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牙齿正畸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046953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0 12: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牙齿正畸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牙齿正畸方法,步骤包括:(1)获取牙齿初始影像,根据牙齿初始影像得到牙齿初始姿态,设牙齿为i(i=1,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牙齿正畸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牙齿正畸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牙齿正畸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重建技术以及快速成型技术得发展,无托槽隐形牙齿矫正深受欢迎,无托槽隐形牙齿正畸通过计算机软件对患者的牙齿进行影像分析,通过数据建模建立正畸方法,通常正畸过程为1

2年,过程中需要更换50

80次隐形矫正器。无托槽隐形矫正方式
[0003]但在整个正畸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缺陷:隐形矫正器的制备和正畸方法的进程,均通过现有的隐形矫正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实现,现有的隐形矫正分析方法思路通常为通过获取大数据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将患者的牙齿形态影像代入到现有的数学模型中,形成正畸步骤,从而规划隐形矫正器。但在临床实践中,不同患者存在不同的情况,由于患者的年龄、牙齿的具体形态以及牙龈的具体情况均不相同,很难在正畸的步骤中统一化处理,牙齿正畸主要是依靠牙槽骨的可塑性进行矫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其他个体差异的影像,有些患者的牙槽骨可塑性不强,在正畸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牙齿较难移动的情况。
[0004]在正畸的过程中,隐形矫正分析软件对于个体差异的牙齿矫正差异也保留较大的误差,即如果患者的牙齿移动量在某一次的矫正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期姿态,且距离达到预期姿态差距较大,下一次的隐形矫正器还是会根据已经通过隐形矫正分析软件规划的矫正方式来进行制作,并不考虑由于个体差异存在的牙齿较难矫正的情况,也缺乏根据个体差异调整隐形矫正器的分析系统,虽然在矫正目标上具有积极意义,但术后存在诸多风险:主要表现在牙槽骨损伤,随着年龄的增加,牙齿较早出现松动的情况,因此亟待提出一种更加精细和科学的牙齿正畸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牙齿正畸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牙齿正畸方法,步骤包括:
[0007](1)获取牙齿初始影像,根据牙齿初始影像得到牙齿初始姿态,设牙齿为i(i=1,2,

,n),患者待矫正牙齿个数为n,总矫正阶段为w,当前矫正阶段为m,牙齿的初始姿态为P
i0

[0008](2)根据牙弓线数学模型,计算得到所有牙齿各阶段的预期姿态数据值,牙齿i在第m阶段的预期移动中心为C
i
(m)=(C
xi
(m),C
yi
(m),C
zi
(m)),预期姿态角度为δ
i
(m)=(α
i
(m),β
i
(m),γ
i
(m)),牙齿i在第m阶段的预期姿态为P
im
,P
im
=(C
i
(m),δ
i
(m));
[0009](3)获取m阶段的牙齿i的影像,根据m阶段的牙齿i的影像得到牙齿i在m阶段的实际姿态数据值,牙齿的m阶段的实际姿态为Q
im
,牙齿在第m阶段的实际移动中心为B
i
(m)=(B
xi
(m),B
yi
(m),B
zi
(m)),实际姿态角度为λ
i
(m)=(ε
i
(m),η
i
(m),θ
i
(m)),Q
im
=(C
i
(m),λ
i
(m));
[0010](4)对步骤(2)和步骤(3)中每颗牙齿的预期姿态数据值P
im
和实际姿态数据值Q
im
取差值,得到第1至第n牙齿的姿态数据差值,判断第1至第n牙齿的姿态数据差值是否大于阈值M,若姿态数据差值大于阈值M,判断该牙齿为特定调整牙齿d;
[0011](5)对步骤(4)的特定调整牙齿d的m+1阶段的预期姿态数据进行调整,得到P
dm+1
=(C
d
(m+1),δ
d
(m+1)),其中预期移动中心C
d
(m+1)
[0012]=(C
xd
(m+1)

a,C
yd
(m+1)

a,C
zd
(m+1)

a);其中预期姿态角度δ
d
(m+1)
[0013]=(α
d
(m+1)

b,β
d
(m+1)

b,γ
d
(m+1)

b);
[0014](6)在第m+1矫正阶段,根据步骤(5)调整后的预期姿态数据制备隐形矫正器。
[0015]优选的,
[0016]在牙齿正畸的每一个阶段,均进行步骤(2)

步骤(6)的调整。
[0017]优选的,
[0018]在步骤(5)后,对m+1阶段的预期姿态数据进行碰撞校验,所述碰撞校验目的为避免经过特定调整的牙齿d与相邻牙齿发生碰撞。
[0019]优选的,
[0020]所述碰撞校验步骤包括:
[0021](a)将步骤(5)的m+1矫正阶段的预期姿态数据代入包围盒算法模型进行校验,若结果为发生碰撞,则对P
dm+1
=(C
d
(m+1),δ
d
(m+1))的值进行调整,其中预期移动中心调整为C
d
(m+1)=(C
xd
(m+1)

a+c,C
yd
(m+1)

a+c,C
zd
(m+1)

a+c);其中预期姿态角度调整为δ
d
(m+1)=(α
d
(m+1)

b+d,β
d
(m+1)

b+d,γ
d
(m+1)

b+d);
[0022](b)若步骤(a)的校验结果为不发生碰撞,将步骤(5)的m+1矫正阶段的预期姿态数据代入牙弓线数学模型得到m+2矫正阶段的预期姿态数据,将m+2矫正阶段的预期姿态数据代入包围盒算法模型进行校验,若结果为发生碰撞,则对P
dm+1
=(C
d
(m+1),δ
d
(m+1))的值进行调整,其中
[0023]预期移动中心调整为C
d
(m+1)=(C
xd
(m+1)

a+c,C
yd
(m+1)

a+c,C
zd
(m+1)
[0024]‑
a+c);其中预期姿态角度调整为δ...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牙齿正畸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包括:(1)获取牙齿初始影像,根据牙齿初始影像得到牙齿初始姿态,设牙齿为i(i=1,2,

,n),患者待矫正牙齿个数为n,总矫正阶段为w,当前矫正阶段为m,牙齿的初始姿态为P
i0
;(2)根据牙弓线数学模型,计算得到所有牙齿各阶段的预期姿态数据值,牙齿i在第m阶段的预期移动中心为C
i
(m)=(C
xi
(m),C
yi
(m),C
zi
(m)),预期姿态角度为δ
i
(m)=(α
i
(m),β
i
(m),γ
i
(m)),牙齿i在第m阶段的预期姿态为P
im
,P
im
=(C
i
(m),δ
i
(m));(3)获取m阶段的牙齿i的影像,根据m阶段的牙齿i的影像得到牙齿i在m阶段的实际姿态数据值,牙齿的m阶段的实际姿态为Q
im
,牙齿在第m阶段的实际移动中心为B
i
(m)=(B
xi
(m),B
yi
(m),B
zi
(m)),实际姿态角度为λ
i
(m)=(ε
i
(m),η
i
(m),θ
i
(m)),Q
im
=(C
i
(m),λ
i
(m));(4)对步骤(2)和步骤(3)中每颗牙齿的预期姿态数据值P
im
和实际姿态数据值Q
im
取差值,得到第1至第n牙齿的姿态数据差值,判断第1至第n牙齿的姿态数据差值是否大于阈值M,若姿态数据差值大于阈值M,判断该牙齿为特定调整牙齿d;(5)对步骤(4)的特定调整牙齿d的m+1阶段的预期姿态数据进行调整,得到P
dm+1
=(C
d
(m+1),δ
d
(m+1)),其中预期移动中心C
d
(m+1)=(C
xd
(m+1)

a,C
yd
(m+1)

a,C
zd
(m+1)

a);其中预期姿态角度δ
d
(m+1)=(α
d
(m+1)

b,β
d
(m+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迟成喜张文涛刘山山孙刚魏瑞锋初跃峰张月戚桂斌
申请(专利权)人:滨州益洁口腔有限公司滨州正瑞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