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失能人员被动式多功能训练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99538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0:26
本申请涉及一种失能人员被动式多功能训练系统,涉及训练装置的技术领域,包括支撑装置和转移装置;支撑装置包括底部框架和固定框架,固定框架位于底部框架的上方且与固定框架之间的距离可变;转移装置包括第一气缸、支撑板、辅助气缸和靠板,第一气缸位于固定框架下方且与固定框架转动连接,支撑板始终保持水平且与第一气缸的输出端转动连接,辅助气缸一端与底部框架转动连接,另一端穿设于固定框架的内腔且与固定框架固定连接,靠板与支撑板转动连接,支撑板处设有第一绑带,靠板处设有第二绑带。本申请具有提高对失能老人转移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减少失能老人在不同训练项目中搬运转移的次数的效果。运转移的次数的效果。运转移的次数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失能人员被动式多功能训练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训练装置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失能人员被动式多功能训练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现代医疗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寿命也在不断的延长,随之而来的是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重。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亦或是由于某种疾病,如脑卒中、脊髓损伤和脑肿瘤等疾病,使老人的身体机能也在逐渐的衰退,此时四肢的灵活性也在不断的下降,甚至失去一定的行动能力和语言能力,因此,需要陪同人员对其进行身体的按摩和心灵的疏导,使其保持对生活的期盼。
[0003]相关技术中,针对失能老人不同的躯干部位,需要采用不同的按摩方式和力度,例如需要有专用的腰部按摩装置或腿部按摩装置,就爱给你失能老人固定于相应的训练器械,随后有器械对失能老人进行相应的活动,并对失能老人的对应位置进行按摩,完成一部分的按摩后对说能老人进行转移并这边下一器械的相应训练。
[000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需要对失能老人进行多器械的训练时需要对失能老人进行转移,或从床边对失能老人转移至相应的训练器械处,需要陪同人员通过手动的方式进行转移,在此过程中,失能老人可能存在晃动或陪同人员自身问题,使得在对失能老人的转移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提高对失能老人转移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减少失能老人在不同训练项目中搬运转移的次数,本申请提供一种失能人员被动式多功能训练系统。
[0006]本申请提供一种失能人员被动式多功能训练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失能人员被动式多功能训练系统,包括支撑装置和转移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底部框架和固定框架,所述固定框架位于所述底部框架的上方且与所述固定框架之间的距离可变;所述转移装置包括第一气缸、支撑板、辅助气缸和靠板,所述第一气缸位于所述固定框架下方且与所述固定框架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板始终保持水平且与所述第一气缸的输出端转动连接,所述辅助气缸一端与所述底部框架转动连接,另一端穿设于所述固定框架的内腔且与所述固定框架固定连接,所述靠板与所述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板处设有第一绑带,所述靠板处设有第二绑带。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部框架为固定框架提供了稳定的支撑,同时固定框架能够沿底部框架进行升降以适应不同身高的失能老人。当需要对失能老人进行转移时,陪同人员首先驱动底部框架,使之靠近失能老人的病床,随后调节第一气缸与底部框架之间的角度,使第一气缸的驱动方向指向失能老人的床边,随后通过驱动第一气缸,使支撑板支出至失能老人的床上,此时陪同人员只需将失能老人转移至支撑板和靠板的上方,同时改
变支撑板和靠板的角度,随后第一气缸通过改变角度及输出端的位置,使支撑板回落至支撑框架的内腔,即可对失能老人进行转移,而避免由陪同人员对其进行搬运。辅助气缸能够对第一气缸提供辅助支撑,进一步提高支撑板在转移过程中的稳定性,第一绑带和第二绑带的设置,避免由于陪同人员的失误而导致失能老人在转移过程中坠落而受伤。
[0008]可选的,所述转移装置还包括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安装于所述底部框架的上方,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螺杆和配重块,所述螺杆与所述固定框架转动连接,所述配重块贴合于所述底部框架且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气缸和辅助气缸将支撑板伸出并对失能老人进行转移的过程中,失能老人安置与支撑板处时,装置整体会产生一侧偏沉,影响整体的稳定性,此时操作人员通过旋转螺杆,配重块与螺杆螺纹连接,且配重块受到固定框架的限位,使得配重块无法随螺杆旋转,进而使配重块沿螺杆滑动,配重块始终与支撑板的位置相反,进而使装置整体的稳定性提高。
[0010]可选的,所述支撑板的两侧均设有阻拦板,所述阻拦板与所述支撑板转动连接。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阻拦板翻转至处置于支撑板的角度,和支撑板共同形成开口向上的凹型板,此时失能老人位于其中,能够有效的提升对失能老人的保护效果,防止失能老人在转移过程中坠落。
[0012]可选的,还包括腿部活动装置,所述腿部活动装置包括方板、踏板和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导向杆和固定杆,所述方板一端与所述固定框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踏板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杆位于所述固定框架的下方且与所述固定框架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杆一端与所述导向杆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方板转动连接。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失能老人的腿部进行活动时,陪同人员将失能老人的小腿部位放置于方板处,并使脚部放置于踏板处,随后导向杆沿固定框架旋转,带动固定杆旋转,固定杆的两端与导向杆和方板转动连接,使得固定杆和导向杆做曲柄运动,带动方板沿固定框架转动,进而对失能老人的膝关节进行活动。
[0014]可选的,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支撑框架、驱动气缸和竖直框架,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支撑框架的内腔,所述驱动气缸用于驱动所述支撑框架沿所述固定框架转动,且所述支撑框架与所述方板同轴转动,所述竖直框架与所述固定框架转动连接,且所述竖直框架设有放置槽,放置槽用于容纳靠板。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气缸驱动支撑框架沿固定框架转动,此时第一气缸驱动支撑板随同支撑框架沿固定框架旋转,竖直框架在放置槽和靠板的限位作用下,同步随固定框架旋转,此时能够模仿站立的姿态,对失能老人的相关关节进行活动,提高关节的活性。
[0016]可选的,所述靠板过程设有避让槽,避让槽的顶壁设有活动槽,避让槽和活动槽连通,活动槽内设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与所述靠板滑动连接且所述活动板能够将避让槽封闭;避让槽处设有背部敲击装置,当避让槽贯通时,所述背部敲击装置能够沿避让槽滑动。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背部敲击装置无需工作时,活动板沿活动槽滑动向下滑动至避让槽中,对避让槽进行封堵,此时失能老人的腰部能够依靠于活动板,并使靠板形成一个完整的靠背,提高失能老人的倚靠舒适度。当背部敲击装置工作时,活动板沿活动槽向上滑动,使避让槽展开,随后背部敲击装置进行相应的工作
可选的,所述背部敲击装置包括第三气缸和抵接板,所述第三气缸沿所述竖直框架滑动,所述第三气缸驱动抵接板沿水平方向运动,且抵接板能够穿设于避让槽,且所述抵接板远离所述第三气缸的端面为弧面。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气缸驱动搭接板沿穿过避让槽,并对失能老人的腰部进行敲击,随后第三气缸做往复运动,对失能老人的腰部进行往复敲击,不断对腰部肌肉进行放松。抵接板为弧面设置,弧面能够提高失能老人的腰部在按摩时的舒适度。
[0019]可选的,还包括上肢活动装置,所述上肢活动装置包括安装盒和竖直驱动组件,所述安装盒沿所述竖直框架滑动,所述竖直驱动组件包括第四电机、第一传动轴和两个第一齿轮,所述第四电机通过驱动两个互相啮合的所述第一齿轮带动所述第一传动轴转动,所述第一传动轴两端均设有固定块和手臂搭接组件,所述固定块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固定连接,所述手臂搭接组件安装于所述固定块。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盒沿竖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失能人员被动式多功能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装置(1)和转移装置(2);所述支撑装置(1)包括底部框架(11)和固定框架(12),所述固定框架(12)位于所述底部框架(11)的上方且与所述固定框架(12)之间的距离可变;所述转移装置(2)包括第一气缸(22)、支撑板(23)、辅助气缸(25)和靠板(271),所述第一气缸(22)位于所述固定框架(12)下方且与所述固定框架(12)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板(23)始终保持水平且与所述第一气缸(22)的输出端转动连接,所述辅助气缸(25)一端与所述底部框架(11)转动连接,另一端穿设于所述固定框架(12)的内腔且与所述固定框架(12)固定连接,所述靠板(271)与所述支撑板(23)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板(23)处设有第一绑带(28),所述靠板(271)处设有第二绑带(2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失能人员被动式多功能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装置(2)还包括调节组件(26),所述调节组件(26)安装于所述底部框架(11)的上方,所述调节组件(26)包括螺杆(261)和配重块(262),所述螺杆(261)与所述固定框架(12)转动连接,所述配重块(262)贴合于所述底部框架(11)且与所述螺杆(261)螺纹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失能人员被动式多功能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23)的两侧均设有阻拦板(24),所述阻拦板(24)与所述支撑板(23)转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失能人员被动式多功能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腿部活动装置(3),所述腿部活动装置(3)包括方板(31)、踏板(32)和转动组件(33),所述转动组件(33)导向杆(332)和固定杆(333),所述方板(31)一端与所述固定框架(12)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踏板(32)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杆(332)位于所述固定框架(12)的下方且与所述固定框架(12)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杆(333)一端与所述导向杆(332)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方板(31)转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失能人员被动式多功能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1)还包括支撑框架(14)、驱动气缸(15)和竖直框架(16),所述支撑板(23)位于所述支撑框架(14)的内腔,所述驱动气缸(15)用于驱动所述支撑框架(14)沿所述固定框架(12)转动,且所述支撑框架(14)与所述方板(31)同轴转动,所述竖直框架(16)与所述固定框架(12)转动连接,且所述竖直框架(16)设有放置槽,放置槽用于容纳靠板(2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建新杨梦露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汉唐计算机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