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强大震下楼板平面内抗震延性的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0163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17: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加强大震下楼板平面内抗震延性的构造,在削弱部位周边的楼板内部设置交叉暗梁结构,且交叉暗梁结构位于楼板的楼面梁梁格内,交叉暗梁结构包括相互交叉的两道暗梁,暗梁的两端分别与楼板的楼面梁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了大震下削弱部位周边楼板的平面内抗震延性,解决了大震下削弱部位周边楼板一旦震害开裂损坏,无法协调抗侧力体系对于接踵而来的持续地震作用下共同变形和受力的问题,提高楼盖系统的整体性和抗震延性。提高楼盖系统的整体性和抗震延性。提高楼盖系统的整体性和抗震延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强大震下楼板平面内抗震延性的构造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加强大震下楼板平面内抗震延性的构造,属于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


技术介绍

[0002]在房屋建筑,特别是商业、办公、酒店等公共建筑以及公寓、住宅等居住建筑中,通常由于建筑功能的需求,经常存在楼板有效宽度较窄或其他有大开洞楼面、局部变窄产生薄弱连接的楼面、连体结构的狭长连接体楼面等,如楼板大开洞形成的下沉庭院、室内中庭、屋面采光天窗、门厅大堂的跃层、楼栋间的狭窄连廊等场合;大量试验研究及地震灾害调查发现,当楼板平面比较狭长、有较大的凹入和开洞时,楼板整体性有较大的削弱,导致楼板平面内产生显著的面内变形,楼板的面内变形使楼层内抗侧刚度较小的构件的位移和受力加大,同时洞口削弱了平面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在地震作用下,各部分之间容易产生相对振动而使平面削弱部位产生严重的震害;楼板作为重要的建筑结构受力和传力构件,在地震作用下,楼盖系统是协调抗侧力体系共同变形和受力的重要构件,常规建筑工程设计时,近似认为楼板在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主要加强主体结构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抗震性能及延性,局部削弱的楼板往往计算上采用有限单元法进行模拟分析,构造上通过加强削弱部位周边的楼板厚度或楼板配筋来提高削弱部位周边楼板的整体性,这种方式往往是仅加强了削弱部位周边的楼板整体性,无法避免大震下一旦削弱部位周边楼板震害开裂后,整体楼盖系统水平传力路线间断的问题。
[0003]针对上述工程需求和实际技术问题,传统的解决办法为:采用在楼板以下的楼面梁梁间设置钢结构支撑系统,通过设置水平交叉支撑提高楼盖整体性,如附图4和5所示,该方法对于商业、厂房等建筑影响较小,但是对于公寓、住宅等居住类建筑,会存在楼板以下交叉支撑外露问题,影响外观的美观性以及业主对室内空间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强大震下楼板平面内抗震延性的构造,提高大震下削弱部位周边楼板的平面内抗震延性,解决大震下削弱部位周边楼板一旦震害开裂损坏,无法协调抗侧力体系对于接踵而来的持续地震作用下共同变形和受力的问题,提高楼盖系统的整体性和抗震延性。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加强大震下楼板平面内抗震延性的构造,在削弱部位周边的楼板内部设置交叉暗梁结构,且交叉暗梁结构位于楼板的楼面梁梁格内,所述交叉暗梁结构包括相互交叉的两道暗梁,所述暗梁的两端分别与楼板的楼面梁连接。
[0007]进一步,相互交叉的两道暗梁的四个端部分别与楼板的楼面梁梁格四角连接。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所述暗梁包括多根暗梁纵筋,多根暗梁纵筋位于楼板内部顶层楼板钢筋和底层楼板钢筋之间,暗梁纵筋的端部锚入楼板的楼面梁内部。
[0009]进一步,所述多根暗梁纵筋呈矩形布置或圆形布置。
[0010]进一步,所述多根暗梁纵筋之间设置有多个暗梁箍筋,多个暗梁箍筋沿暗梁纵筋长度方向等距离间隔布置。
[0011]进一步,所述暗梁纵筋的端部锚入楼面梁内部的锚固长度不小于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
[0012]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
[0013]通过在削弱部位周边的楼板内部设置交叉暗梁结构的方式,使交叉暗梁结构与楼板的楼面梁形成平面桁架抗侧力楼盖体系,作为楼板开裂后的水平二道受力防线,由于暗梁为双向交叉布置,暗梁无论开裂与否(开裂为柔性暗梁,不开裂为刚性暗梁),均可与楼板的楼面梁形成平面桁架抗侧力楼盖体系,承受不同方向地震作用下传递而来的水平力,从而提高了大震下削弱部位周边楼板的平面内抗震延性,解决了大震下削弱部位周边楼板一旦震害开裂损坏,无法协调抗侧力体系对于接踵而来的持续地震作用下共同变形和受力的问题,提高楼盖系统的整体性和抗震延性;同时,由于交叉暗梁结构设置于楼板内部,因此,不影响外观的美观性以及业主对室内空间的使用。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图1中A处剖面示意图;
[0016]图3是位于楼板内部的暗梁横截面示意图;
[0017]图4是传统在楼板以下的楼面梁梁间设置钢结构支撑系统时的仰视示意图;
[0018]图5是传统在楼板以下的楼面梁梁间设置钢结构支撑系统时的剖面示意图;
[0019]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
[0020]1‑
楼板,2

楼面梁,3

暗梁,4

暗梁纵筋,5

暗梁箍筋,6

钢结构支撑系统,11

楼板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具体的介绍。
[0022]如图1

3所示,本实施例是一种加强大震下楼板平面内抗震延性的构造,在削弱部位周边的楼板1内部设置交叉暗梁结构,且交叉暗梁结构位于楼板1的楼面梁2梁格内,交叉暗梁结构包括相互交叉的两道暗梁3,暗梁3的两端分别与楼板1的楼面梁2连接。
[0023]本实施例中,相互交叉的两道暗梁3的四个端部分别与楼板1的楼面梁2梁格四角连接。
[0024]本实施例中,暗梁3包括多根暗梁纵筋4,多根暗梁纵筋4位于楼板1内部顶层楼板钢筋11和底层楼板钢筋11之间,暗梁纵筋4的端部锚入楼板1的楼面梁2内部,且暗梁纵筋4的端部锚入楼面梁2内部的锚固长度不小于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多根暗梁纵筋4呈矩形布置,多根暗梁纵筋4之间设置有多个暗梁箍筋5,多个暗梁箍筋5沿暗梁纵筋4长度方向等距离间隔布置;在实际应用时,多根暗梁纵筋4也可以呈圆形布置。
[0025]在施工楼板1的楼板钢筋11时,同步施工暗梁3的暗梁纵筋4和暗梁箍筋5,暗梁纵筋4两端锚入楼板1的楼面梁2内部,且锚固长度不小于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浇筑混凝土
后交叉暗梁结构与楼板1形成整体楼盖。
[0026]如图4和5所示,传统在楼板1以下的楼面梁2梁间设置钢结构支撑系统6时,需要在楼板1施工完成后,进行二次施工,影响楼板1原结构构件的耐久性及安全性;而且,钢结构支撑系统6占用楼板1下部室内空间,影响外观的美观性以及业主对室内空间的使用。
[0027]本实施例通过在削弱部位周边的楼板1内部设置交叉暗梁结构的方式,使交叉暗梁结构与楼板1的楼面梁2形成平面桁架抗侧力楼盖体系,由单一的梁板楼盖转变为具有二道受力防线的平面桁架抗侧力楼盖体系,从而使得:
[0028](1)加强了削弱部位周边楼板1的整体性及抗震延性,交叉暗梁结构作为二道受力防线加强了楼板1震害后的水平力传递赘余度;
[0029](2)交叉暗梁结构设置于楼板1内部,楼板1下部无凸出,不占用室内空间,不影响外观的美观性以及业主对室内空间的使用,适用于公寓、住宅等居住类建筑;
[0030](3)在楼板1施工过程中同步进行交叉暗梁结构施工,保证交叉暗梁结构与楼板1形成整体,无需增加额外的混凝土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强大震下楼板平面内抗震延性的构造,其特征在于:在削弱部位周边的楼板内部设置交叉暗梁结构,且交叉暗梁结构位于楼板的楼面梁梁格内,所述交叉暗梁结构包括相互交叉的两道暗梁,所述暗梁的两端分别与楼板的楼面梁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强大震下楼板平面内抗震延性的构造,其特征在于,相互交叉的两道暗梁的四个端部分别与楼板的楼面梁梁格四角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加强大震下楼板平面内抗震延性的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暗梁包括多根暗梁纵筋,多根暗梁纵筋位于楼板内部顶层楼板钢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九祥丁星江韩尹磊刘金龙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