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肠道中药给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0975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肠道中药给药器,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支撑基座和给药泵主体,所述给药泵主体固定安装在支撑基座的顶部,所述给药泵主体的输出端设置有药物加热机构,所述支撑基座的顶部设置有药物混合机构,所述药物加热机构包括承接筒,所述承接筒螺纹连接在给药泵主体的输出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承接筒的设计,使得给药泵主体输出的药物首先进入过料铜管的内腔中,控制电热组件工作,可对承接筒内腔的空气进行加热,控制循环风机工作,增加承接筒内腔中空气的流速,高温空气随之通过过料铜管和空心贯穿件的配合,来对途经的药物进行加热处理,避免药物的温度较低而影响患者舒适度的问题,提升本器械的实用性。提升本器械的实用性。提升本器械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肠道中药给药器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肠道中药给药器。

技术介绍

[0002]消化内科中,在对肠道进行治疗时,根据肠道内的损伤情况,需要对应进行肠道给药操作。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消化内科用肠道给药器,公开号为CN215505095U,该专利文献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如下:包括推药装置和注射头,推药装置包括存药筒和推杆,注射头连通设置于存药筒的一端,推杆与存药筒螺纹配合连接,存药筒的开口端设置有挡板,挡板上设置有刻度线。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0003]该专利不具备对药物进行加热的功能,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下使用时,药物一般与人体的温差较大,直接进行给药处理,会影响患者的舒适度,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肠道中药给药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肠道中药给药器,包括支撑基座和给药泵主体,所述给药泵主体固定安装在支撑基座的顶部,所述给药泵主体的输出端设置有药物加热机构,所述支撑基座的顶部设置有药物混合机构。
[0007]所述药物加热机构包括承接筒,所述承接筒螺纹连接在给药泵主体的输出端,所述承接筒内壁的顶部和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过料铜管,所述过料铜管的内壁固定安装有空心贯穿件,在竖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空心贯穿件之间为错位设置,所述空心贯穿件的厚度值设置为一毫米。
[0008]所述药物混合机构包括固定支撑座,所述固定支撑座固定安装在支撑基座的顶部,所述固定支撑座的内壁上转动连接有十字旋转座,所述固定支撑座的内腔中活动连接有活动底座,所述活动底座的内壁上转动连接有衔接旋转座,所述衔接旋转座的底部开设有十字槽。
[0009]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过料铜管的外壁上固定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循环风机。
[0010]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承接筒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电热组件,所述电热组件的数量设置有三个且均匀分布在承接筒的内腔中。
[0011]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承接筒的内部设置有石棉保温层,所述石棉保温层的厚度值设置为五毫米。
[0012]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衔接旋转座的底部通过十字槽与十字旋转座之间活动连接,所述活动底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固定筒,所述衔接旋转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搅拌桨杆,所述衔接旋转座的外壁上焊接有刮底条。
[0013]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固定筒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出料阀
管,所述固定筒的顶部拆卸式连接有活动盖,所述固定支撑座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混合驱动电机,所述混合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十字旋转座的底部固定连接。
[0014]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固定支撑座的外壁上开设有散热通风孔,所述固定支撑座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网筒,所述网筒的内腔中固定安装有散热风机。
[0015]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相对现有技术来说,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0016]1、本技术提供一种肠道中药给药器,采用承接筒、过料铜管、循环风机、电热组件和空心贯穿件的结合,通过承接筒的设计,使得给药泵主体输出的药物首先进入过料铜管的内腔中,控制电热组件工作,可对承接筒内腔的空气进行加热,控制循环风机工作,增加承接筒内腔中空气的流速,高温空气随之通过过料铜管和空心贯穿件的配合,来对途经的药物进行加热处理,避免药物的温度较低而影响患者舒适度的问题,提升本器械的实用性。
[0017]2、本技术提供一种肠道中药给药器,采用固定支撑座、十字旋转座、活动底座、衔接旋转座和混合驱动电机的结合,预先将活动底座坐落连接在固定支撑座的顶部,再将药物注入至固定筒的内腔中,控制混合驱动电机工作,可带动十字旋转座旋转,通过十字旋转座、衔接旋转座的传动带动刮底条和搅拌桨杆旋转,对药物进行持续的混合处理,避免药物出现沉淀的问题,保障药物的药效,提升本器械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承接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药物混合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固定支撑座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支撑基座;2、给药泵主体;
[0023]3、药物加热机构;31、承接筒;32、过料铜管;33、空心贯穿件;34、石棉保温层;35、固定板;36、循环风机;37、电热组件;
[0024]4、药物混合机构;41、固定支撑座;411、混合驱动电机;412、散热通风孔;413、网筒;42、十字旋转座;43、活动底座;44、衔接旋转座;45、刮底条;46、搅拌桨杆;47、固定筒;48、出料阀管;49、活动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6]实施例1
[0027]如图1

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肠道中药给药器,包括支撑基座1和给药泵主体2,给药泵主体2固定安装在支撑基座1的顶部,给药泵主体2的输出端设置有药物加热机构3,支撑基座1的顶部设置有药物混合机构4,药物加热机构3包括承接筒31,承接筒31螺纹连接在给药泵主体2的输出端,承接筒31内壁的顶部和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过料铜管32,过料铜管32的内壁固定安装有空心贯穿件33,在竖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空心贯穿件33之间为错位设置,空心贯穿件33的厚度值设置为一毫米,药物混合机构4包括固定支撑座41,固定支撑座41固定安装在支撑基座1的顶部,固定支撑座41的内壁上转动连接有十字旋转座
42,固定支撑座41的内腔中活动连接有活动底座43,活动底座43的内壁上转动连接有衔接旋转座44,衔接旋转座44的底部开设有十字槽,十字槽的设计,便于衔接旋转座44与十字旋转座42进行连接,利用外接透明软管将给药泵主体2的输入端与出料阀管48之间连接起来,然后将另一个外接透明软管连接在承接筒31的顶部,控制给药泵主体2工作,即可进行给药处理。
[0028]实施例2
[0029]如图1

4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优选的,过料铜管32的外壁上固定安装有固定板35,固定板35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循环风机36,承接筒31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电热组件37,电热组件37的数量设置有三个且均匀分布在承接筒31的内腔中,承接筒31的内部设置有石棉保温层34,石棉保温层34的厚度值设置为五毫米,通过承接筒31的设计,使得给药泵主体2输出的药物首先进入过料铜管32的内腔中,控制电热组件37工作,可对承接筒31内腔的空气进行加热,控制循环风机36工作,增加承接筒31内腔中空气的流速,高温空气随之通过过料铜管32和空心贯穿件33的配合,来对途经的药物进行加热处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肠道中药给药器,包括支撑基座(1)和给药泵主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给药泵主体(2)固定安装在支撑基座(1)的顶部,所述给药泵主体(2)的输出端设置有药物加热机构(3),所述支撑基座(1)的顶部设置有药物混合机构(4);所述药物加热机构(3)包括承接筒(31),所述承接筒(31)螺纹连接在给药泵主体(2)的输出端,所述承接筒(31)内壁的顶部和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过料铜管(32),所述过料铜管(32)的内壁固定安装有空心贯穿件(33),在竖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空心贯穿件(33)之间为错位设置,所述空心贯穿件(33)的厚度值设置为一毫米;所述药物混合机构(4)包括固定支撑座(41),所述固定支撑座(41)固定安装在支撑基座(1)的顶部,所述固定支撑座(41)的内壁上转动连接有十字旋转座(42),所述固定支撑座(41)的内腔中活动连接有活动底座(43),所述活动底座(43)的内壁上转动连接有衔接旋转座(44),所述衔接旋转座(44)的底部开设有十字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肠道中药给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料铜管(32)的外壁上固定安装有固定板(35),所述固定板(35)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循环风机(3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肠道中药给药器,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玉春王丽白春颖都业馨李海燕木铁军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