带连接于主弹力带的前后两侧,主体包括框体、装水槽、排气口、释压装置,框体的侧端连接于主弹力带,装水槽设置在框体的内部端面,排气口连接于装水槽的底部正中间位置,释压装置连接于框体的顶部端面,且释压装置与装水槽的内部相连通,排气口的端口朝下,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密封环与旋转块的内部端面接触,将通气槽进行密封,避免外界的空气往胸腔中进行回流,再通过转动旋转块使得密封环与通气槽相连接,能够便捷的将患者胸腔中的积气往外排出,且不会移动引流管,避免引流管对患者胸腔造成撕裂的情况。避免引流管对患者胸腔造成撕裂的情况。避免引流管对患者胸腔造成撕裂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胸心外科护理用气胸急救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气胸急救器
,具体的是一种胸心外科护理用气胸急救器。

技术介绍

[0002]气胸是指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称为气胸,多因肺部疾病或外力影响使肺组织和脏层胸膜破裂,或靠近肺表面的细微气肿泡破裂,肺和支气管内空气逸入胸膜腔;因胸壁或肺部创伤引起者称为创伤性气胸;气胸又可分为闭合性气胸、开放性气胸及张力性气胸,自发性气胸多见于男性青壮年或患有慢支、肺气肿、肺结核者,目前胸心外科护理用气胸急救器应用较为广泛。
[0003]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的一种胸心外科护理用气胸急救器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例如:气胸患者在手术之后,胸腔的位置可以还存在积气的情况,从而需要通过引流管连接胸腔将积气往外排出,现有的引流管一端连接于胸腔,另一端连接于引流装置,若是患者在进行移动的时候,引流管在患者的体内的角度发生变化,引流管会出现撕扯患者伤口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胸心外科护理用气胸急救器。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胸心外科护理用气胸急救器,其结构包括主体、主弹力带、辅助弹力带,所述主体的两侧与主弹力带的两侧相连接,所述辅助弹力带连接于主弹力带的前后两侧。
[0006]进一步的,所述主体包括框体、装水槽、排气口、释压装置,所述框体的侧端连接于主弹力带,所述装水槽设置在框体的内部端面,所述排气口连接于装水槽的底部正中间位置,所述释压装置连接于框体的顶部端面,且释压装置与装水槽的内部相连通,所述排气口的端口朝下。
[0007]进一步的,所述释压装置包括安装框、导流管、通气槽、排气装置,所述安装框固定连接于框体的顶部端面,所述导流管设有两个,且导流管的一端连接于安装框,安装框的另一端与装水槽相连通,所述通气槽设有两个,且通气槽分别连接于两个导流管的端面,所述排气装置安装在安装框的端面,且排气装置与通气槽相连通,所述排气装置与安装框的端面相卡合。
[0008]进一步的,所述导流管包括曲形管、排气槽、连接口、隔水片、回流孔,所述曲形管设置在安装框的端面,且曲形管与装水槽的顶部端面相连通,所述排气槽设置在曲形管的内部端面,所述连接口设置在曲形管的末端,且连接口与通气槽的端口相连通,所述隔水片设有两个,且隔水片分别设置在排气槽的内部底端,所述回流孔设置在隔水片的侧端,所述曲形管为S形状,所述隔水片为软橡胶材质,且隔水片由排气槽的侧端向中间位置倾斜15度。
[0009]进一步的,所述排气装置包括旋转块、外流槽、卡合块、密封块,所述旋转块安装在
安装框的端面,所述外流槽设置在旋转块的内部正中间位置,所述卡合块固定连接于旋转块的底部端面,所述密封块设置在旋转块的侧端底部,且密封块与通气槽相连接,所述卡合块卡合于安装框的内部端面。
[0010]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块包括密封体、密封环、通气口,所述密封体嵌套在旋转块的侧端底部,所述密封环设有两个,且密封环对称设置在密封体的两端,所述通气口设置在密封环的内侧,且通气口与外流槽相连通,所述密封环与旋转块的内部端面活动配合。
有益效果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将主体固定在胸部上端,当胸腔需要进行释压的时候,积气通过排气口往水中流动形成气泡,再往释压装置外部进行流动进行释压,且排气口的方向朝下,能够让气体往装水槽中流动的时候充分的与水接触,避免外界的空气进入到胸腔,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的情况。
[0012]2.本专利技术利用密封环与旋转块的内部端面接触,将通气槽进行密封,避免外界的空气往胸腔中进行回流,再通过转动旋转块使得密封环与通气槽相连接,能够便捷的将患者胸腔中的积气往外排出,且不会移动引流管,避免引流管对患者胸腔造成撕裂的情况。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胸心外科护理用气胸急救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主体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释压装置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释压装置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导流管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排气装置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密封块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主体1、主弹力带2、辅助弹力带3、框体11、装水槽12、排气口13、释压装置14、安装框141、导流管142、通气槽143、排气装置144、曲形管a1、排气槽a2、连接口a3、隔水片a4、回流孔a5、旋转块b1、外流槽b2、卡合块b3、密封块b4、密封体b41、密封环b42、通气口b43。
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
[0022]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

图5,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如下:其结构包括主体1、主弹力带2、辅助弹力带3,所述主体1的两侧与主弹力带2的两侧相连接,所述辅助弹力带3连接于主弹力带2的前后两侧。
[0023]所述主体1包括框体11、装水槽12、排气口13、释压装置14,所述框体11的侧端连接于主弹力带2,所述装水槽12设置在框体11的内部端面,所述排气口13连接于装水槽12的底部正中间位置,所述释压装置14连接于框体11的顶部端面,且释压装置14与装水槽12的内
部相连通,所述排气口13的端口朝下,有利于积气通过排气口13往水中流动形成气泡,再往释压装置14外部进行流动进行释压。
[0024]所述释压装置14包括安装框141、导流管142、通气槽143、排气装置144,所述安装框141固定连接于框体11的顶部端面,所述导流管142设有两个,且导流管142的一端连接于安装框141,安装框141的另一端与装水槽12相连通,所述通气槽143设有两个,且通气槽143分别连接于两个导流管142的端面,所述排气装置144安装在安装框141的端面,且排气装置144与通气槽143相连通,所述排气装置144与安装框141的端面相卡合,有利于置于装水槽12中的气泡能够通过导流管142往通气槽143中进行流动,对胸腔的气体进行引流释压。
[0025]所述导流管142包括曲形管a1、排气槽a2、连接口a3、隔水片a4、回流孔a5,所述曲形管a1设置在安装框141的端面,且曲形管a1与装水槽12的顶部端面相连通,所述排气槽a2设置在曲形管a1的内部端面,所述连接口a3设置在曲形管a1的末端,且连接口a3与通气槽143的端口相连通,所述隔水片a4设有两个,且隔水片a4分别设置在排气槽a2的内部底端,所述回流孔a5设置在隔水片a4的侧端,所述曲形管a1为S形状,所述隔水片a4为软橡胶材质,且隔水片a4由排气槽a2的侧端向中间位置倾斜15度,有利于通过曲形管a1对水进行阻流,防止患者身体倾斜的时候装水槽12中的水往外流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胸心外科护理用气胸急救器,其结构包括主体(1)、主弹力带(2)、辅助弹力带(3),所述主体(1)的两侧与主弹力带(2)的两侧相连接,所述辅助弹力带(3)连接于主弹力带(2)的前后两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胸心外科护理用气胸急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包括框体(11)、装水槽(12)、排气口(13)、释压装置(14),所述框体(11)的侧端连接于主弹力带(2),所述装水槽(12)设置在框体(11)的内部端面,所述排气口(13)连接于装水槽(12)的底部正中间位置,所述释压装置(14)连接于框体(11)的顶部端面,且释压装置(14)与装水槽(12)的内部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胸心外科护理用气胸急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释压装置(14)包括安装框(141)、导流管(142)、通气槽(143)、排气装置(144),所述安装框(141)固定连接于框体(11)的顶部端面,所述导流管(142)设有两个,且导流管(142)的一端连接于安装框(141),安装框(141)的另一端与装水槽(12)相连通,所述通气槽(143)设有两个,且通气槽(143)分别连接于两个导流管(142)的端面,所述排气装置(144)安装在安装框(141)的端面,且排气装置(144)与通气槽(143)相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胸心外科护理用气胸急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142)包括曲形管(a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萍李思谊甘恬
申请(专利权)人: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