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99805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0:29
气囊装置具有:气囊(25),其使得膨胀用气体(G)流入内部而膨胀;以及充气机(17),其对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气囊具有:气囊主体(26),其以能够保护就坐于车辆的座椅(1)的乘员(MP)的方式膨胀;以及导管部(35),其与充气机连接而使得从充气机排出的膨胀用气体向气囊主体内流入。利用连通孔(40)使得气囊主体与导管部彼此连通。导管部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使得膨胀用气体以大致沿着轴正交方向的方式经由连通孔而向气囊主体的内部流出。连通孔沿导管部的轴向并列设置有多个,并且构成为开口面积不同。并且构成为开口面积不同。并且构成为开口面积不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囊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如下结构的气囊装置,即,具有:气囊,其使得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而膨胀;以及充气机,其向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在气囊的气囊主体内经由与充气机连接的导管部而使得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

技术介绍

[0002]当前,作为这种结构的气囊装置,如日本特开2020

66425公报所示,关于气囊存在如下结构,即,气囊主体形成为能够以将就坐于座椅的乘员的前方覆盖的方式膨胀的结构,导管部从该气囊主体延伸而与安装于座椅侧的充气机连接。气囊主体与导管部是通过沿导管部的轴向并列设置的2个连通孔而彼此连通的结构。
[0003]关于该当前的气囊装置形成为如下结构,即,经由大致以相同形状开口的2个连通孔,分别以大致沿着导管部的轴正交方向的方式使得膨胀用气体流入气囊主体的内部,但这2个连通孔形成为沿导管部的轴向并列设置的结构,即,配置为相对于充气机的距离不同。因此,在配置于充气机侧的连通孔、以及配置于与充气机隔离一侧的连通孔,膨胀用气体向气囊主体侧的流出量不同,有时因该膨胀用气体的流出量之差而导致气囊主体展开时产生晃动,在对于气囊主体抑制展开时的晃动的产生而使其迅速地膨胀这一点上,存有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囊装置,能够使气囊迅速地膨胀,能够利用膨胀的气囊稳定地保护乘员。
[0005]本专利技术涉及下述结构的气囊装置。
[0006]一种气囊装置,其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具有:气囊,其使得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而膨胀;以及充气机,其对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
[0007]气囊具有:气囊主体,其以能够保护就坐于车辆的座椅的乘员的方式膨胀;以及导管部,其与充气机连接而使得从充气机排出的膨胀用气体向气囊主体内流入,
[0008]利用连通孔使得气囊主体与导管部彼此连通,在该气囊装置中,
[0009]导管部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使得膨胀用气体以大致沿着轴正交方向的方式经由连通孔而向气囊主体的内部流出,
[0010]连通孔沿导管部的轴向并列设置有多个并且构成为开口面积不同。
[0011]关于本专利技术的气囊装置,在气囊中构成为使得气囊主体与导管部连通的连通孔沿导管部的轴向并列设置有多个,但构成为使开口面积不同。因此,通过使开口面积不同而能够调整每个连通孔的膨胀用气体向气囊主体侧的流出量,还能够在各连通孔将膨胀用气体向气囊主体侧的流出量设定为大致相同。其结果,对于气囊主体能够抑制展开时的晃动的产生而使其迅速地膨胀。
[0012]因此,关于本专利技术的气囊装置,能够使气囊迅速地膨胀,能够利用膨胀的气囊稳定
地保护乘员。
[0013]另外,关于本专利技术的气囊装置,优选地,导管部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在与气囊主体重叠配置的连通孔的配置区域具有气体贮存部,该气体贮存部与相对于充气机连接的一侧相比宽度更大而暂时贮存流入至内部的膨胀用气体,
[0014]连通孔以如下方式构成,即,沿导管部的轴向并列设置有2个,并且将配置于气体贮存部的末端侧的末端侧连通孔设定为开口面积大于配置于基部侧的基部侧连通孔的开口面积。
[0015]如果使气囊装置形成为上述结构,则从充气机排出的膨胀用气体在暂时贮存于在导管部形成的气体贮存部内的状态下,经由2个连通孔而向气囊主体内流出,关于2个连通孔,将配置于气体贮存部的末端侧、即与充气机隔离的一侧的末端侧连通孔设定为开口面积大于配置于基部侧、即充气机侧的基部侧连通孔的开口面积。因此,抑制来自配置于充气机侧而容易使膨胀用气体流出的基部侧连通孔的膨胀用气体的流出量,将配置于与充气机分离的一侧而相对难以使膨胀用气体流出的末端侧连通孔的开口面积设定得较大,由此能够确保与基部侧连通孔大致等同的膨胀用气体的流出量,因此能够使得暂时贮存于气体贮存部内的膨胀用气体从末端侧连通孔及基部侧连通孔大致均等地向气囊主体内流出。
[0016]具体而言,作为气囊装置,能够举例示出如下结构,即,气囊主体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在折叠的状态下由绕挂于乘员的腰的周围的保持带部进行保持,使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而以向前上方凸出的方式膨胀,在膨胀完毕时,将就坐于座椅的乘员的前方覆盖,将充气机安装于座椅侧,将导管部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以大致沿着保持带部的方式从气囊主体延伸而与充气机连接。
[0017]关于这种结构的气囊装置,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对气囊主体进行折叠而从由绕挂于乘员的腰的周围的保持带部进行保持的状态使其以向前上方凸出的方式膨胀,使得从安装于座椅侧的充气机延伸的导管部与气囊主体连通的多个连通孔构成为所开口面积不同,因此对于气囊主体能够抑制展开时的左右的晃动而以将乘员的前方覆盖的方式使其迅速地完成膨胀。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搭载有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座椅的斜视图。
[0019]图2是图1的座椅的侧视图。
[0020]图3是图1的座椅的主视图,表示佩戴有座椅安全带的状态。
[0021]图4是表示使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中使用的气囊以单体膨胀的状态的概略斜视图。
[0022]图5是沿着图4的气囊的前后方向的概略纵剖面图。
[0023]图6是表示图4的气囊中的连通孔的部位附近的沿着左右方向的概略纵剖面图。
[0024]图7是表示构成图4的气囊的基布的俯视图。
[0025]图8的A及B是说明对图4的气囊进行折叠的折叠工序的概略图。
[0026]图9的A及B是说明对图4的气囊进行折叠的折叠工序的概略图,表示图8的B之后的工序。
[0027]图10是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中气囊的膨胀完毕的状态的座椅的主视图。
[0028]图11是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中气囊的膨胀完毕的状态的座椅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搭载于车辆的座椅1。气囊装置S具有:座椅安全带7,其构成对气囊25进行保持的保持带部;气囊25;以及
[0030]充气机17,其对气囊25供给膨胀用气体。座椅1具有靠背部2以及座部3。
[0031]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座椅安全带7搭载于座椅1,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具有:带主体8,其用于保护就坐于座椅1的乘员MP;舌片板12,其安装于带主体8;以及带扣13,其用于将舌片板12连结。带主体8使得一端卡止于在靠背部2内配置的未图示的收缩器的卷取轴,使得另一端侧卡止于在座椅1的座部3的后端左侧配置的锚固部件14(参照图1、2)。详细而言,带主体8配置为从靠背部2的上端左缘侧向外部露出,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乘员MP的非就坐状态下,如图1、2所示,作为保持气囊25的保持带部的腰带10,构成为在靠背部2的前表面露出。详细而言,如图1所示,腰带10在乘员MP的非就坐状态下在靠背部2的左缘2a侧大致沿着上下方向、且在靠背部2的前表面露出。带主体8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具有腰带10、以及收纳于靠背部2内的肩带9,在乘员就坐时使得舌片板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囊装置(S),其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具有:气囊(25),其使得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而膨胀;以及充气机(17),其对该气囊供给所述膨胀用气体(G),所述气囊具有:气囊主体(26),其以能够保护就坐于车辆的座椅(1)的乘员(MP)的方式膨胀;以及导管部(35),其与所述充气机连接,使得从所述充气机排出的所述膨胀用气体向所述气囊主体内流入,利用连通孔(40)使得所述气囊主体与所述导管部彼此连通,在所述气囊装置(S)中,所述导管部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使得所述膨胀用气体以大致沿着轴正交方向的方式经由所述连通孔而向所述气囊主体的内部流出,所述连通孔沿所述导管部的轴向并列设置有多个,并且构成为开口面积不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S),其中,所述导管部(35)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在与所述气囊主体(26)重叠配置的所述连通孔(40)的配置区域具有气体贮存部(36),该气体贮存部(36)与相对于所述充气机(17)连接的一侧相比宽度更大而暂时贮存流入至内部的所述膨胀用气体(G),所述连通孔以如下方式构成,即,沿所述导管部的轴向并列设置有2个,并且将配置于所述气体贮存部的末端侧的末端侧连通孔(40A)设定为,开口面积大于配置于基部侧的基部侧连通孔(40B)的开口面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S),其中,所述气囊主体(26)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在折叠的状态下由绕挂于所述乘员(MP)的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折高早苗增田泰士柳泽利仁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