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发电板散热及余热回收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00711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0: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光伏板的散热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光伏发电板散热及余热回收利用系统,连接头与排水端口、进水端口相互对应,调节层板上固定设置有沿转槽延伸的一对松紧拉绳,一对所述松紧拉绳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在第一转换块和第二转换块,有益效果为:通过在现有的光伏板转动调节和冷却组件上增加了切换组件,利用光伏板转动时产生的牵引力,从而实现冷却盘管两端端口进水和出水的切换,从而实现适配性的调节,保证水流低入高出,实现充分的冷却散热,配合三层的弹性连接和气囊的配合,达到自动切换的目的。的目的。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发电板散热及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光伏板的散热
,具体为一种光伏发电板散热及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由于光伏发电板在夏天运行发电时受天气炎热温度和发电时发电板本身温度的升高,当环境温度37度时,光伏板温度可高达80度至100度左右,光伏板在这种温度情况下会严重影响发电量,根据实验结果得知,一般来说太阳能发电板的理想温度是25度,在这种温度下,太阳能发电效率最高,而如果温度高于25度的时候,太阳能发电效率会反而下降。
[0003]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进水的方式对光伏板进行散热、控温,同时利用水流吸收热量,达到对余热的回收作用。
[0004]而为了提高冷却散热效果,需要在光伏板的低端进水,高端出水,从而达到充分冷却的目的,但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光伏效率,通常设置有正对光照的角度调节装置,由于太阳东升西落,因此,现有技术常采用电机驱动光伏板进行光照的适配,上午是向东侧倾斜,下午时向西侧倾斜,因此,光伏板的高端和低端是相互切换的,而现有技术中水泵与冷却盘管的连接位置固定,难以实现切换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发电板散热及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利用系统包括:安装架(1),所述安装架(1)上安装有并排排列的进水管(13)和排水管(12),安装架(1)的上端设置有上横梁(19),所述上横梁(19)的上端转动安装有电机驱动的安装框(4),安装框(4)的上端固定安装有光伏板(6),安装框(4)的内腔中设置有贴合光伏板(6)下端面的散热盘管(7);切换组件,所述切换组件包括水泵(14)、回流管(15)、上压板(20)、调节层板(22)和固定底板(23),所述上横梁(19)的下端固定安装有气囊(17),所述气囊(17)的下端安装在固定横板(28)上,所述固定横板(28)固定在安装架(1)上,气囊(17)的下端连接有与上压板(20)伸缩连接的上套管(27),所述上压板(20)的下端间隔弹性连接有调节层板(22),所述调节层板(22)的下端设置有一对左右分布的转槽(31),所述转槽(31)上转动安装有左右分布的第一转换块(24)和第二转换块(26),第一转换块(24)和第二转换块(26)通过连通软管(10)分别连接散热盘管(7)的两端,所述固定底板(23)的上端面设置有左右对称的一对进水端口(25),固定底板(23)的上端面设置有前后对称的一对排水端口(42),一对所述进水端口(25)的下端连接水泵(14),所述水泵(14)的下端连接进水管(13),一对所述排水端口(42)的下端连接回流管(15),所述回流管(15)的下端连通排水管(12),所述第一转换块(24)和第二转换块(26)的下端贴合固定底板(23)的上端面,第一转换块(24)和第二转换块(26)的下端均设置有连接头(35),所述连接头(35)与排水端口(42)、进水端口(25)相互对应,调节层板(22)上固定设置有沿转槽(31)延伸的一对松紧拉绳(39),一对所述松紧拉绳(39)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在第一转换块(24)和第二转换块(26);所述调节层板(22)上设置有圆周阵列分布的四组与排水端口(42)、进水端口(25)相对应的升降槽(32),所述升降槽(32)中弹性插接安装有密封板(33),所述密封板(33)的上端伸缩连接上压板(20);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转板(16)和一对双向顶球杆(8),所述上横梁(19)的两端竖直滑动插接有一对双向顶球杆(8),所述双向顶球杆(8)的上端弧面抵在安装框(4)的下端,双向顶球杆(8)的下端抵在转板(16)上,左右分布的一对所述转板(16)转动安装上横梁(19)的下端,转板(16)的下端贴合气囊(17)的上端外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伏发电板散热及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1)的上端两侧对称设置有一对侧架(2),所述侧架(2)上设置有弧形的转轨(3),所述安装框(4)的两端设置有转块(9),所述转块(9)转动安装在转轨(3)上,所述散热盘管(7)的两端连通转块(9),所述连通软管(10)沿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王延俭王在龙刘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龙海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