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肋梁楼盖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05131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2 19: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密肋梁楼盖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S1.支撑架和底模板安装;S2.框架梁、肋梁钢筋绑扎;S3.在预设位置确定抗浮固定点,并在抗浮固定点绑扎肋梁的底部钢筋和箍筋;S4.聚芯模安装;S5.安装“不”字型固定件;每两个相邻的所述聚芯模之间至少通过一个“不”字型固定件连接,“不”字型固定件中的顶部钢筋将相邻两个聚芯模安装区顶部敞口的顶缘固定连接,以使得位于聚芯模安装区内的聚芯模在高度方向被限位,“不”字型固定件中的两根底部钢筋具有抵抗相邻两个聚芯模靠近的支撑力;S6.板面钢筋绑扎;S7.混凝土浇筑;S8.底模板拆除;能够降低施工难度和施工成本,克服聚芯模的左右滑动,提高聚芯模的成型效果。提高聚芯模的成型效果。提高聚芯模的成型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密肋梁楼盖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密肋梁楼盖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密肋楼盖是由薄板和间距较小的肋梁组成,一般情况下把肋距≤1.5m的单向或双向肋形楼盖称为密肋楼盖,双向密肋楼盖由于双向共同承受荷载作用,受力性能较好。
[0003]聚芯模由轻质填充体和预制钢筋混凝土底板组成,在密肋楼盖施工过程中,聚芯模因为混凝土的浇筑而被扰动产生聚芯模偏移、漏浆、上浮、密肋梁结构尺寸偏差较大等质量缺陷,传统的解决方法,需要在聚芯模顶部设置纵横向通常抗浮钢筋,然后再用铁丝穿过模板将抗浮钢筋和架体相连,以此达到抗浮作用,而且该做法对抵抗聚芯模的左右滑动效果比较差,投入多成本高,施工难度大,缺乏可实施性,导致成型效果不佳。
[0004]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种密肋梁楼盖施工方法,降低施工难度和施工成本,克服聚芯模的左右滑动,提高聚芯模的成型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密肋梁楼盖施工方法,能够降低施工难度和施工成本,克服聚芯模的左右滑动,提高聚芯模的成型效果。
[0006]本专利技术的密肋梁楼盖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0007]S1.支撑架和底模板安装;
[0008]S2.框架梁、肋梁钢筋绑扎,以使得与底模板形成若干块顶部敞口的聚芯模安装区;
[0009]S3.在预设位置确定抗浮固定点,并在抗浮固定点绑扎肋梁的底部钢筋和箍筋,所述抗浮固定点为若干个;
>[0010]S4.聚芯模安装,所述聚芯模为若干个,每个所述聚芯模在周向被限位在对应的聚芯模安装区内;
[0011]S5.安装“不”字型固定件;
[0012]所述“不”字型固定件包括顶部钢筋和两根底部钢筋,两根底部钢筋相互平行的垂直连接在顶部钢筋上,以使得固定件形成“不”字型的构造;
[0013]每两个相邻的所述聚芯模之间至少通过一个“不”字型固定件连接,“不”字型固定件中的顶部钢筋将相邻两个聚芯模安装区顶部敞口的顶缘固定连接,以使得位于聚芯模安装区内的聚芯模在高度方向被限位,“不”字型固定件中的两根底部钢筋具有抵抗相邻两个聚芯模靠近的支撑力;
[0014]S6.板面钢筋绑扎,将若干块聚芯模安装区的顶部敞口封闭;
[0015]S7.混凝土浇筑;
[0016]S8.底模板拆除。
[0017]进一步,步骤S1还包括,肋梁的定位线的放线步骤;肋梁的定位放线步骤在支撑架
和底模板安装完成后进行。
[0018]进一步,步骤S2中,框架梁、肋梁钢筋绑扎完成后,还包括在预设聚芯模安装区的底部铺设预埋件的步骤。
[0019]进一步,步骤S4施工之前还包括在聚芯模安装区布置框形密封胶带的步骤,框形密封胶带在底模板的顶面粘贴,框形密封胶带的粘贴步骤在肋梁的底部钢筋和箍筋绑扎步骤之后;框形密封胶带的边缘和与之靠近的肋梁定位线平行。
[0020]进一步,步骤S4中,聚芯模安装时以吊装的方式由上至下将聚芯模安装在对应的聚芯模安装区内。
[0021]进一步,步骤S4中,同一排,从同排第一个位置的聚芯模向最后一个位置的聚芯模拉一条直线进行校准;同一列聚芯模全部安装完成后,从同列第一个位置的聚芯模向最后一个位置的聚芯模拉一条直线进行校准。
[0022]进一步,所述“不”字型固定件中的两根底部钢筋对称连接在顶部钢筋长度方向的中部,横向相邻或者纵向相邻的两个“不”字型固定件平齐。
[0023]进一步,步骤S7中,混凝土浇筑后进行混凝土养护步骤。
[0024]进一步,步骤S8中,底模板拆除后进行板底清理步骤。
[0025]进一步,所述聚芯模的底部呈由上至下周向尺寸逐渐降低的楔形。
[002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密肋梁楼盖施工方法,从聚芯模现浇密肋梁楼盖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漏浆、上浮、滑动等入手,通过对聚芯模密肋梁楼盖的分析,利用实验采用不同方法对防漏浆、防上浮、抗滑动措施等进行了对比分析,改进相关控制措施,以达到相关质量要求;最大化的降低施工成本,保证聚芯模位置的稳定性,提升抵挡变形、挪移等的能力,提高结构稳定性,提高聚芯模的成型效果。
附图说明
[00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2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本专利技术“不”字型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3为本专利技术预埋件布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4为本专利技术图3的A

A向结构示意图;
[0032]图5为本专利技术用于聚芯模吊装的夹具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密肋梁楼盖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0034]S1.支撑架1和底模板2安装;支撑架1和底模板2安装时应预留横纵垂直的框架梁、肋梁6的安装位置,以使得利于步骤S2中框架梁、肋梁钢筋绑扎;
[0035]还包括肋梁6的定位线的放线步骤;肋梁6的定位放线步骤在支撑架1和底模板2安装完成后进行;保证后续肋梁钢筋绑扎和聚芯模3安装的位置准确。
[0036]S2.框架梁、肋梁钢筋绑扎,以使得与底模板2形成若干块顶部敞口的聚芯模安装区;框架梁、肋梁钢筋绑扎以施工要求为准,在此不再赘述;
[0037]框架梁、肋梁钢筋绑扎完成后,还包括在预设聚芯模安装区的底部铺设预埋件的步骤;预埋件包括穿线管41和线盒42等,根据施工要求布置,其中穿线管41的安装以顺肋梁6方向为主,跨底板为辅;对于实在无法避免的个别设备管线及线盒42等问题,考虑减少聚芯模3厚度,在聚芯模3底部浇筑钢筋混凝土底板53,中间安装聚芯模3,上部正常浇筑混凝土的施工方式进行,如图3和图4所示。
[0038]S3.在预设位置确定抗浮固定点,并在抗浮固定点绑扎肋梁6的底部的钢筋51和箍筋52,所述抗浮固定点为若干个;本方案每间距1米设置一个抗浮固定点(包括横向间距1米和纵向间距1米),更为具体的,抗浮固定点的施工步骤为,在聚芯模3安装中间肋梁6箍筋52位置处的模板上钻孔,按照间距1米布置,采用铁丝54套住肋梁6底部的钢筋51和箍筋52,由孔内穿过底模板2后与模板底的龙骨绑扎牢固。
[0039]步骤S4施工之前还包括在聚芯模安装区布置框形密封胶带的步骤,框形密封胶带在底模板2的顶面粘贴,框形密封胶带的粘贴步骤在肋梁6的底部的钢筋51和箍筋52绑扎步骤之后;框形密封胶带的边缘和与之靠近的肋梁6定位线平行;框形密封胶带施工的工具是申请号为202220699535.2中的适用于聚芯模3的单面胶条粘贴装置,施工方式为:采用适用于聚芯模3的单面胶条粘贴装置进行密封胶条粘贴,将胶条镶嵌在框架的布置槽内,通过框架内的锚固铆针,使胶条得到固定,不会掉落;使用前先将胶条上面保护胶带撕掉,然后将胶条边框与定位线对齐;向下按压使胶条在底板上粘贴牢固,粘贴完成后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密肋梁楼盖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施工步骤:S1.支撑架和底模板安装;S2.框架梁、肋梁钢筋绑扎,以使得与底模板形成若干块顶部敞口的聚芯模安装区;S3.在预设位置确定抗浮固定点,并在抗浮固定点绑扎肋梁的底部钢筋和箍筋,所述抗浮固定点为若干个;S4.聚芯模安装,所述聚芯模为若干个,每个所述聚芯模在周向被限位在对应的聚芯模安装区内;S5.安装“不”字型固定件;所述“不”字型固定件包括顶部钢筋和两根底部钢筋,两根底部钢筋相互平行的垂直连接在顶部钢筋上,以使得固定件形成“不”字型的构造;每两个相邻的所述聚芯模之间至少通过一个“不”字型固定件连接,“不”字型固定件中的顶部钢筋将相邻两个聚芯模安装区顶部敞口的顶缘固定连接,以使得位于聚芯模安装区内的聚芯模在高度方向被限位,“不”字型固定件中的两根底部钢筋具有抵抗相邻两个聚芯模靠近的支撑力;S6.板面钢筋绑扎,将若干块聚芯模安装区的顶部敞口封闭;S7.混凝土浇筑;S8.底模板拆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肋梁楼盖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还包括,肋梁的定位线的放线步骤;肋梁的定位放线步骤在支撑架和底模板安装完成后进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肋梁楼盖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框架梁、肋梁钢筋绑扎完成后,还包括在预设聚芯模安装区的底部铺设预埋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