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1917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1:02
本公开涉及一种隧道结构,包括隧道管及竖向设置在隧道管内腔中的支撑本体,支撑本体沿隧道管的轴向延伸,并与隧道管的内管壁限定出分设在支撑本体外部两侧的逃生通道和管路安装通道;支撑本体为中空结构,且中空结构内具有水平的支撑分割部,支撑分割部至少用于将支撑本体的内腔分割为下行车道和上行车道;支撑本体的位于下行车道和上行车道的部分上均开设有连接口,连接口用于使下行车道和上行车道均与逃生通道和管路安装通道连通;下行车道内设置有用于与外界连通以对下行车道进行通风的第一风机;上行车道内设置有用于与外界连通以对上行车道进行通风的第二风机,从而对下行车道和上行车道进行通风换气处理,空气的洁净度和新鲜度高。度和新鲜度高。度和新鲜度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隧道结构


[0001]本公开涉及道路桥梁
,尤其涉及一种隧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隧道是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道路建设的进行,隧道逐渐成为重要的交通道路之一。
[0003]其中,隧道通常包括隧道管,隧道管位于地下,且隧道管为中空结构,隧道管的内腔用于供车辆等穿过。同时,隧道是一种纵向空间高度有限、车道宽度较窄的相对封闭的交通空间环境。
[0004]然而,由于隧道的空间狭窄,且隧道相对较为封闭,导致隧道内无论是施工等过程中产生的灰尘,还是车辆通行过程中的尾气等都难以排出而累积在隧道内部,如此使得隧道内的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容易危害到施工人员或行车人员等的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隧道结构。
[0006]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隧道结构,包括隧道管以及竖向设置在所述隧道管内腔中的支撑本体;
[0007]所述支撑本体沿所述隧道管的轴向延伸,并与所述隧道管的内管壁之间分别限定出分设在所述支撑本体外部两侧的逃生通道和管路安装通道;
[0008]所述支撑本体为中空结构,且所述中空结构内具有水平的支撑分割部,所述支撑分割部至少用于将所述支撑本体的内腔分割为下行车道和上行车道;所述支撑本体的位于所述下行车道和所述上行车道的部分上均开设有连接口,所述连接口用于使所述下行车道和所述上行车道均与所述逃生通道和所述管路安装通道连通;
[0009]所述下行车道内设置有用于与外界连通以对所述下行车道进行通风的第一风机;所述上行车道内设置有用于与外界连通以对所述上行车道进行通风的第二风机。
[0010]可选的,所述第一风机位于所述逃生通道内,且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口处连接有沿所述隧道管的轴向延伸的第一通风管;
[0011]所述第一通风管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连接管,且各所述第一连接管均与所述第一通风管和所述下行车道连通,以对所述下行车道进行通风。
[0012]可选的,所述第二风机的出风口处连接有沿所述隧道管的轴向延伸的第二通风管;
[0013]所述第二通风管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连接管,且各所述第二连接管均与所述第二通风管和所述上行车道连通,以对所述上行车道进行通风。
[0014]可选的,所述支撑分割部的至少靠近所述逃生通道的一端朝向远离所述管路安装通道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隧道管的内壁抵接,以将所述逃生通道分割为逃生上通道和逃
生下通道
[0015]可选的所述支撑分割部上具有连通所述逃生上通道和所述逃生下通道的连通口;
[0016]所述连通口处设置有供攀爬的梯台,且所述梯台位于逃生下通道内;
[0017]所述梯台倾斜延伸设置。
[0018]可选的,所述逃生通道和所述管路安装通道的靠近所述隧道管内底壁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一填充带。
[0019]可选的,所述支撑本体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在所述隧道管内腔中的第一支撑节和第二支撑节;
[0020]所述支撑分割部位于所述第一支撑节上,且所述第一支撑节还包括相对连接在所述支撑分割部底部两侧的第一分割部;
[0021]所述第二支撑节包括主体部和相对连接在所述主体部底部两侧的第二分割部;
[0022]所述支撑分割部的顶面上还设置有供各所述第二分割部伸入的定位槽。
[0023]可选的,所述主体部的外轮廓形状与所述隧道管的内顶璧形状相匹配,且所述主体部的顶面与所述隧道管的内顶璧贴合设置;
[0024]所述第二支撑节的位于所述上行车道外侧的部分上还设置有支撑梁;所述支撑梁与所述隧道管的内管壁抵接。
[0025]可选的,所述管路安装通道内还连接有至少两个管路安装支架,至少两个所述管路安装支架间隔排布在管路安装通道内;
[0026]在沿所述支撑本体的延伸方向上,所述上行车道和所述下行车道的底端的两侧均设置有防撞护栏;
[0027]所述防撞护栏位于所述连接口的下方。
[0028]可选的,所述隧道管的内管壁的底端设置有第二填充带,所述支撑本体相对固定在所述第二填充带的顶面;
[0029]所述第二填充带的至少部分顶面和所述支撑分割部的至少部分顶面均设置有支撑层,且所述下行车道和所述上行车道内均具有所述支撑层;所述支撑层的顶面设置有沥青层。
[0030]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0031]本公开提供的隧道结构,通过在隧道管的内腔中设置竖向的支撑本体,使支撑本体沿隧道管的轴向延伸,并与隧道管的内管壁之间分别限定出分设在支撑本体外部两侧的逃生通道和管路安装通道;同时,使支撑本体为中空结构,且中空结构内具有水平的支撑分割部,支撑分割部至少用于将支撑本体的内腔分割为下行车道和上行车道;并在支撑本体的位于下行车道和上行车道的部分上均开设连接口,通过连接口将下行车道和上行车道均与逃生通道和管路安装通道连通;同时,通过在下行车道内设置与外界连通以对下行车道进行通风的第一风机,并在上行车道内设置与外界连通以对上行车道进行通风的第二风机。这样设置,通过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能够对上行车道和下行车道进行一定的通风换气处理,以将隧道内的灰尘、尾气等及时排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行车道、下行车道内的环境污染问题,提高了上行车道、下行车道内空气的洁净度和新鲜度,保证了施工人员、通行人员等的身体健康。同时,由于上行车道、下行车道通过连接口与逃生通道和管路安装通道连通,进而提高了逃生通道和管路安装通道内空气的洁净度和新鲜度,对隧道管
内的人员均进行了保护。此外,由于隧道管内具有上行车道、下行车道,从而减轻了道路的压力,为车辆通行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通过使支撑本体将隧道管分割出逃生通道和管路安装通道,从而对隧道管的内腔空间进行了有效利用,使得隧道管不仅满足了行车需要,还能够满足逃生需求和隧道内管路安装时的空间需求。
附图说明
[0032]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00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4]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的隧道结构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的隧道结构在垂直于隧道管轴向的方向上的剖视图;
[0036]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的隧道结构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的隧道结构中的第一支撑节(未显示连通口)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的隧道结构中的第二支撑节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6为图1中I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4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隧道管(1)以及竖向设置在所述隧道管(1)内腔中的支撑本体(2);所述支撑本体(2)沿所述隧道管(1)的轴向延伸,并与所述隧道管(1)的内管壁之间分别限定出分设在所述支撑本体(2)外部两侧的逃生通道(3)和管路安装通道(4);所述支撑本体(2)为中空结构,且所述中空结构内具有水平的支撑分割部(211),所述支撑分割部(211)至少用于将所述支撑本体(2)的内腔分割为下行车道(5)和上行车道(6);所述支撑本体(2)的位于所述下行车道(5)和所述上行车道(6)的部分上均开设有连接口(23),所述连接口(23)用于使所述下行车道(5)和所述上行车道(6)均与所述逃生通道(3)和所述管路安装通道(4)连通;所述下行车道(5)内设置有用于与外界连通以对所述下行车道(5)进行通风的第一风机(7);所述上行车道(6)内设置有用于与外界连通以对所述上行车道(6)进行通风的第二风机(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7)位于所述逃生通道(3)内,且所述第一风机(7)的出风口处连接有沿所述隧道管(1)的轴向延伸的第一通风管(71);所述第一通风管(71)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连接管(72),且各所述第一连接管(72)均与所述第一通风管(71)和所述下行车道(5)连通,以对所述下行车道(5)进行通风。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机(8)的出风口处连接有沿所述隧道管(1)的轴向延伸的第二通风管(81);所述第二通风管(81)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连接管(82),且各所述第二连接管(82)均与所述第二通风管(81)和所述上行车道(6)连通,以对所述上行车道(6)进行通风。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分割部(211)的至少靠近所述逃生通道(3)的一端朝向远离所述管路安装通道(4)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隧道管(1)的内壁抵接,以将所述逃生通道(3)分割为逃生上通道(31)和逃生下通道(3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分割部(211)上具有连通所述逃生上通道(31)和所述逃生下通道(32)的连通口(2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国权刘祉余薛耀宗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