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在液冷环境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0268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0:34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导电端子以及金属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对接面、贯穿所述对接面的对接插槽、以及与所述对接插槽相连通的散热液体流通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弹性接触臂。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第一差分对信号端子、第一接地端子以及第二接地端子。所述金属壳体包括与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相连通的散热液体流通开槽。所述第一差分对信号端子通过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以及所述散热液体流通开槽暴露于所述电连接器的外部。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在液冷环境中的应用。液体能够流经所述散热液体流通开槽以及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以带走所述电连接器产生的热量。通槽以带走所述电连接器产生的热量。通槽以带走所述电连接器产生的热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及其在液冷环境中的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液冷环境中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通常的电连接器在空气中使用,其无需特别设计散热结构。然而,随着电连接器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将所述电连接器应用于液冷环境中也是一种积极的尝试。然而,液冷环境不同于空气,需要对电连接器的散热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改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效果较好的电连接器及其在液冷环境中的应用。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
[0005]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若干壁部、对接面以及贯穿所述对接面的对接插槽;所述若干壁部中的至少一个设有与所述对接插槽相连通的散热液体流通槽;所述对接插槽配置为沿着第一方向与对接连接器相插接;
[0006]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弹性接触臂,所述弹性接触臂包括凸伸入所述对接插槽中且配置为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的接触部;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第一差分对信号端子、沿着第二方向位于所述第一差分对信号端子的一侧的第一接地端子、以及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位于所述第一差分对信号端子的另一侧的第二接地端子,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差分对信号端子包括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相邻设置的第一信号端子以及第二信号端子;以及
[0007]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包括包覆在所述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外壁,所述若干外壁中的至少一个设有与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相连通的散热液体流通开槽;所述第一差分对信号端子通过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以及所述散热液体流通开槽暴露于所述电连接器的外部。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若干壁部包括第一壁部、与所述第一壁部相对的第二壁部、连接所述第一壁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壁部的一端的第三壁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壁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壁部的另一端的第四壁部;所述第四壁部与所述第三壁部相对设置;所述对接插槽至少由所述第一壁部、所述第二壁部、所述第三壁部以及所述第四壁部围成;
[0009]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壁部且贯穿所述第一壁部的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和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和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弹性接触臂部分暴露于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弹性接触臂部分暴露于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和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均沿第三方向贯穿所述第一壁部,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壁部
且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对接面的第三散热液体流通槽和第四散热液体流通槽,所述第三散热液体流通槽和所述第四散热液体流通槽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散热液体流通槽与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相连通,所述第四散热液体流通槽与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相连通。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壁部且贯穿所述第一壁部的第五散热液体流通槽和第六散热液体流通槽,所述第五散热液体流通槽和所述第六散热液体流通槽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五散热液体流通槽与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沿所述第一方向对齐且间隔设置,所述第六散热液体流通槽与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沿所述第一方向对齐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弹性接触臂部分暴露于所述第五散热液体流通槽,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弹性接触臂部分暴露于所述第六散热液体流通槽。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若干外壁包括覆盖所述第一壁部的第一外壁、覆盖所述第二壁部的第二外壁、覆盖所述第三壁部的第三外壁、以及覆盖所述第四壁部的第四外壁;所述散热液体流通开槽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外壁且沿所述第三方向贯穿所述第一外壁的第一散热液体流通开槽,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和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均暴露于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开槽中。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壁部设有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沿所述第三方向向远离所述第一壁部凸伸的第一支撑部、以及自所述主体部沿所述第三方向向远离所述第一壁部凸伸的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部设有第一固定槽,所述第二支撑部设有第二固定槽;
[0015]所述第二外壁设有支撑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上的本体部、自所述本体部向内折弯而成的第一固定片、以及自所述本体部向内折弯而成的第二固定片,所述第一固定片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槽,所述第二固定片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槽。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由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主体部以及所述本体部围成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位于所述对接插槽的外侧;
[0017]所述第二外壁设有自所述本体部一体延伸的延伸凸部,所述延伸凸部延伸凸出所述对接面,所述延伸凸部设有沿所述第三方向贯穿所述延伸凸部的至少一个锁扣孔;
[0018]所述容纳空间配置成部分收容所述对接连接器,所述锁扣孔配置为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锁扣凸起相配合。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壁部且贯穿所述第二壁部的第七散热液体流通槽和第八散热液体流通槽,所述第七散热液体流通槽和所述第八散热液体流通槽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七散热液体流通槽和所述第八散热液体流通槽均沿所述第三方向连通所述对接插槽和所述容纳空间;
[0020]所述本体部设有沿所述第三方向贯穿所述本体部的散热液体流通通孔,所述散热液体流通通孔与所述容纳空间相连通。
[0021]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壁部且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对接面的第九散热液体流通槽和第十散热液体流通槽,所述第九散热液体流通槽和所述第十散热液体流通槽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九散热液
体流通槽与所述第七散热液体流通槽相连通,所述第十散热液体流通槽与所述第八散热液体流通槽相连通。
[0022]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安装面以及贯穿所述安装面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与所述对接插槽相连通;
[0023]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安装于所述安装槽中的端子模组,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块,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块,所述绝缘块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绝缘块且与所述对接插槽相连通的散热液体流通穿孔。
[0024]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弹性接触臂包括第一支撑段、与所述第一支撑段相连的第一倾斜臂以及与所述第一倾斜臂相连的第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包括所述第一接触部;
[0025]所述第一支撑段沿所述第二方向具有第一宽度W1;所述第一接触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具有第二宽度W2;所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本体(1),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若干壁部、对接面(10)以及贯穿所述对接面(10)的对接插槽(101);所述若干壁部中的至少一个设有与所述对接插槽(101)相连通的散热液体流通槽(103);所述对接插槽(101)配置为沿着第一方向(A1

A1)与对接连接器相插接;若干导电端子(2),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弹性接触臂(22),所述弹性接触臂(22)包括凸伸入所述对接插槽(101)中且配置为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的接触部(221);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包括第一差分对信号端子(DP1)、沿着第二方向(A2

A2)位于所述第一差分对信号端子(DP1)的一侧的第一接地端子(G1)、以及沿着所述第二方向(A2

A2)位于所述第一差分对信号端子(DP1)的另一侧的第二接地端子(G2),所述第二方向(A2

A2)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A1

A1);所述第一差分对信号端子(DP1)包括沿着所述第二方向(A2

A2)相邻设置的第一信号端子(S1)以及第二信号端子(S2);以及金属壳体(3),所述金属壳体(3)包括包覆在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若干外壁,所述若干外壁中的至少一个设有与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103)相连通的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所述第一差分对信号端子(DP1)通过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103)以及所述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暴露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外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壁部包括第一壁部(11)、与所述第一壁部(11)相对的第二壁部(12)、连接所述第一壁部(1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壁部(12)的一端的第三壁部(13)、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壁部(1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壁部(12)的另一端的第四壁部(14);所述第四壁部(14)与所述第三壁部(13)相对设置;所述对接插槽(101)至少由所述第一壁部(11)、所述第二壁部(12)、所述第三壁部(13)以及所述第四壁部(14)围成;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103)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壁部(11)且贯穿所述第一壁部(11)的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103a)和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103b),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103a)和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103b)沿所述第二方向(A2

A2)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弹性接触臂(22)部分暴露于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103a),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弹性接触臂(22)部分暴露于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103b)。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103a)和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103b)均沿第三方向(A3

A3)贯穿所述第一壁部(11),所述第三方向(A3

A3)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A1

A1)和所述第二方向(A2

A2)。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103)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壁部(11)且沿所述第一方向(A1

A1)贯穿所述对接面(10)的第三散热液体流通槽(103c)和第四散热液体流通槽(103d),所述第三散热液体流通槽(103c)和所述第四散热液体流通槽(103d)沿所述第二方向(A2

A2)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散热液体流通槽(103c)与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103a)相连通,所述第四散热液体流通槽(103d)与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103b)相连通。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103)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壁部(11)且贯穿所述第一壁部(11)的第五散热液体流通槽(103e)和第六散热液体流通槽(103f),所述第五散热液体流通槽(103e)和所述第六散热液体流通槽(103f)沿所述第二方向(A2

A2)间隔设置,所述第五散热液体流通槽(103e)与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
通槽(103a)沿所述第一方向(A1

A1)对齐且间隔设置,所述第六散热液体流通槽(103f)与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103b)沿所述第一方向(A1

A1)对齐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弹性接触臂(22)部分暴露于所述第五散热液体流通槽(103e),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弹性接触臂(22)部分暴露于所述第六散热液体流通槽(103f)。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外壁包括覆盖所述第一壁部(11)的第一外壁(31)、覆盖所述第二壁部(12)的第二外壁(32)、覆盖所述第三壁部(13)的第三外壁(33)、以及覆盖所述第四壁部(14)的第四外壁(34);所述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外壁(31)且沿所述第三方向(A3

A3)贯穿所述第一外壁(31)的第一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a),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103a)和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103b)均暴露于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a)中。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壁部(12)设有主体部(121)、自所述主体部(121)沿所述第三方向(A3

A3)向远离所述第一壁部(11)凸伸的第一支撑部(122)、以及自所述主体部(121)沿所述第三方向(A3

A3)向远离所述第一壁部(11)凸伸的第二支撑部(123),所述第一支撑部(122)和所述第二支撑部(123)沿所述第二方向(A2

A2)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部(122)设有第一固定槽(1221),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茂山陈宏基龚传奇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