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列管式均流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9864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0: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列管式均流换热器,包括长条状的换热壳体,该换热壳体的左侧下端设置有第一介质进口,换热壳体的右侧上端设置有第一介质出口;且换热壳体的左侧上端又设置有第二介质进口,换热壳体的右侧下端相应设置有第二介质出口;且该第二介质进口和第二介质出口之间还安装有若干条蛇形的介质管,第二介质进口进入的换热介质从蛇形的介质管流过后从第二介质出口流出。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在换热壳体的内部设置竖向的分流隔板,分流隔板的具体安装形式是一端固定在换热壳体内壁,一端则设置有间隙,再将相邻的分流隔板反向安装设置,使得第二介质的行程同样变成S形,这样设置后,结构更合理,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换热效率会更更高。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换热效率会更更高。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换热效率会更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列管式均流换热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设备,具体说是一种列管式均流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换热器的内部通常会通入两种具有较大温差的不同介质,两种不同的介质通过温差相互传递热量从而实现换热功能,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结构设置较为简单,通常设置有两种不同的管道来通入不同的介质。
[0003]例如:授权公告号:CN103743158 B的专利文件中就公开了“换热器”,该技术方案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间隔开预定距离;多个扁管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且连通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其中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中的每一个包括至少两个腔体,所述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中的至少两个腔体通过扁管相互连通或所述第一集流管内的至少两个腔体与所述第二集流管中的至少两个腔体通过扁管相连通以形成各自的独立的流路。
[0004]上述技术方案中主要是设置有多个集流管,通过集流管设置有多个腔体,每一腔体中都形成各自独立的通道,从而增加换热效率的优点。
[0005]但是,上述技术方案中,虽然设置有多个换热管道,但是冷热介质的换热面积并没有有效增加,导致换热效率依然有限,且现有技术中的介质流动不够均匀,同样会影响换热效率。
[0006]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一种能够增加面积以及提高换热效率的均流式换热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列管式均流换热器;其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列管式均流换热器,包括长条状的换热壳体,该换热壳体的左侧下端设置有第一介质进口,换热壳体的右侧上端设置有第一介质出口;且换热壳体的左侧上端又设置有第二介质进口,换热壳体的右侧下端相应设置有第二介质出口;且该第二介质进口和第二介质出口之间还安装有若干条蛇形的介质管,第二介质进口进入的换热介质从蛇形的介质管流过后从第二介质出口流出。
[0009]所述的换热壳体内部还安装有若干个竖向的分流隔板,所述的分流隔板从左至右间隔均匀设置,且该分流隔板均相应设置在左侧的第一介质进口和右侧的第二介质出口之间,且所述分流隔板的安装位置相应设置,分流隔板一端固定在换热壳体的上侧壁或下侧壁上,另一端则与换热壳体之间留有间隙,且相邻的两个分流隔板的安装位置相反,使得从第一介质进口进入的换热介质整体流动过程呈S形;而所述的介质管从所有的分流隔板整体穿过。
[0010]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分流隔板的上下端之间还安装有横向设置的均流板,且所
述的均流板上还设置有均流孔,且上下方的均流板将整体介质管包裹在内,换热介质从均流板流入后经过介质。
[0011]进一步地,上下对应的两个均流板之间还安装有若干间隔均匀的内腔板,该内腔板将两个均流板之间的空间间隔均匀的分隔开来,且所述的介质管同样穿过内腔板。
[0012]进一步地,所述的分流隔板、内腔板以及均流板均设置为铝制板体结构,且相邻的两个分流隔板之间均设置有三个内腔板。
[0013]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介质进口和第一介质出口通入的设置为热介质;而第二介质进口和第二介质出口通入的是冷介质。
[0014]进一步地,所述的换热壳体内部的介质管共设置有六行六列,且所述内腔板与分流隔板均相应与介质管焊接安装成一体。
[0015]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1)本专利技术中在换热壳体的内部设置竖向的分流隔板,分流隔板的具体安装形式是一端固定在换热壳体内壁,一端则设置有间隙,再将相邻的分流隔板反向安装设置,使得第二介质的行程同样变成S形,这样设置后,结构更合理,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换热效率会更更高;
[0017](2)本专利技术中不仅在分流隔板处设置均流板,同时还在上下均流板包括的区域内设置间隔均匀的内腔板,内腔板上下安装在均流板上,均流板整体是将内部的介质管包括在内的,并且所有的介质管是穿过分流隔板和内腔板的,这样设置后,介质可以相应被内腔板分成若干股,之后与内部的介质管相互换热,提高换热效率;
[0018](3)本专利技术中不仅在分流隔板处设置均流板,同时还在上下均流板包括的区域内设置间隔均匀的内腔板,内腔板上下安装在均流板上,均流板整体是将内部的介质管包括在内的,并且所有的介质管是穿过分流隔板和内腔板的,这样设置后,介质可以相应被内腔板分成若干股,之后与内部的介质管相互换热,提高换热效率;
[0019](4)本专利技术中分流隔板以及内腔板和均流板不仅具有均分介质流体的功能,同时将三种板体均设置成铝制板体结构,并且分流隔板和内腔板均是与介质管焊接连成一体的,这样设置后,介质管内的热介质就可以将热量传递至分流隔板以及内腔板上,而换热壳体内部的冷介质不仅可以与介质管进行热交换,同时还可以与分流隔板以及内腔板进行热交换,增加换热面积,从而有效的提高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图;
[0021]图2为图1中A

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专利技术,本实施例在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3]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列管式均流换热器,包括长条状的换热壳体1,该换热壳体1的左侧下端设置有第一介质进口11,换热壳体1的右侧上端设置有第一介质出口12;且换热壳体1的左侧上端又设置有第二介质进口21,换热壳体1的右侧下端相应设置有第二介质出
口22;且该第二介质进口21和第二介质出口22之间还安装有若干条蛇形的介质管2,第二介质进口21进入的换热介质从蛇形的介质管2流过后从第二介质出口22流出。
[0024]本专利技术中,第一介质进口和第一介质出口之间连接设置有介质管,该介质管中可通入第一介质;而换热壳体内部则通过第二介质进口通入第二介质,然后从第二介质出口排出,那么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就可相应产生换热,并且其中的介质管设置成蛇形的管体结构,可有效的增加第一介质的行程,增加换热效率。
[0025]换热壳体1内部还安装有若干个竖向的分流隔板3,分流隔板3从左至右间隔均匀设置,且该分流隔板3均相应设置在左侧的第一介质进口11和右侧的第二介质出口22之间,且分流隔板3的安装位置相应设置,分流隔板3一端固定在换热壳体1的上侧壁或下侧壁上,另一端则与换热壳体1之间留有间隙,且相邻的两个分流隔板3的安装位置相反,使得从第一介质进口11进入的换热介质整体流动过程呈S形;而介质管2从所有的分流隔板3整体穿过。
[0026]本专利技术中在换热壳体的内部设置竖向的分流隔板,分流隔板的具体安装形式是一端固定在换热壳体内壁,一端则设置有间隙,再将相邻的分流隔板反向安装设置,使得第二介质的行程同样变成S形,这样设置后,结构更合理,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换热效率会更更高。
[0027]相邻的两个分流隔板3的上下端之间还安装有横向设置的均流板4,且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列管式均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长条状的换热壳体(1),该换热壳体(1)的左侧下端设置有第一介质进口(11),换热壳体(1)的右侧上端设置有第一介质出口(12);且换热壳体(1)的左侧上端又设置有第二介质进口(21),换热壳体(1)的右侧下端相应设置有第二介质出口(22);且该第二介质进口(21)和第二介质出口(22)之间还安装有若干条蛇形的介质管(2),第二介质进口(21)进入的换热介质从蛇形的介质管(2)流过后从第二介质出口(22)流出;所述的换热壳体(1)内部还安装有若干个竖向的分流隔板(3),所述的分流隔板(3)从左至右间隔均匀设置,且该分流隔板(3)均相应设置在左侧的第一介质进口(11)和右侧的第二介质出口(22)之间,且所述分流隔板(3)的安装位置相应设置,分流隔板(3)一端固定在换热壳体(1)的上侧壁或下侧壁上,另一端则与换热壳体(1)之间留有间隙,且相邻的两个分流隔板(3)的安装位置相反,使得从第一介质进口(11)进入的换热介质整体流动过程呈S形;而所述的介质管(2)从所有的分流隔板(3)整体穿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列管式均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志峰王巍黄彬张建东
申请(专利权)人:宜兴市万盛石化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