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机用的透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5691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2 19:50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摄像机用的透镜。该透镜包括本体,本体包括入射面、出射面以及设置于入射面与出射面之间反射部,入射面与出射面沿入射面的入射方向间隔设置,且在入射方向的正投影面上,出射面的至少部分设置于入射面的外边缘。其中,反射部包括用于反射从入射面入射而来的光线的第一反射面以及用于将光线反射至出射面的第二反射面,第一反射面能够将光线反射至第二反射面。第二反射面与出射面相配合,以使光线能够从出射面准直出射至透镜的外部。该透镜能够增大激光光源的出射对向角,进而可以有效的增加发光观测面积。将该透镜应用于发光组件上能够有效缩小发光组件的体积,有利于实现摄像机系统的小型化。利于实现摄像机系统的小型化。利于实现摄像机系统的小型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摄像机用的透镜


[0001]本申请涉及安防监控
,特别是涉及一种摄像机用的透镜。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摄像机系统能够进行视频监控,图像抓拍等工作,在安防、机器视觉检测、自动驾驶检测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提供了诸多便利。
[0003]在相关技术中,摄像机系统需要利用发光组件进行补光,以获得更加清晰的图像。而传统的发光组件在进行补光时,需要通过多个传统透镜构成的透镜组来提高出射对向角。但透镜组沿光轴方向的厚度较大,整体比较笨重,导致发光组件的体积较大,这不利于实现摄像机系统的小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透镜。该透镜能够在扩大激光光源的出射对向角的情况下,有效降低沿光轴方向的厚度,整体更加轻薄。将该透镜应用于发光组件上,能够有效缩小发光组件的体积,有利于实现摄像机系统的小型化。
[0005]其技术方案如下:
[0006]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透镜,包括本体,本体包括入射面、出射面以及设置于入射面与出射面之间反射部,入射面与出射面沿透镜的轴线间隔设置,且在透镜的轴线的正投影面上,出射面的至少部分设置于入射面的外边缘。其中,反射部包括用于反射从入射面入射而来的光线的第一反射面以及用于将光线反射至出射面的第二反射面,第一反射面能够将光线反射至第二反射面。第二反射面与出射面相配合,以使光线能够从出射面准直出射至透镜的外部。
[0007]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08]该透镜使用时,激光光源发射的光从入射面射入本体,通过第一反射面对入射面入射而来的光线进行反射,再通过第二反射面将光线反射至出射面,并从出射面准直向外出射。而出射面的至少部分设置于入射面的外边缘,进而可以有效的扩大激光光源的出射对向角。此过程中,利用设置于本体上的反射部的配合,实现了光线在透镜内进行反射,能够在扩大激光光源的出射对向角的情况下,有效降低该透镜沿光轴方向的厚度,使得透镜整体更加轻薄。
[0009]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经过透镜的轴线的横截面上,第一反射面与入射面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入射面的至少部分为凹面,凹面的中心线与透镜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如此,利用该凹面来形成入射角,更好地将激光光源的光线扩散至第一反射面。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反射面设置于本体的外侧,本体还包括环绕凹面设置的第一环形平面,第一环形平面不透光设置。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体还包括第一柱面,第一环形平面的外边缘与第一柱面
的一端连接,第二柱面的另一端与第二反射面连接。如此,通过第一环形平面的外边缘与第一柱面的一端连接,第二柱面的另一端与第二反射面连接,便于封闭本体,使得第一反射面反射光线的过程中,本体不会发生漏光现象,以提高激光光源利用率。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反射面能够反射从第一反射面反射而来的光线。
[0014]或者,反射部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反射面与第二反射面之间的至少一对第三反射面以及第四反射面,第一反射面通过至少一对第三反射面以及第四反射面将光线反射至第二反射面。其中,在一对第三反射面与第四反射面中,第三反射面靠近第一反射面设置,第四反射面靠近第二反射面设置。如此,充分利用透镜的宽度方向的空间来设置至少一对第三反射面以及第四反射面,以朝远离透镜的轴线方向来反射光线,进一步提高出射对向角。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体还包括设置于入射面与第一反射面之间的透射面,出射面包括环形面,在出射面的正投影面上,透射面设置于出射面的内侧,并与出射面间隔设置。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体还包括第一端以及与第一端沿透镜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端,入射面设置于第一端,出射面设置于第二端,第一反射面设置于本体的内部,第二反射面设置于本体的外侧。第二端设有凹孔,出射面设置于凹孔的外边缘,第一反射面设置于凹孔的内侧壁,并设置于入射面与出射面之间。本体的光导密度大于空气的光导密度,以使凹孔的内侧壁形成第一反射面,本体的外侧壁形成第二反射面。如此,相对于与空气来说,透镜为光密介质,而空气为光疏介质。进而,激光光源发出光在传导过程中,由空气经入射面后偏折进入第一反射面过程中,满足全反射条件。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凹孔包括第二圆锥面以及与第二圆锥面连通的第三柱面,第二圆锥面的轴线、第三柱面的轴线以及透镜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第二圆锥面的内侧壁形成有第一反射面,出射面设置于第三柱面的外侧。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体还包括第一柱面以及第二环形平面,第一柱面与第二反射面的一端相接,第二环形平面与第二反射面的另一端相接;在经过透镜的轴线的横截面上,第二圆锥面的内侧壁与第三柱面的内侧壁之间的夹角为钝角,第一柱面与第二反射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第二环形平面与第二反射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0019]根据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机系统,包括摄像机装置、用于发射激光光线的激光光源以及透镜。透镜为回转体形状,透镜的外表面包括具有第一外径的第一柱面、具有大于第一外径的第二外径的第二柱面以及连接第一柱面和第二柱面的第一圆锥面,透镜的内表面为凹孔,凹孔包括临近第二柱面一端且具有小于第一外径的第三内径的第三柱面和与第三柱面相接的第二圆锥面;
[0020]激光光线被构造成:激光光线射入透镜,入射的激光光线经由第二圆锥面的反射至第一圆锥面,由第一圆锥面反射后的激光光线沿透镜的光轴的方向准直射出;
[0021]其中,透镜与激光光源满足约束条件:
[0022]d1>2
×
h1
×
tan(θ),d1为透镜的入射面的宽度,h1为激光光源与透镜的距离,θ为激光光源的最大出射角度;
[0023]α≤π/2

asin(na/np),α为第二圆锥面与激光光源的光轴之间夹角,np为透镜的材质反射率,na为透镜的外部环境截止介质反射率。
[0024]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25]该摄像机系统使用时,激光光线射入透镜,入射的激光光线经由第二圆锥面的反射至第一圆锥面,由第一圆锥面反射后的激光光线沿透镜的光轴的方向准直射出。此过程中,利用设置于透镜上的第一圆锥面以及第二圆锥面的配合,实现了光线在透镜内进行反射,能够在扩大激光光源的出射对向角的情况下,有效降低该透镜沿光轴方向的厚度,使得透镜整体更加轻薄。如此,相对于传统发光组件而言,具有更小的体积,有利于实现摄像机系统的小型化。
[0026]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0027]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0028]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镜,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入射面、出射面以及设置于所述入射面与所述出射面之间反射部,所述入射面与所述出射面沿所述透镜的轴线间隔设置,且在所述透镜的轴线的正投影面上,所述出射面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入射面的外边缘;其中,所述反射部包括用于反射从所述入射面入射而来的光线的第一反射面以及用于将光线反射至所述出射面的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能够将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出射面相配合,以使光线能够从所述出射面准直出射至所述透镜的外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在经过所述透镜的轴线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入射面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入射面包括凹面,所述凹面的中心线与所述透镜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面设置于所述本体的外侧,所述本体还包括环绕所述凹面设置的第一环形平面,所述第一环形平面不透光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还包括第一柱面,所述第一环形平面的外边缘与所述第一柱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柱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反射面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面能够反射从所述第一反射面反射而来的光线;或者,所述反射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之间的至少一对第三反射面以及第四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通过所述至少一对第三反射面以及第四反射面将所述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二反射面;其中,在一对第三反射面与第四反射面中,所述第三反射面靠近所述第一反射面设置,所述第四反射面靠近所述第二反射面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入射面与所述第一反射面之间的透射面,所述出射面包括环形面,在所述出射面的正投影面上,所述透射面设置于所述出射面的内侧,并与所述出射面间隔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还包括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端沿所述透镜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端,所述入射面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所述出射面设置于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反射面设置于所述本体的内部,所述第二反射面设置于所述本体的外侧;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海龙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