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性地基的处理方法及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903394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0 11: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性地基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S1: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S2:对所述S1处理后的地基进行防渗水处理。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地基加固及地基防渗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不考虑地基土湿陷性,按照一般地区进行地基处理设计,大大降低了成本,经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还较常规方法有显著提高;该方法施工简单,能够满足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中较多高层建筑地基强度要求,且取土少、成本低,还具有环保价值。还具有环保价值。还具有环保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性地基的处理方法及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性地基的处理方法及应用。

技术介绍

[0002]非自重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在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当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体结构会迅速破坏,产生较大附加下沉,强度迅速降低。所以,当地基土具有湿陷性,受水浸湿饱和,且附加压力大于湿陷起始压力条件时就会产生较大沉降。故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通常采取地基处理消除湿陷性,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
[0003]湿陷性黄土地基消除湿陷性的常用方法为:素土或灰土挤密法。但经该方法处理完后的地基土承载力提高有限,通常只应用于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要求较低的建筑,而对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要求高的高层建筑,还须辅以其它处理措施。目前高层建筑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是:
[0004]①
先用素土或灰土挤密桩消除地基的湿陷性,等达到要求后,采用素混凝土灌注桩对地基土进行二次施工,提高地基土强度,这种不仅工期长,且处理费用较高。
[0005]②
采用桩基础。因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不允许采用摩擦型桩,只能采用穿透湿陷性黄土层的端承桩和摩擦端承桩,且桩底端以下的持力层必须是压缩性较低的非湿陷性黄土(岩)层,故所需桩长较长,费用较非湿陷性地区的摩擦型桩基础高出很多。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性地基的处理方法及应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0007]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性地基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0009]S1:对地基进行增强处理;
[0010]S2:对所述S1处理后的地基进行防渗水处理。
[001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将地基加固及地基防渗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不考虑地基土湿陷性,按照一般地区进行地基处理设计,大大降低了成本,经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还较常规方法有显著提高;该方法施工简单,能够满足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中较多高层建筑地基强度要求,且取土少、成本低,还具有环保价值。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13]进一步,所述S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14]S11:采用灰土对基坑底部的地基进行换填处理,换填的厚度范围为2

3m;
[0015]S12:对地基换填后的地基进行螺纹桩增强处理。
[0016]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得湿陷性黄土的土质
会有很大改善,湿陷性的起始压力值将大大提高;
[0017]另外,桩将承担较大荷载,减小了桩间土承载力,使桩间土承受荷载值小于湿陷性起始压力值,满足了建筑施工的要求,从而不用处理地基土的湿陷性,还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
[0018]进一步,所述S11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0019]S111:基坑开挖至基底以下2

3m处形成换填垫层,并对所述换填垫层底部的湿陷性黄土进行分层碾压处理;
[0020]S112:采用灰土对上述换填垫层进行换填,回填至基地以下0.1

0.2m处;
[0021]其中,灰土中黏土与生石灰的体积配比为2:8或3:7。
[0022]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得湿陷性黄土的土质会有很大改善,湿陷性的起始压力值将大大提高。
[0023]进一步,所述S12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0024]对地基进行钻孔,并在土体中形成螺纹状灌桩孔,并向多个所述灌桩孔内连续注入预拌混凝土形成增强体桩,以形成复合地基增强体。
[0025]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桩将承担较大荷载,减小了桩间土承载力,使桩间土承受荷载值小于湿陷性起始压力值,满足了建筑施工规范的要求,即地基基础可按一般地区的规定设计,从而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结构简单,设计合理。
[0026]进一步,多个所述增强体桩分别为螺纹桩。
[0027]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反螺旋工艺,钻孔过程中不排土,将钻孔内土向桩侧及桩端进行挤压,改变土体性质,增加土体承载力,消除部分湿陷性,同时提高湿陷性土体的起始压力值。
[0028]进一步,所述S12之后还包括S13:在螺纹桩处理后的地基上铺设砂石褥垫层。
[002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砂石褥垫层调节桩土应力比,加大桩顶承担的竖向荷载,减小桩间土承担的竖向荷载。
[0030]进一步,所述S2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0031]S21:在所述砂石褥垫层上铺设一层下防水隔渗层,并在所述下防水隔渗层上铺设一层7

15cm后的基础混凝土垫层。
[0032]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提高整个地基的防水性能。
[0033]进一步,所述S2还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0034]S22:在所述基础混凝土垫层上施工形成主体建筑,同时在所述主体建筑与基坑侧壁之间区域的底部铺设一层中防水隔渗层,并采用灰土进行回填处理形成灰土层;
[0035]其中,灰土中黏土与生石灰的体积配比为2:8,膨润粘土为500mm厚。
[0036]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得基坑与地表保持齐平,防止沉降,防止漏水;另外,在主体建筑与基坑侧壁之间区域的底部铺设一层中防水隔渗层,进一步增加防水的效果。
[0037]进一步,所述S2还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0038]S23:将所述主体建筑周围的地表下挖0.5

1.5m,并铺设一层上防水隔渗层,且在所述上防水隔渗层上铺设一层土层。
[003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进一步提高整个地基的防水性能。
[0040]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采用如上所述的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性地基的处理方法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0041]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将该处理方法应用于建筑施工中,该方法施工简单,能够满足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中较多高层建筑地基强度要求,且取土少、成本低,还具有环保价值。
附图说明
[0042]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处理方法流程图;
[0043]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建筑施工图;
[0044]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螺纹桩的结构示意图。
[0045]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46]1、换填垫层;2、螺纹桩;3、砂石褥垫层;4、下防水隔渗层;5、基础混凝土垫层;6、主体建筑;7、灰土层;8、上防水隔渗层;9、中防水隔渗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4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性地基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具体步骤:S1:对地基进行增强处理;S2:对所述S1处理后的地基进行防渗水处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性地基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1:采用灰土对基坑底部的地基进行换填处理,换填的厚度范围为2

3m;S12:对地基换填后的地基进行螺纹桩增强处理。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性地基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1包括以下具体步骤:S111:基坑开挖至基底以下2

3m处形成换填垫层(1),并对所述换填垫层(1)底部的湿陷性黄土进行分层碾压处理;S112:采用灰土对上述换填垫层(1)进行换填,回填至基地以下0.1

0.2m处;其中,灰土中黏土与生石灰的体积配比为2:8或3:7。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性地基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2包括以下具体步骤:对地基进行钻孔,并在土体中形成螺纹状灌桩孔,并向多个所述灌桩孔内连续注入预拌混凝土形成增强体桩,以形成复合地基增强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性地基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增强体桩分别为螺纹桩(2)。6.根据权利要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铮刘天一王学峰王雪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