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TDK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层叠树脂膜、集电体及二次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3596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0 11:49
一种层叠树脂膜,其中,具有树脂层、和设置于上述树脂层的一面侧或两面侧的Cu膜,就上述Cu膜而言,将X射线衍射测定中的(111)面的峰值强度设为100时的(200)面的峰值强度y为2~30,且满足下式(1)。y≥2.5x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层叠树脂膜、集电体及二次电池


[0001]本公开涉及一种层叠树脂膜、集电体及二次电池。

技术介绍

[0002]锂二次电池作为笔记本电脑、手机、电动汽车等的电源被广泛利用。
[0003]作为锂二次电池的集电体,具有在树脂层的表面上形成有金属层的层叠树脂膜。
[0004]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集电体,该集电体具备绝缘层和导电层,上述绝缘层载置上述导电层,上述导电层载置电极活性物质层,且上述导电层位于上述绝缘层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在上述导电层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设置有金属保护层。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导电层的材料,记载有选自金属导电材料料及碳系导电材料料中的至少1种。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

10242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9]但是,作为锂二次电池的集电体,在使用了在树脂层的表面上形成有金属层的层叠树脂膜的情况下,担忧集电体劣化。
[0010]本公开是鉴于上述课题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易劣化的层叠树脂膜。
[0011]另外,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上述层叠树脂膜构成的集电体、及具备该集电体的质量轻且具有优异的安全性的二次电池。
[0012]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在树脂层的表面上形成Cu膜作为金属层,着眼于其取向性,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
[0014]其结果发现,只要在树脂层的表面上形成X射线衍射测定中的(111)面的峰值强度为100时的(200)面及(220)面的峰值强度在特定范围内的Cu膜即可。
[0015]即,本公开涉及以下。
[0016][1]一种层叠树脂膜,其具有树脂层、和设置于所述树脂层的一面侧或两面侧的Cu膜,
[0017]就所述Cu膜而言,将X射线衍射测定中的(111)面的峰值强度设为100时的(200)面的峰值强度y为2~30,且满足下式。
[0018]y≥2.5x

7.5
ꢀꢀꢀ
式(1)
[0019](式(1)中,y是将X射线衍射测定中的(111)面的峰值强度设为100时的(200)面的峰值强度,x是将X射线衍射测定中的(111)面的峰值强度设为100时的(220)面的峰值强度。)
[0020][2]根据[1]所记载的层叠树脂膜,其中,所述(220)面的峰值强度x为5以下。
[0021][3]根据[1]或[2]所记载的层叠树脂膜,其中,在所述树脂层和所述Cu膜之间,与所述树脂层及所述Cu膜相接地设置有基底层。
[0022][4]一种集电体,其由[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层叠树脂膜构成。
[0023][5]一种二次电池,其具有负极、与所述负极相对的正极、以及位于所述负极和所述正极之间的隔膜,
[0024]所述负极和所述正极的任一方或双方具备[4]所记载的集电体。
[0025]专利技术的效果
[0026]本公开的层叠树脂膜具有树脂层和设置于所述树脂层的一面侧或两面侧的Cu膜,就上述Cu膜而言,将X射线衍射测定中的(111)面的峰值强度设为100时的(200)面的峰值强度y为2~30,且满足式(1)。因此,本公开的层叠树脂膜不易劣化。
[0027]本公开的集电体由本公开的层叠树脂膜构成。因此,本公开的集电体不易劣化。
[0028]另外,本公开的二次电池中,负极和正极的任一方或双方具备本公开的集电体。因此,本公开的二次电池的质量轻且具有优异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锂二次电池的一例的截面示意图。
[0030]图2是表示本公开的层叠树脂膜的一例的大致截面图。
[0031]图3是表示本公开的层叠树脂膜的另一例的大致截面图。
[0032]图4是表示本公开的层叠树脂膜的另一例的大致截面图。
[0033]附图标记说明
[0034]3、33:层叠树脂膜
[0035]3a:树脂层
[0036]3b:Cu膜
[0037]10:隔膜
[0038]20:正极
[0039]22:正极集电体
[0040]24:正极活性物质层
[0041]30:负极
[0042]32:负极集电体
[0043]34:负极活性物质层
[0044]40:发电部
[0045]50:外包装
[0046]60、62:引线
[0047]100:锂二次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0048]以下,适当参照图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附图为了容易理解本公开的特征,方便起见,有时将成为特征的部分放大表示,有时各构成要素的尺寸比率等与实际不同。以下的说明中示例的材料、尺寸等为一例,本公开不限定于这些,可以在不
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并实施。
[0049][锂二次电池][0050]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锂二次电池的一例的截面示意图。图1所示的锂二次电池100具备发电部40、外包装50、以及引线60、62。外包装50在密闭的状态下收纳发电部40。一对引线60、62的一端分别与发电部40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外包装50的外部。另外,虽然未图示,但电解液与发电部40一起被收纳于外包装50内。
[0051](发电部)
[0052]发电部40中,正极20和负极30隔着隔膜10而相对配置。在图1中,示例了在外包装50内收纳一个发电部40的情况,但发电部40也可以层叠多个而被收纳。
[0053]<正极>
[0054]正极20具备正极集电体22和正极活性物质层24。
[0055](正极活性物质层)
[0056]正极活性物质层24包含正极活性物质、正极用粘合剂、以及正极用导电助剂。
[0057](正极活性物质)
[0058]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能够可逆地进行锂离子的吸附及释放、锂离子的脱离及插入(Intercalation)、或锂离子和锂离子的平衡阴离子(例如,PF6‑
)的掺杂及脱掺杂的电极活性物质。
[0059]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可举出例如钴酸锂(LiCoO2)、镍酸锂(LiNiO2)、锂锰尖晶石(LiMn2O4)、及以通式:LiNi
x
Co
y
Mn
z
M
a
O2(x+y+z+a=1,0≤x≤1,0≤y≤1,0≤z≤1,0≤a≤1,M表示选自Al、Mg、Nb、Ti、Cu、Zn、Cr中的1种以上的元素)表示的复合金属氧化物、锂钒化合物(LiV2O5)、橄榄石型LiMPO4(其中,M表示选自Co、Ni、Mn、Fe、Mg、Nb、Ti、Al、Zr中的1种以上的元素或VO)、钛酸锂(Li4Ti5O
12
)、以LiNi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层叠树脂膜,其中,具有树脂层、和设置于所述树脂层的一面或两面的Cu膜,就所述Cu膜而言,将X射线衍射测定中的(111)面的峰值强度设为100时的(200)面的峰值强度y为2~30,且满足下式(1):y≥2.5x

7.5
ꢀꢀꢀꢀꢀꢀꢀꢀꢀꢀꢀꢀꢀꢀꢀꢀꢀꢀꢀꢀꢀꢀꢀꢀꢀ
式(1)式(1)中,y是将X射线衍射测定中的(111)面的峰值强度设为100时的(200)面的峰值强度,x是将X射线衍射测定中的(111)面的峰值强度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远藤诚陈鸣宇上林义广佐藤敬香西菜摘田边喜彦塚本修司柳田美幸
申请(专利权)人:TDK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