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高温高压的反应釜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01966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1: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耐高温高压的反应釜装置,包括反应釜体、反应釜盖、盖板和驱动机构,反应釜体的顶部开口的内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一凸边,相邻两个第一凸边之间形成脱出间隔;反应釜盖内侧设有限位柱,限位柱自由端外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二凸边,第二凸边与反应釜盖的内侧表面之间形成容纳第一凸边的限位间隔,脱出间隔周向长度大于第二凸边周向长度;多个第二凸边能从对应的脱出间隔进入开口,且旋转后与多个第一凸边对应适配卡接;盖板可拆卸连接在反应釜体的顶部且将开口罩设住,反应釜盖通过传动杆转动连接在盖板的内侧面上,传动杆上下垂直贯穿盖板且与盖板转动连接,传动杆位于盖板外的一端与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板外的一端与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板外的一端与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耐高温高压的反应釜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反应釜相关
,具体涉及一种耐高温高压的反应釜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反应釜是即有物理和化学反应的容器,针对最终想达到的效果,通过对反应釜结构的设计以及配套设施,实现一系列如控温、蒸发、搅拌、冷却的功能。它适用于各个行业,根据反应釜材质及用途的不同,分为不锈钢反应釜、钛反应釜、实验室反应釜等。近几年,学者们越来越关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想通过改变传统的锂电池材料体系,制造出高安全高能量密度的电芯,基于此全固态锂电池就成了大伙所关注的焦点。同时,全固态锂电池所需的材料对水氧条件及其敏感(水氧含量小于10ppm),而且部分材料需在高温高压下进行合成,针对此种情况,一般的反应釜要么不能满足要求,要么会出现物料转移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技术问题的一种或几种,提供了一种耐高温高压的反应釜装置。
[0004]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耐高温高压的反应釜装置,包括反应釜体、反应釜盖、盖板和驱动机构,所述反应釜体的顶部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的内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一凸边,相邻两个第一凸边之间形成脱出间隔;
[0005]所述反应釜盖的内侧设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自由端的外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二凸边,所述第二凸边与所述反应釜盖的内侧表面之间形成容纳所述第一凸边的限位间隔,所述脱出间隔的周向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凸边的周向长度;其中,多个所述第二凸边能够从对应的脱出间隔进入开口,且旋转后与多个第一凸边一一对应适配卡接;
[0006]所述盖板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反应釜体的顶部且将所述开口罩设住,所述反应釜盖通过传动杆转动连接在所述盖板的内侧面上,所述传动杆上下垂直贯穿所述盖板且与所述盖板转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安装在所述盖板的外侧面,所述传动杆位于所述盖板外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
[000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耐高温高压的反应釜装置,利用盖板与反应釜体连接固定,并将反应釜盖转动连接在盖板上,当反应釜盖与反应釜体卡接固定的时候,结构稳定性更好,避免反应釜体内部温度压力过高出现釜体爆炸的风险。
[0008]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09]进一步,所述开口为圆形口,所述第一凸边和脱出间隔均为扇形结构。
[0010]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扇形结构的第一凸边,方便第二凸边与第一凸边适配卡接。
[0011]进一步,所述第一凸边的周向长度与所述脱出间隔的周向长度相等。
[0012]进一步,所述第一凸边为两个,所述脱出间隔为两个,所述第二凸边为两个。
[0013]进一步,所述传动杆位于所述盖板外的一端设有第一锥齿轮,所述驱动机构的动
力输出端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的轴线水平布置,所述第一锥齿轮的轴线竖直布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啮合。
[0014]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用锥齿轮配合,可以利用手摇杆驱动传动杆旋转,进而驱动驱动反应釜盖从第一凸边上脱出,更省力。
[0015]进一步,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或手摇杆,所述手摇杆通过第一轴承水平安装在所述盖板上,所述电机安装在所述盖板上;所述电机的输出轴或所述手摇杆的自由端与所述传动杆传动连接。
[0016]进一步,所述盖板的外表面设有第二轴承,所述传动杆通过第二轴承与所述盖板转动连接。
[0017]进一步,所述反应釜体包括金属外壳和釜体内腔,所述金属外壳的顶部开设有安装孔,所述金属外壳套设在所述釜体内腔外,所述釜体内腔的上端向外延伸形成环形限位边,所述釜体内腔的上端向内延伸形成多个所述第一凸边,所述环形限位边抵接在所述金属外壳的顶部内侧面,所述第一凸边位于所述安装孔的下方;所述釜体内腔的底部内表面为外凸的球面结构。
[0018]进一步,所述反应釜体还包括底座、炉管、筒体、加热机构和冷却机构,所述底座设置在所述金属外壳内的底壁上,所述炉管套设在所述釜体内腔外,所述筒体套设在所述炉管外,所述炉管的下端以及所述筒体下端均安装在所述底座上表面上,所述炉管上端以及所述筒体上端均抵接在所述环形限位边的下表面;所述筒体与所述炉管之间设有加热机构,所述筒体的外侧设有冷却机构;所述金属外壳与所述筒体之间设有保温层,所述冷却机构埋设在所述保温层内。
[0019]进一步,所述加热机构包括炉丝,所述炉丝缠绕所述炉管设置;所述冷却机构包括铜管,所述铜管缠绕所述筒体设置。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耐高温高压的反应釜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耐高温高压的反应釜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第一凸边、第二凸边与脱出间隔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5]1、反应釜盖;11、第二凸边;12、限位柱;13、传动杆;14、第二轴承;
[0026]2、盖板;21、螺栓;
[0027]3、手摇杆;31、第一轴承;32、第一锥齿轮;33、第二锥齿轮;
[0028]4、釜体内腔;41、第一凸边;42、脱出间隔;43、环形限位边;
[0029]5、金属外壳;51、底座;52、炉管;53、筒体;54、炉丝;55、铜管;56、保温层;57、收口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31]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耐高温高压的反应釜装置,包括反应釜体、反应釜盖1、盖板2和驱动机构,所述反应釜体的顶部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的内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一凸边41,相邻两个第一凸边41之间形成脱出间隔42;
[0032]所述反应釜盖1的内侧设有限位柱12,所述限位柱12自由端的外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二凸边11,所述第二凸边11与所述反应釜盖1的内侧表面之间形成容纳所述第一凸边41的限位间隔,所述脱出间隔42的周向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凸边11的周向长度;其中,多个所述第二凸边11能够从对应的脱出间隔42进入开口,且旋转后与多个第一凸边41一一对应适配卡接;
[0033]所述盖板2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反应釜体的顶部且将所述开口罩设住,所述反应釜盖1通过传动杆13转动连接在所述盖板2的内侧面上,所述传动杆13上下垂直贯穿所述盖板2且与所述盖板2转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安装在所述盖板2的外侧面,所述传动杆13位于所述盖板2外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
[0034]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方案为,如图4所示,所述开口为圆形口,所述第一凸边41和脱出间隔42均为扇形结构。采用扇形结构的第一凸边,方便第二凸边与第一凸边适配卡接。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高温高压的反应釜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釜体、反应釜盖、盖板和驱动机构,所述反应釜体的顶部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的内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一凸边,相邻两个第一凸边之间形成脱出间隔;所述反应釜盖的内侧设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自由端的外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二凸边,所述第二凸边与所述反应釜盖的内侧表面之间形成容纳所述第一凸边的限位间隔,所述脱出间隔的周向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凸边的周向长度;其中,多个所述第二凸边能够从对应的脱出间隔进入开口,且旋转后与多个第一凸边一一对应适配卡接;所述盖板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反应釜体的顶部且将所述开口罩设住,所述反应釜盖通过传动杆转动连接在所述盖板的内侧面上,所述传动杆上下垂直贯穿所述盖板且与所述盖板转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安装在所述盖板的外侧面,所述传动杆位于所述盖板外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耐高温高压的反应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为圆形口,所述第一凸边和脱出间隔均为扇形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耐高温高压的反应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边的周向长度与所述脱出间隔的周向长度相等。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耐高温高压的反应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边为两个,所述脱出间隔为两个,所述第二凸边为两个。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耐高温高压的反应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杆位于所述盖板外的一端设有第一锥齿轮,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的轴线水平布置,所述第一锥齿轮的轴线竖直布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啮合。6.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佑鑫王鹏博朱高龙郝帅华剑锋戴锋李立国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