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缝隙的电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4405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0 11: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自适应缝隙的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杆,其中间设有通孔;电缆,其设于通孔中;金属靴,其设于主杆的下端;若干组自适应模块,每一个自适应模块均包围着主杆,每一自适应模块均包括若干圆周阵列分布的弹性单元第二缝隙为纵向排浆缝;每一个弹性单元包括导线、金属弹簧、金属插槽及金属叶片;金属弹簧的一端与主体固定连接,金属弹簧的另一端与金属插槽固定连接,金属叶片插设在金属插槽中,金属叶片依次通过金属插槽、金属弹簧及导线与通孔中的电缆电性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能够自动适应软土的变化,自动将金属叶片与软土进行接触,避免电阻太大,减少能耗,利于排水,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成本低的优点。成本低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适应缝隙的电极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化学软土固化


技术介绍

[0002]在电化学软土固化技术中,因为在固化过程中的电极与软土之间会不断增大缝隙,那么就会导致接触电阻增大,不容易排出水,排水效果差,能耗高,因此需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自适应缝隙的电极,其能够自动适应软土的变化,自动将金属叶片与软土进行接触,避免电阻太大,减少能耗,利于排水,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
[0004]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自适应缝隙的电极,其包括:
[0006]主杆,其中间设有通孔;
[0007]电缆,其设于通孔中;
[0008]金属靴,其设于主杆的下端;
[0009]若干组自适应模块,所有自适应模块自主杆的下端往主杆的上端阵列分布,每一个自适应模块均包围着主杆,相邻两个自适应模块之间设有第一缝隙;第一缝隙为横向排浆缝;每一自适应模块均包括若干圆周阵列分布的弹性单元,在同一组自适应模块中的相邻两个弹性单元之间均设有第二缝隙;第二缝隙为纵向排浆缝;每一个弹性单元包括导线、金属弹簧、金属插槽及金属叶片;金属弹簧的一端与主体固定连接,金属弹簧的另一端与金属插槽固定连接,金属叶片插设在金属插槽中,金属叶片依次通过金属插槽、金属弹簧及导线与通孔中的电缆电性连接。
[0010]金属叶片上设有金属块,金属块插设在金属插槽中,金属插槽与金属块之间配合形成镶嵌结构。
[0011]主杆为陶瓷杆。
[0012]金属靴为自主杆往外逐渐缩小的金属靴。
[0013]当使用过程中,电极与软土之间产生缝隙之后,因为在弹簧的作用力下,弹簧将金属叶片往外弹,使得金属叶片与软土可以更好的接触。第一缝隙和第二缝隙利于排浆。金属靴利于插入软土的时候可以进行导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保护了金属叶片,减少受力。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能够自动适应软土的变化,自动将金属叶片与软土进行接触,避免电阻太大,减少能耗,利于排水,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示意图一;
[0016]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如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自适应缝隙的电极,其包括:
[0018]主杆1,其中间设有通孔;
[0019]电缆2,其设于通孔中;
[0020]金属靴3,其设于主杆1的下端;
[0021]若干组自适应模块4,所有自适应模块4自主杆1的下端往主杆1的上端阵列分布,每一个自适应模块4均包围着主杆1,相邻两个自适应模块4之间设有第一缝隙41;第一缝隙41为横向排浆缝;每一自适应模块4均包括若干圆周阵列分布的弹性单元5,在同一组自适应模块4中的相邻两个弹性单元5之间均设有第二缝隙51;第二缝隙51为纵向排浆缝;每一个弹性单元5包括导线52、金属弹簧53、金属插槽54及金属叶片55;金属弹簧53的一端与主体固定连接,金属弹簧53的另一端与金属插槽54固定连接,金属叶片55插设在金属插槽54中,金属叶片55依次通过金属插槽54、金属弹簧53及导线52与通孔中的电缆2电性连接。
[0022]金属叶片55上设有金属块,金属块插设在金属插槽54中,金属插槽54与金属块之间配合形成镶嵌结构。
[0023]主杆1为陶瓷杆。
[0024]金属靴3为自主杆1往外逐渐缩小的金属靴3。
[0025]当使用过程中,电极与软土之间产生缝隙之后,因为在弹簧的作用力下,弹簧将金属叶片55往外弹,使得金属叶片55与软土可以更好的接触。第一缝隙41和第二缝隙51利于排浆。金属靴3利于插入软土的时候可以进行导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保护了金属叶片55,减少受力。
[002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能够自动适应软土的变化,自动将金属叶片55与软土进行接触,避免电阻太大,减少能耗,利于排水,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自适应缝隙的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杆,其中间设有通孔;电缆,其设于通孔中;金属靴,其设于主杆的下端;若干组自适应模块,所有自适应模块自主杆的下端往主杆的上端阵列分布,每一个自适应模块均包围着主杆,相邻两个自适应模块之间设有第一缝隙;第一缝隙为横向排浆缝;每一自适应模块均包括若干圆周阵列分布的弹性单元,在同一组自适应模块中的相邻两个弹性单元之间均设有第二缝隙;第二缝隙为纵向排浆缝;每一个弹性单元包括导线、金属弹簧、金属插槽及金属叶片;金属弹簧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跃春曾新雄甘展孜王宁伟孙海峰童佳荣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珠海工程勘察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