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05534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2 19:48
一种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成像镜头具有一光轴且包含一塑胶透镜组。塑胶透镜组包含二塑胶透镜及至少一抗反射层。二塑胶透镜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塑胶透镜与一第二塑胶透镜。抗反射层具有一纳米结构,且设置于第一塑胶透镜像侧表面与第二塑胶透镜物侧表面其中的至少一者。当满足特定条件时,有利于提升成像镜头的解像力效能。升成像镜头的解像力效能。升成像镜头的解像力效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0001]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21年09月13日、申请号为202111077070.3、专利技术名称为“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2]本揭示内容是关于一种成像镜头,且特别是一种应用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包含有塑胶透镜组的成像镜头。

技术介绍

[0003]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例如智能电子装置、平板计算机等,已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装载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成像镜头也随之蓬勃发展。但随着科技愈来愈进步,使用者对于成像镜头的品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发展一种可提升移动解像力效能的成像镜头遂成为产业上重要且急欲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通过第一塑胶透镜、第二塑胶透镜及抗反射层的设置以降低空气间隙内部的光线反射强度并提升成像镜头的解像力效能。
[0005]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其具有一光轴且包含一塑胶透镜组。塑胶透镜组包含二塑胶透镜及至少一抗反射层。二塑胶透镜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塑胶透镜与一第二塑胶透镜。抗反射层具有一纳米结构,且设置于第一塑胶透镜像侧表面与第二塑胶透镜物侧表面其中的至少一者。第一塑胶透镜像侧表面离轴处与第二塑胶透镜物侧表面离轴处之间的一最小空气间隙位于第一塑胶透镜像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第二塑胶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之间,第一塑胶透镜像侧表面近光轴处至第二塑胶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的中心距离为d,第一塑胶透镜像侧表面离轴处与第二塑胶透镜物侧表面离轴处之间的最小空气间隙为AG1,且最小空气间隙形成于抗反射层上,纳米结构的晶粒高度为gH,其满足下列条件:65nm<gH<600nm;以及0.001≤AG1/d<0.7。
[0006]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抗反射层可包含一金属氧化物层。
[0007]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第一塑胶透镜像侧表面离轴处与第二塑胶透镜物侧表面离轴处之间的最小空气间隙为AG1,第一塑胶透镜像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边缘与第二塑胶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边缘之间的一周边空气间隙为AG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1<AG1/AG2<0.9。进一步来说,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1<AG1/AG2<0.64。
[0008]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第一塑胶透镜像侧表面离轴处与第二塑胶透镜物侧表面离轴处之间的最小空气间隙为AG1,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01mm<AG1<0.06mm。
[0009]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纳米结构的晶粒高度为gH,其可满足下列条件:85nm<gH<470nm。
[0010]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抗反射层于波长400nm的反射率为R400,
抗反射层于波长600nm的反射率为R600,抗反射层于波长700nm的反射率为R700,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R400≤1.0%;0.0%<R600≤1.0%;以及0.0%<R700≤1.0%。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R700<0.6%。
[0011]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可还包含一第一遮光片。第一遮光片设置于第一塑胶透镜与第二塑胶透镜之间,且具有一开孔。第一塑胶透镜像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的直径为ID1,第二塑胶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的直径为OD2,第一遮光片的开孔的直径为SD1,其可满足下列条件:ID1<SD1<OD2。
[0012]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可还包含一第二遮光片。第二遮光片设置于第一塑胶透镜与第二塑胶透镜之间,且具有一开孔。第一塑胶透镜像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的直径为ID1,第二塑胶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的直径为OD2,第二遮光片的开孔的直径为SD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SD2<ID1<OD2。
[0013]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电子感光元件对应于成像镜头。
附图说明
[0014]图1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0015]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参数示意图;
[0016]图2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0017]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参数示意图;
[0018]图3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0019]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参数示意图;
[0020]图4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0021]图4B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参数示意图;
[0022]图5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抗反射层的反射率与波长的关系图;
[0023]图6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抗反射层的反射率与波长的关系图;
[0024]图7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的纳米结构在第一塑胶透镜像侧表面与第二塑胶透镜物侧表面其中的至少一者的光学有效区中心的断面图;
[0025]图8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的纳米结构在第一塑胶透镜像侧表面与第二塑胶透镜物侧表面其中的至少一者的光学有效区边缘的断面图;
[0026]图9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示意图;以及
[0027]图9B绘示依照图9A中成像镜头、电子感光元件、驱动装置组与影像稳定模块的示意图。
[0028]【符号说明】
[0029]10:电子装置
[0030]12:电子感光元件
[0031]13:驱动装置组
[0032]14:影像稳定模块
[0033]11,100,200,300,400:成像镜头
[0034]111,112,211,212,311,312,411,412:透镜
[0035]111a,112b,212b,312b:遮光片
[0036]112a,121a,212a,221a,312a,321a,412a,421a:间隔环
[0037]120,220,320,420:空气间隙
[0038]121,221,321,421:第一塑胶透镜
[0039]122,222,322,422:第二塑胶透镜
[0040]122a,222a,322a,422a:固定环
[0041]123,223,323,423:抗反射层
[0042]130,230,330,430:镜筒
[0043]140,240,340,440:第一遮光片
[0044]450:第二遮光片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成像镜头,具有一光轴,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塑胶透镜组,包含:二塑胶透镜,该二塑胶透镜沿该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塑胶透镜及一第二塑胶透镜;以及至少一抗反射层,具有一纳米结构,且设置于该第一塑胶透镜像侧表面与该第二塑胶透镜物侧表面其中的至少一者;其中,该第一塑胶透镜像侧表面离轴处与该第二塑胶透镜物侧表面离轴处之间的一最小空气间隙位于该第一塑胶透镜像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该第二塑胶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之间,该第一塑胶透镜像侧表面近光轴处至该第二塑胶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的中心距离为d,该第一塑胶透镜像侧表面离轴处与该第二塑胶透镜物侧表面离轴处之间的该最小空气间隙为AG1,且该最小空气间隙形成于该至少一抗反射层上,该纳米结构的晶粒高度为gH,其满足下列条件:65nm<gH<600nm;以及0.001≤AG1/d<0.7。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抗反射层包含一金属氧化物层。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塑胶透镜像侧表面离轴处与该第二塑胶透镜物侧表面离轴处之间的该最小空气间隙为AG1,该第一塑胶透镜像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边缘与该第二塑胶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边缘之间的一周边空气间隙为AG2,其满足下列条件:0.01<AG1/AG2<0.9。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塑胶透镜像侧表面离轴处与该第二塑胶透镜物侧表面离轴处之间的该最小空气间隙为AG1,该第一塑胶透镜像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边缘与该第二塑胶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边缘之间的该周边空气间隙为AG2,其满足下列条件:0.01<AG1/AG2<0.64。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塑胶透镜像侧表面离轴处与该第二塑胶透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邦蔡温祐张临安周明达朱国强
申请(专利权)人: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