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河海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计及氢燃料汽车的电力-交通网碳需求响应最优调度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05799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2 19: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计及氢燃料汽车的电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计及氢燃料汽车的电力

交通网碳需求响应最优调度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力

交通网协同优化
,具体涉及一种计及氢燃料汽车的电力

交通网碳需求响应最优调度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提出以及电池、电制氢、储氢等技术的不断突破,以电动汽车和氢燃料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其具有零排放、环保节能等优点,对于减少传统燃油车的碳排放具有积极作用。据统计,截至2022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已超过300万辆,销量接近300万辆。但是,大规模电动汽车和氢燃料汽车的普及同样对配电网提出了挑战,由于电动汽车和氢燃料汽车本身具有的时空灵活性,它们的充电和加氢行为给电网带来了大量的不确定性负荷,因此,有必要对电力

交通网的协同优化进行研究。
[0003]但是,如何准确评估电动汽车和氢燃料汽车所带来的环境效益仍然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另外,电力交通系统从传统的经济调度模式向低碳经济调度模式的转变也是一个难题,因为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来推动电动汽车和氢燃料汽车的碳需求响应。这个问题阻碍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因此需要制定新的政策框架,对电动汽车和氢燃料汽车的减排贡献进行激励,以推动其发展和推广,从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0004]基于上述说明,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计及氢燃料汽车的电力

交通网碳需求响应最优调度方法主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电力

交通网协同优化模型,并考虑碳排放量的目标,在过去单一经济目标的基础上改进为碳排放

经济调度;二是在碳排放

经济目标的基础上,引入电动汽车和氢燃料汽车的需求响应机制,提高用户参与调度积极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计及氢燃料汽车的电力

交通网碳需求响应最优调度方法。本专利技术计及了电力系统、交通网系统的协同,引入需求响应机制,通过碳价格定量分析电动汽车和氢燃料汽车各自的碳减排贡献,在其充电和加氢时发放碳激励。本专利技术不仅能够实现电力

交通网的碳排放

经济最优调度,还在其基础上保障了电动汽车和氢燃料汽车用户自身的权益,进而提高其参与调度的积极性。
[0006]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计及氢燃料汽车的电力

交通网碳需求响应最优调度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步骤1、获取电力

交通网耦合模型的网络系数和运行系数,所述网络系数包括电网线路电阻和阻抗、交通网路段自由通行时间和路段容量、路段和路径耦合系数,所述运行系数包括发电机组发电系数、碳排放系数、单位行驶时间成本、碳价;
[0008]步骤2、获取电网负荷、交通需求及光伏出力场景数据;
[0009]步骤3、针对获取的电力

交通网耦合模型的网络系数、运行系数和场景数据,以电网运行约束、交通网运行约束及两网耦合约束为约束条件,以系统碳排放和系统经济成本最小为一组目标函数,建立计及氢燃料汽车的电力

交通网碳排放

经济最优调度模型,求解得计及氢燃料汽车的电力

交通网碳排放

经济最优调度模型的调度结果;
[0010]步骤4、基于步骤3中的计及氢燃料汽车的电力

交通网碳排放

经济最优调度模型的调度结果计算各车对碳减排的贡献度,对各车的碳减排贡献发放激励,建立计及氢燃料汽车的电力

交通网碳需求响应最优调度模型;
[0011]步骤5、基于步骤4中的计及氢燃料汽车的电力

交通网碳需求响应最优调度模型,利用非线性优化求解器求解该模型,对所述的配电网和交通网进行优化调度以得到计及氢燃料汽车的电力

交通网碳需求响应优化最优调度方案。
[0012]进一步的,步骤3中,计及氢燃料汽车的电力

交通网碳排放

经济最优调度模型相关运行约束,具体如下:
[0013](1)电网运行约束:
[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20]式中,和分别表示线路ij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和分别表示节点j处分布式电源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分别表示线路ij的电阻、电抗、阻抗;表示电路ij的电流;π(j)表示与节点j相连的子节点h所构成的集合;和分别表示线路jh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和分别表示节点j的有功和无功负荷;U
j
表示节点j处电压幅值平方;U
i
表示节点i处电压幅值平方;表示电路ij的电流上限;和分别表示节点i处电压幅值平方下限和上限,和分别表示节点i处分布式电源有功出力的下限和上限;和分别表示节点i处分布式电源无功出力的下限和上限;
[0021](2)交通网运行约束:
[0022][0023][0024][0025][0026][0027][0028][0029][0030][0031][0032][0033][0034][0035][0036][0037]π
g
、π
e
、π
h
分别表示燃油车、电动汽车和氢燃料汽车的渗透率;rs表示交通出行需求的起止点集合;q
rs
表示出发点r为目的地为s的交通需求车辆数目;分别表示出发点为r目的地为s的燃油车、电动汽车和氢燃料汽车的路径集合;出发点为r目的地为s的燃油车、电动汽车和氢燃料汽车的路径集合;分别表示选择路径k的燃油车、电动汽车、氢燃料汽车交通流量;分别表示常规路段、充电路段、加氢路段集合;分别表示常规路段、充电路段、加氢路段的交通流量;分别表示常规路段、充电路段、加氢路段能容纳的车辆数目;分别表示判断燃油车、电动汽车和氢燃料汽车所在的路段a是否属于路径k的二进制变量,若属于则取1,否则取0;分别表示常规路段行驶时间,充电时间、加氢时间;分别表示常规路段、充电路段、加氢路段零交通流下的自由通行时间;J为充电、加氢时间模型参数;通行时间;J为充电、加氢时间模型参数;分别表示出发点r为目的地为s的燃油车、电动汽车、氢燃料汽车选择路径k时需支付的通行成本;分别表示出发点r为目的地为s的燃油车、电动汽车、氢燃料汽车的最小通行成本;ω、分别表示单位
行驶时间成本、充电价格、加氢价格;Toll
a
、分别表示拥挤定价,充电服务费、加氢服务费;E
e
、H
h
分别表示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和加氢需求;
[0038](3)两网耦合约束
[0039][0040]式中,表示节点处的常规电力负荷;C(j)、H(j)分别表示与节点j相连的充电路段、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计及氢燃料汽车的电力

交通网碳需求响应最优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获取电力

交通网耦合模型的网络系数和运行系数,所述网络系数包括电网线路电阻和阻抗、交通网路段自由通行时间和路段容量、路段和路径耦合系数,所述运行系数包括发电机组发电系数、碳排放系数、单位行驶时间成本、碳价;步骤2、获取电网负荷、交通需求及光伏出力场景数据;步骤3、针对获取的电力

交通网耦合模型的网络系数、运行系数和场景数据,以电网运行约束、交通网运行约束及两网耦合约束为约束条件,以系统碳排放和系统经济成本最小为一组目标函数,建立计及氢燃料汽车的电力

交通网碳排放

经济最优调度模型,求解得计及氢燃料汽车的电力

交通网碳排放

经济最优调度模型的调度结果;步骤4、基于步骤3中的计及氢燃料汽车的电力

交通网碳排放

经济最优调度模型的调度结果计算各车对碳减排的贡献度,对各车的碳减排贡献发放激励,建立计及氢燃料汽车的电力

交通网碳需求响应最优调度模型;步骤5、基于步骤4中的计及氢燃料汽车的电力

交通网碳需求响应最优调度模型,利用非线性优化求解器求解该模型,对所述的配电网和交通网进行优化调度以得到计及氢燃料汽车的电力

交通网碳需求响应优化最优调度方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计及氢燃料汽车的电力

交通网碳需求响应最优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计及氢燃料汽车的电力

交通网碳排放

经济最优调度模型相关运行约束,具体如下:(1)电网运行约束:(1)电网运行约束:(1)电网运行约束:(1)电网运行约束:(1)电网运行约束:(1)电网运行约束:式中,和分别表示线路ij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和分别表示节点j处分布式电源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分别表示线路ij的电阻、电抗、阻抗;表示电路ij的电流;π(j)表示与节点j相连的子节点h所构成的集合;和分别表示线路jh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和分别表示节点j的有功和无功负荷;U
j
表示节点j处电压幅值平方;U
i
表示节点i处电压幅值平方;表示电路ij的电流上限;和分别表示节点i处电压幅值平方下限和上限,和分别表示节点i处分布式电源有功出力的下限和上限;
和分别表示节点i处分布式电源无功出力的下限和上限;(2)交通网运行约束:(2)交通网运行约束:(2)交通网运行约束:(2)交通网运行约束:(2)交通网运行约束:(2)交通网运行约束:(2)交通网运行约束:(2)交通网运行约束:(2)交通网运行约束:(2)交通网运行约束:(2)交通网运行约束:(2)交通网运行约束:(2)交通网运行约束:(2)交通网运行约束:(2)交通网运行约束:π
g
、π
e
、π
h
分别表示燃油车、电动汽车和氢燃料汽车的渗透率;rs表示交通出行需求的起止点集合;q
rs
表示出发点r为目的地为s的交通需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胜成浩吕思卫志农孙国强臧海祥周亦洲韩海腾
申请(专利权)人:河海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