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胎圈抗扭转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5601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2 19:49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胎圈抗扭转轮胎,属于轮胎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钢丝圈和胎体帘线之间易产生脱层,胎踵位置易产生胶料的脱层或裂口的问题。本申请中,胎体的一侧经钢丝圈底部向轮胎外侧方向延伸并形成胎体反包部;钢丝子口包布的一侧经钢丝圈底部向轮胎外侧方向延伸并形成钢丝子口包布反包部;胎体与胎体反包部呈锐角夹角设置;钢丝圈包括若干层钢丝层,每层钢丝层包括若干根钢丝;在钢丝圈径向上,靠近轮胎内侧的一层钢丝根数为a,钢丝圈宽度最大的一层的钢丝根数为b,0.6b≤a≤0.75b。本申请的胎圈抗扭转轮胎,改善轮胎胎圈部的扭转刚性,减小轮胎胎圈部的扭转变形,改善轮胎抽丝爆和胎踵裂的问题。丝爆和胎踵裂的问题。丝爆和胎踵裂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胎圈抗扭转轮胎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胎圈抗扭转轮胎,属于轮胎领域。

技术介绍

[0002]轮胎在载重条件下使用时,需要充入较高气压,因气压作用使胎体帘线产生大的张力F1,张力F1的方向如图1所示。在张力F1的作用下钢丝圈会产生方向FX1的旋转,使钢丝圈发生变形,使钢丝圈和胎体帘线之间产生剪应力,使二者之间易产生脱层,出现抽丝爆。同时,轮胎充入的高气压会使轮胎膨胀变形,圈部产生方向FX2的变形,由于无内胎轮辋的轮缘高度低,对轮胎圈部的束缚小,在圈部产生方向FX2的变形时轮辋会对轮胎圈部产生方向FX3的压力,由于在轮胎胎踵H位置轮胎与轮辋过盈配合紧密,胶料压缩大,在轮辋对轮胎圈部产生的方向FX3的压力和胎体帘线张力F1的共同作用下,在轮胎胎踵H位置产生两个不同方向的力F2、F3,对胶料形成拉伸,由于胶料和钢丝的硬度不一样,变形不一致,二者之间发生剪切,形成胶料和钢丝之间的脱层,加之轮缘部位对轮胎的挤压,在胎踵H位置或在胎踵H位置上方偏向轮辋轮缘位置产生胶料的脱层或裂口,俗称“胎踵裂”。
[0003]现有技术通常采用增大胎体反包高度和增加胎圈部位耐磨胶的厚度解决此问题的发生。
[0004]增大胎体反包高度增加了胎体反包部分与周边材料的面积,增大了抽出的阻力,延缓抽丝爆发生的时间。但是,反包高度的增加使胎体反包端点靠近轮胎变形大的区域,胎体反包端点处易出现应力集中,出现子口裂,同时使材料成本增加。
[0005]耐磨胶加厚可延缓胎踵裂的出现的时间。但是,材料的加厚可增加圈部的生热,并不利于散热,因生热高易出现子口空,同时使材料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胎圈抗扭转轮胎,改善轮胎胎圈部的扭转刚性,减小轮胎胎圈部的扭转变形,改善轮胎抽丝爆和胎踵裂的问题。
[0007]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胎圈抗扭转轮胎,包括胎圈;所述胎圈包括钢丝圈、填充胶;以胎圈为中心,由轮胎外侧向轮胎内侧方向依次排列胎体、钢丝子口包布;
[0008]所述胎体的一侧经钢丝圈底部向轮胎外侧方向延伸并形成胎体反包部;所述钢丝子口包布的一侧经钢丝圈底部向轮胎外侧方向延伸并形成钢丝子口包布反包部;
[0009]所述胎体与胎体反包部呈锐角夹角设置;所述钢丝圈包括若干层钢丝层,每层钢丝层包括若干根钢丝;在钢丝圈径向上,靠近轮胎内侧的一层钢丝根数为a,钢丝圈宽度最大的一层的钢丝根数为b,0.6b≤a≤0.75b。
[0010]优化的,上述胎圈抗扭转轮胎,胎体与胎体反包部的夹角α=9
°±2°

[0011]优化的,上述胎圈抗扭转轮胎,钢丝层的钢丝排列与水平方向呈15
°
角设置。
[0012]优化的,上述胎圈抗扭转轮胎,钢丝圈的径向截面为六边形;在钢丝圈的全部钢丝层中,从最宽的钢丝层开始向两侧依次每层减少1根进行排列。
[0013]优化的,上述胎圈抗扭转轮胎,钢丝圈的最外一层钢丝层的钢丝根数c=(2sin60
°
tg15
°
b+2k)/(1+2sin60
°
tg15
°
),0.5≤k<2。
[0014]优化的,上述胎圈抗扭转轮胎,钢丝子口包布、钢丝子口包布反包部的帘布裁切角度为30
°
至40
°
,即,钢丝子口包布、钢丝子口包布反包部的帘布中的钢丝与轮胎周向水平线的夹角为30
°
至40
°

[0015]优化的,上述胎圈抗扭转轮胎,还包括尼龙包布一和尼龙包布二;所述尼龙包布一、尼龙包布二位于胎体反包部朝向轮胎外侧的一侧;所述尼龙包布一、尼龙包布二的帘布裁切角度为45
°
~52
°
,即,尼龙包布一、尼龙包布二的帘线中的钢丝与轮胎周向水平线的夹角为45
°
~52
°

[0016]优化的,上述胎圈抗扭转轮胎,钢丝子口包布与尼龙包布一、尼龙包布二三者之间相邻层方向交叉形成网状结构。
[0017]优化的,上述胎圈抗扭转轮胎,尼龙包布一、尼龙包布二材料为硬度小于钢丝的纤维材质。
[0018]本申请的优点在于:
[0019]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胎体反包部与胎体呈锐角夹角设置,并限定角度为α=9
°±2°
。提高胎体对钢丝圈的缠绕力和箍紧力,减小胎体帘线和钢丝圈之间的应变,降低其剪应力。
[0020]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限定钢丝圈在直径方向最内侧一层钢丝根数a与最宽层钢丝根数b的关系,提升胎体反包时钢丝圈底部胎体与钢丝圈的适配度,减小钢丝圈底部和胎体帘线之间缝隙,提高胎体对钢丝圈的缠绕力,减小胎体帘线和钢丝圈之间的应变,降低其剪应力。
[0021]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保证钢丝圈最外一层钢丝根数,增加中心线ZX2内侧的钢丝根数,提升钢丝圈的刚性,减小因胎体帘线的张力F1使钢丝圈发生旋转而产生的变形。降低钢丝圈和胎体帘线之间的剪应力及胎圈部位方向FX2方向的变形。
[0022]采用以上方案设计的圈部结构在无内胎产品上表现出优异的圈部抗扭转性,有效的降低了载重无内胎产品的抽丝爆和胎踵裂问题的发生率。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轮胎圈部变形示意图;
[0024]图2为本申请的轮胎胎圈部材料分布示意图;
[0025]图3为本申请的钢丝圈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1为胎体、2为胎体反包部、3为钢丝圈、4为轮胎圈部轮廓一、5为内衬层、6为轮胎圈部轮廓二、9为填充胶(三角胶芯)、10为钢丝子口包布、11为钢丝子口包布反包部、12为尼龙包布一、13为尼龙包布二、14为胎侧。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点。
[0028]如图2所示,本申请为一种胎圈抗扭转轮胎,轮胎圈部结构如图2所示,由钢丝圈3和填充胶9组成胎圈。
[0029]以胎圈为中心,由轮胎外侧方向向轮胎内侧方向依次排列胎体1、钢丝子口包布10、内衬层5。
[0030]以胎圈为中心,由轮胎内侧方向向轮胎外侧方向依次排列胎体反包部2、钢丝子口包布反包部11、尼龙包布一12和尼龙包布二13和胎侧14。
[0031]胎体1的一侧经钢丝圈3底部向轮胎外侧方向延伸并形成胎体反包部2。钢丝子口包布10的一侧经钢丝圈3底部向轮胎外侧方向延伸并形成钢丝子口包布反包部11。
[0032]尼龙包布一12、尼龙包布二13位于胎体反包部2朝向轮胎外侧的一侧。
[0033]如图3所示,此实施例的钢丝圈3有若干层钢丝层叠合,每层钢丝层包括若干根钢丝。根据无内胎轮辋的特点,在钢丝层的钢丝排布时,排列延伸方向与水平方向呈15
°
角设置。钢丝圈3的全部钢丝排布成型后,钢丝圈3的径向截面呈六边形结构,上下窄、中间宽,从最宽的钢丝层开始向两侧依次每层减少1根进行排列。
[0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胎圈抗扭转轮胎,包括胎圈;所述胎圈包括钢丝圈(3)、填充胶(9);以胎圈为中心,由轮胎外侧向轮胎内侧方向依次排列胎体(1)、钢丝子口包布(10);其特征在于:所述胎体(1)的一侧经钢丝圈(3)底部向轮胎外侧方向延伸并形成胎体反包部(2);所述钢丝子口包布(10)的一侧经钢丝圈(3)底部向轮胎外侧方向延伸并形成钢丝子口包布反包部(11);所述胎体(1)与胎体反包部(2)呈锐角夹角设置;所述钢丝圈(3)包括若干层钢丝层,每层钢丝层包括若干根钢丝;在钢丝圈(3)径向上,靠近轮胎内侧的一层钢丝根数为a,钢丝圈(3)宽度最大的一层的钢丝根数为b,0.6b≤a≤0.75b。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胎圈抗扭转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体(1)与胎体反包部(2)的夹角α=9
°±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胎圈抗扭转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层的钢丝排列与水平方向呈15
°
角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胎圈抗扭转轮胎,其特征在于:钢丝圈(3)的径向截面为六边形;在钢丝圈(3)的全部钢丝层中,从最宽的钢丝层开始向两侧依次每层减少1根进行排列。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胎圈抗扭转轮胎,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绪国张晓军王昌宁周波汪久尚
申请(专利权)人: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