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发性成分限制或消除对恶臭的感知的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89816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0:20
本文提出的各个形态涉及香料工业。更具体而言,本文提出的各个形态涉及挥发性组合物用于限制、减少或消除对恶臭的感知的用途。这样的组合物包含至少一种恶臭拮抗剂,其可选地与加香成分组合。这样的组合物、其与递送体系组合使用的用途以及它们在消费品中的应用也是本公开的目的。本公开的目的。本公开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挥发性成分限制或消除对恶臭的感知的用途
[0001]本专利技术是2018年11月21日申请的专利技术名称为“挥发性成分限制或消除对恶臭的感知的用途”的第201880075477.2号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2]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3]本申请要求2017年11月22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列号62/589,947,2018年2月21日提交的欧洲专利申请序列号18157790.9,2018年11月2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列号62/754,899,2017年11月22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列号62/589,841,2018年2月9日提交的欧洲专利申请序列号18156134.1,2018年11月2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列号62/754,849,2017年11月22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列号62/589,862,2018年1月23日提交的欧洲专利申请序列号18153067.6,2018年11月2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列号62/754,875,2017年11月22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列号62/589,857,2018年2月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抑制、减少或压制受试者对恶臭的感知的方法,其包括使受试者与从由以下构成的群组中选出的至少一种化合物接触:乙酸(1RS,6RS,11RS)

2,2,9,11

四甲基螺[5.5]十一碳
‑8‑

‑1‑
基酯,乙酸(+

)

2,2,7,11

四甲基螺[5.5]十一碳
‑8‑

‑1‑
基酯,乙酸(+

)

2,3,7,7

四甲基螺[4.5]癸
‑2‑

‑6‑
基酯,乙酸(+

)

2,3,7,7

四甲基螺[4.5]癸
‑6‑
基酯,乙酸1,5,10,10

四甲基螺[5.5]十一碳
‑3‑


11

基酯,乙酸2,3,9,9

四甲基螺[4.5]癸

10

基)酯,甲酸(5,10,10

三甲基螺[5.5]十一碳
‑2‑


11

基)酯,乙酸(3,5,10,10

四甲基螺[5.5]十一碳
‑2‑


11

基)酯,乙酸(2,3,9,9

四甲基螺[4.5]癸
‑2‑


10

基酯,乙酸(9,9

二甲基螺[4.5]癸
‑2‑


10

基)酯,10

甲氧基

9,9

二甲基螺[4.5]癸
‑2‑
烯,4,10,10,11

四甲基螺[5.5]十一碳
‑2‑


11

醇,5,10,10,11

四甲基螺[5.5]十一碳
‑3‑


11

醇,4,10,10,11

四甲基螺[5.5]十一碳
‑2‑


11

醇与5,10,10,11

四甲基螺[5.5]十一碳
‑3‑


11

醇的混合物,2,4,8

三甲基螺[5.5]十一碳
‑3‑


11

醇,2,9,11

三甲基螺[5.5]十一碳
‑9‑

‑5‑
醇,2,4,8

三甲基螺[5.5]十一碳
‑3‑


11

醇与2,9,11

三甲基螺[5.5]十一碳
‑9‑

‑5‑
醇的混合物,3

甲基
‑5‑

‑2‑
基螺[5.5]十一碳
‑2‑


11

醇,11

甲基螺[5.5]十一碳
‑5‑
醇,3,10,10

三甲基螺[5.5]十一碳
‑3‑


11

醇,4,10,10

三甲基螺[5.5]十一碳
‑3‑


11

醇,3,10,10

三甲基螺[5.5]十一碳
‑3‑


11

醇与4,10,10

三甲基螺[5.5]十一碳
‑3‑


11

醇的混合物,乙酸[2,2

二甲基
‑1‑
(2,4,6

三甲基环己
‑3‑

‑1‑
基)丙基]酯,乙酸[2,2

二甲基
‑1‑
(2,4,6

三甲基环己基)丙基]酯,乙酸(1RS)

2,2

二甲基
‑1‑
[(1SR,2SR)
‑2‑
甲基环己基]丙酯,9,9

二甲基螺[4.5]癸
‑2‑


10

醇,2,3,9,9

四甲基螺[4.5]癸

10

醇,乙酸(2,2,3,3,9,9

六甲基螺[4.5]癸

10

基)酯,9

甲氧基

8,8

二甲基螺[4.4]壬
‑2‑
烯,乙酸(8,8

二甲基螺[4.4]壬
‑2‑

‑9‑
基)酯,2,3,8,8

四甲基螺[4.4]壬
‑2‑

‑9‑
酮,2,3,9,9

四甲基螺[4.5]癸
‑2‑


10

醇,4

甲氧基

3,3

二甲基螺[4.4]壬烷,乙酸(4,9,9

三甲基螺[4.5]癸
‑2‑


10

基)酯,2,4,9,9

四甲基螺[4.5]癸
‑2‑


10

醇,甲酸(2,3,9,9

四甲基螺[4.5]癸
‑2‑


10

基)酯,乙酸(2,4,9,9

四甲基螺[4.5]癸
‑2‑


10

基)酯,乙酸(+

)

2,3

二甲基螺[4.5]癸
‑2‑

‑6‑
基酯,(4~{S},5~{R},6~{S},11~{S})

4,11

二甲基螺[5.5]十一碳
‑5‑
醇,9,9

二甲基螺[4.5]癸
‑2‑


10

酮,2,3,9,9

四甲基螺[4.5]癸
‑2‑


10

酮,2,4,9,9

四甲基螺[4.5]癸
‑2‑


10

酮,1,1',1',5

四甲基

2'

亚甲基螺[6

氧杂双环[3.1.0]己烷

3,3'

环己烷],4,9,9

三甲基螺[4.5]癸
‑2‑


10

酮,2,2

二甲基

6,6

双(2

甲基丙
‑2‑
烯基)环己
‑1‑
酮,2,2

二甲基

5,5

双(2

甲基丙
‑2‑
烯基)环戊
‑1‑
酮,2


‑3‑

‑2‑


6,6

二甲基
‑2‑

‑2‑
烯基环己
‑1‑
酮,2,2

双(2

甲基
‑2‑
丙烯
‑1‑
基)环己酮,2


‑3‑

‑2‑


6,6

二甲基
‑2‑

‑2‑
烯基环己
‑1‑
酮与2,2

双(2

甲基
‑2‑
丙烯
‑1‑
基)环己酮的混合物,2,2

二甲基
‑1‑
(2

甲基环己基)丙
‑1‑
醇,2,2

二甲基
‑1‑
(3

甲基环己基)丙
‑1‑
醇,2,2

二甲基
‑1‑
(2

甲基环己基)丙
‑1‑
醇与2,2

二甲基
‑1‑
(3

甲基环己基)丙
‑1‑
醇的混合物,2,2

二甲基

6,6

双(2

甲基丙
‑2‑
烯基)环己
‑1‑
醇,1

甲氧基

2,6

二甲基
‑1‑

‑2‑
烯基环己烷,1

(3

甲基丁
‑2‑
烯基)环己
‑2‑

‑1‑
甲酸甲酯,1

(3

甲基丁
‑2‑
烯基)环己
‑3‑

‑1‑
甲酸甲酯,1

(3

甲基丁
‑2‑
烯基)环己
‑2‑

‑1‑
甲酸甲酯与1

(3

甲基丁
‑2‑
烯基)环己
‑3‑

‑1‑
甲酸甲酯的混合物,2,2

二甲基

5,5

双(2

甲基丙
‑2‑
烯基)环戊
‑1‑
醇,1

(2,6

二甲基环己
‑3‑

‑1‑
基)

2,2

二甲基丙
‑1‑
醇,乙酸1

(2

甲基
‑4‑
三环[5.2.1.0
1,5
]正癸基)乙酯,乙酸1

(2,4

二甲基
‑4‑
三环[5.2.1.0
1,5
]正癸基)乙酯,1

((1R,3S,3aS,6S)

1,2,3

三甲基八氢

3a,6

亚甲桥茚
‑1‑
基)乙
‑1‑
酮,1

(2,4


甲基
‑4‑
三环[5.2.1.0^{1,5}]正癸基)乙酮,2,3,4

三甲基三环[5.2.1.0^{1,5}]癸烷
‑4‑
甲醛,乙酸(2,3,4

三甲基
‑4‑
三环[5.2.1.0^{1,5}]正癸基)甲酯,1

((3aS,6S)

2,3

二甲基八氢

3a,6

亚甲桥茚
‑1‑
基)乙
‑1‑
酮肟,1,3

二甲基八氢

3a,6

亚甲桥茚
‑1‑
甲醛肟,~{N}

[1

[(1~{R},7~{R})

2,3,4

三甲基
‑4‑
三环[5.2.1.0
1,5
]正癸基]亚乙基]羟胺,(+

)
‑1‑
(2,4

二甲基三环[5.2.1.0
1.5
]癸
‑4‑
基)乙酮,乙酸(+

)
‑1‑
(2,4

二甲基三环[5.2.1.0~1.5~]癸
‑4‑
基)乙酯,1

[(1RS,2RS,4SR,7RS)

2,3,4

三甲基三环[5.2.1.0
1.
~]癸
‑4‑
基)乙酮,(E/Z)
‑1‑
[(1RS,7RS)

2,3

二甲~基三环[5.2.1.0
1.5
]癸
‑4‑
基)乙酮肟,(E/Z)
‑1‑
[(1S,7S)

2,3,4

三甲基三环[5.2.1.0~1.5~]癸
‑4‑
基)乙酮肟,(E/Z)
‑1‑
((3aS,6S)

1,2,3

三甲基八氢

3a,6

亚甲桥茚
‑1‑
基)乙酮肟,乙酸(+

)
‑1‑
(3

甲基八氢

3a,6

亚甲桥茚
‑1‑
基)乙酯,[1R

(1R*,4R*,6R*,10S*)]

4,12,12

三甲基
‑9‑
亚甲基
‑5‑
氧杂三环[8.2.0.0
4,6
]十二烷,1

2,6,6

三甲基
‑3‑
环己烯
‑1‑

‑2‑
丁烯
‑1‑
酮,2

叔丁基苯酚,5

甲基
‑2‑
(丙
‑2‑
基)苯酚,壬

2,6

二烯醛,1,1

二乙氧基

3,7

二甲基辛

2,6

二烯,3

(4

羟基
‑4‑
甲基戊基)环己
‑3‑

‑1‑
甲醛;4

(4

羟基
‑4‑
甲基戊基)环己
‑3‑

‑1‑
甲醛,1,4,8

三甲基

13

氧杂双环[10.1.0]十三碳

4,8

二烯;1,5,8

三甲基

13

氧杂双环[10.1.0]十三碳

4,8

二烯,3

(4

叔丁基苯基)丙醛,(4R,4aS,6R)

4,4a

二甲基
‑6‑

‑1‑

‑2‑


3,4,5,6,7,8

六氢萘
‑2‑
酮,乙酸香叶酯,1

(3,3

二甲基环己烯
‑1‑
基)戊
‑4‑

‑1‑
酮;1

(5,5

二甲基环己烯
‑1‑
基)戊
‑4‑

‑1‑
酮,1

(3,3

二甲基环己烯
‑1‑
基)戊
‑4‑

‑1‑
酮;1

(5,5

二甲基环己烯
‑1‑
基)戊
‑4‑

‑1‑
酮,2

乙氧基
‑5‑

‑1‑
烯基苯酚,2,6,6,8

四甲基
‑9‑
氧杂四环[5.4.1.0^{1,5}.0^{8,10}]十二烷,壬烯醛,异丁基喹啉,环十五碳
‑4‑

‑1‑
酮,(

)

(R)

3,7

二甲基
‑6‑
辛烯腈,2

甲基
‑5‑

‑2‑
基苯酚,异丙基喹诺酮,5

己基
‑2‑
甲基吡啶,(2,5

二甲基

1,3

二氢茚
‑2‑
基)甲醇,2

戊基环戊
‑1‑
酮,4

(2,6,6

三甲基环己烯
‑1‑
基)丁
‑3‑

‑2‑
酮;4

(2,6,6

三甲基环己烯
‑2‑

‑1‑
基)丁
‑3‑

‑2‑
酮,3

甲基
‑4‑
(2,6,6

三甲基环己
‑2‑

‑1‑
基)丁
‑3‑

‑2‑
酮;1

(2,6,6

三甲基环己
‑2‑

‑1‑
基)戊
‑1‑

‑3‑
酮,2,4

二甲基环己
‑3‑
烯甲醛,苯乙醇,3,7

二甲基辛

2,6

二烯醛,乙酸(2,2,2

三氯
‑1‑
苯基乙基)酯,4

(2,6,6

三甲基环己烯
‑1‑
基)丁
‑3‑

‑2‑
酮,乙酸苯基乙酯,7

羟基

3,7

二甲基辛醛,甲基柠檬醛,6,10

二甲基十一碳

5,9

二烯
‑2‑
酮,2

乙氧基
‑5‑

‑1‑
烯基苯酚,乙酸(4

甲基
‑4‑
苯基戊
‑2‑
基)酯,(+

)
‑3‑
甲基环十五酮,1

(4,8

二甲基

12

亚甲基环十二碳

4,8

二烯
‑1‑
基)乙酮;1

(2,6,10

三甲基环十二碳

1,5,9

三烯
‑1‑
基)乙酮;1

(2,6,10

三甲基环十二碳

2,5,9

三烯
‑1‑
基)乙酮,环十二酮,(Z)

3,4,5,6,6

五甲基庚
‑3‑

‑2‑
酮,1,4

二氧杂环十六碳

5,16

二酮,戊醇,氧杂环十六碳
‑2‑
酮,1,1,2,3,3

五甲基

2,5,6,7

四氢茚
‑4‑
酮,(+

)

全氢

5,5,8A

三甲基
‑2‑
反式萘酮,2,3,3

三甲基

2H


‑1‑
酮,4

(4,8

二甲基壬

3,7

二烯基)吡啶,4

[(1~{R},3~{R},6~{R})

2,2,3,6

四甲基环己基]丁
‑3‑

‑2‑
酮;4

[(1~{S},3~{S},6~{R})

2,2,3,6

四甲基环己基]丁
‑3‑

‑2‑
酮,(+)

(1R,7R)

10,10

二甲基三环[7.1.1.0(2,7)]十一碳
‑2‑

‑4‑
酮,(9<I>E</I>)

环十七碳
‑9‑

‑1‑
酮,8,8

二甲基

2,3,4,6,7,8~{a}

六氢

1~{H}


‑2‑
甲醛;8,8

二甲基

2,3,5,6,7,8~{a}

六氢

1~{H}


‑2‑
甲醛;8,8

二甲基

2,3,4,5,6,7

六氢

1~{H}


‑2‑
甲醛;2,2

二甲基八氢

1~{H}

2,4~{a}

甲烷,2,4~{a},8,8

四甲基

1~{a},2,4,5,6,7

六氢

1~{H}

环丙并[j]萘
‑3‑
酮;2,6,6,8

四甲基三环[5.3.1.0
1,5
]十一碳
‑9‑
酮,(+

)

(3E)
‑4‑
(2,6,6

三甲基
‑2‑
环己烯
‑1‑
基)
‑3‑
丁烯
‑2‑
酮,(+

)

3,6,8,8

四甲基八


1H

3a,7

桥亚甲基甘菊环
‑6‑
醇,(1RS,2SR,5RS,7RS,8SR)
‑5‑
甲基三环[6.2.1.0~2,7~]十一碳
‑4‑
酮(A)+(1RS,2SR,5SR,7RS,8SR)
‑5‑
甲基三环[6.2.1.0~2,7~]十一碳
‑4‑
酮(B),2,6,6

三甲基

1,3

环己二烯
‑1‑
甲酸乙酯,4,6,6

乙基三甲基

1,3

环己二烯
‑1‑
甲酸乙酯,乙酸(2

甲基
‑2‑
茚满基)甲酯,2

戊基环戊
‑1‑
酮,(+

)
‑1‑
(2,5

二甲基

2,3

二氢

1H


‑2‑
基)乙酮,4

(1,1

二甲基丙基)
‑1‑
环己酮,苯乙醇,1,4

环己烷二甲酸二乙酯,(+)

(R)

3,7

二甲基
‑6‑
辛烯醛,3,5,6

三甲基
‑3‑
环己烯
‑1‑
甲醛(A)+2,4,6

三甲基
‑3‑
环己烯
‑1‑
甲醛(B),3,7

二甲基辛

2,6

二烯醛,3

(4

甲基
‑3‑
戊烯基)
‑3‑
环己烯
‑1‑
甲醛(A)+4

(4

甲基
‑3‑
戊烯基)
‑3‑
环己烯
‑1‑
甲醛,(4<I>Z</I>,8<I>E</I>)

13

氧杂双环[10.1.0]十三碳

4,8

二烯,(4E,8E)

4,8

环十二碳二烯
‑1‑
酮(A)+(4E,8Z)

4,8

环十二碳二烯
‑1‑
酮(B)+(4Z,8E)

4,8

环十二碳二烯
‑1‑
酮(C),13

氧杂双环[10.1.0]十三碳

4,8

二烯,2,2,7,7

四甲基三环[6.2.1.0~1,6~]十一碳
‑6‑
醇,(+)

(1S,2S,3S,5R)

2,6,6

三甲基螺[双环[3.1.1]庚烷

3,1'

环己烷]

2'



4'

酮,(5RS,6RS)

2,6,10,10

四甲基
‑1‑
氧杂螺[4.5]癸
‑6‑
醇,乙酸(2,2,2

三氯
‑1‑
苯基乙基)酯,广藿香油,(1~{S},3~{S},6~{R},7~{R},8~{S})

2,2,6,8

四甲基三环[5.3.1.03,8]十一碳
‑3‑
醇,(4S,4aS,8aR)

4,8a

二甲基

1,2,3,4,5,6,7,

八氢萘

4a

醇,甲酸苄酯,乙酸(+

)
‑1‑
苯基乙酯,3

苯基
‑1‑
丙醇,[顺
‑4‑
(2

正丙基)环己基]甲醇,2

甲基
‑2‑
茚满甲醇,乙酸(2

甲基
‑2‑
茚满基)甲酯,(+

)
‑5‑
乙基
‑2‑
甲基
‑2‑
茚满甲醇,5

甲基
‑2‑
茚满甲醇,(+

)
‑2‑
甲氧基甲基

2,5

二甲基茚满,2,5,6

三甲基
‑2‑
茚满甲醇,(+

)

(2,4,5

三甲基

2,3

二氢

1H


‑2‑
基)甲醇,(+

)
‑2‑
乙基
‑5‑
甲基
‑2‑
茚满甲醇,(+

)

2,4

二甲基
‑2‑
茚满甲醇,(+

)

2,4,6

三甲基
‑2‑
茚满甲醇,(+

)(2,7

二甲基

1,2,3,4

四氢
‑2‑
萘并甲基)甲醇,(+

)

(2,6

二甲基

1,2,3,4

四氢
‑2‑
萘基)甲醇,(+

)

(5

甲氧基
‑2‑
甲基

2,3

二氢

1H


‑2‑
基)甲醇,2,2

二甲基
‑3‑
苯基
‑1‑
丙醇,(+

)

1,2,6

三甲基
‑2‑
茚满甲醇,(+

)

2,4

二甲基

4,4a,5,9b

四氢茚并[1,2

d][1,3]二恶英(异构体A)+(+

)

2,4

二甲基

4,4a,5,9b

四氢茚并[1,2

d][1,3]二恶英(异构体B)(A+B),4

叔丁基环己酮,1

(2,2

二甲基
‑6‑
亚甲基亚环己基)戊
‑1‑

‑3‑
酮;3

甲基
‑4‑
(2,6,6

三甲基环己基
‑2‑

‑1‑
基)丁
‑3‑

‑2‑
酮;1

(2,6,6

三甲基环己烯
‑1‑
基)戊
‑1‑

‑3‑
酮;1

(2,6,6

三甲基环己
‑2‑

‑1‑
基)戊
‑1‑

‑3‑
酮,2,2

二甲基
‑4‑
苯基

1,3

二氧戊环,(+

)
‑2‑
((甲氧基甲氧基)甲基)

2,5

二甲基

2,3

二氢

1H

茚,苯基乙酸戊酯,3

苯基丁醛,2,4

二甲基
‑4‑
苯基氧戊环,1

(5,5

二甲基环己烯
‑1‑
基)戊
‑4‑

‑1‑
酮,2

甲基
‑3‑
(4

甲基苯基)丙醛,3

甲基
‑5‑
苯基戊醛,(+

)

(2E)
‑1‑
(2,6,6

三甲基
‑2‑
环己烯
‑1‑
基)
‑2‑
丁烯
‑1‑
酮,4

(2,6,6

三甲基环己烯
‑1‑
基)丁
‑3‑

‑2‑
酮;4

(2,6,6

三甲基环己
‑2‑

‑1‑
基)丁
‑3‑

‑2‑
酮,4,5,6,7,8,9,10,11,12,13

十氢环十二碳[d][1,3]恶唑,以及它们的组合,其中至少一种化合物以足以抑制、减少或压制受试者对恶臭的感知的量接触,其中该接触抑制受试者中的至少一种嗅觉受体,其中该至少一种嗅觉受体从由以下构成的群组中选出:丁酸嗅觉受体,geonol嗅觉受体,1

辛烯
‑3‑
醇嗅觉受体,和吲哚/粪臭素嗅觉受体,以及DMTS嗅觉受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恶臭从由以下构成的群组中选出:厕所恶臭、衣物恶臭、发霉恶臭和汗液恶臭。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该至少一种嗅觉受体是丁酸嗅觉受
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该丁酸嗅觉受体从由以下构成的群组中选出:OR51E1嗅觉受体和Olfr558嗅觉受体。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抑制该丁酸嗅觉受体的该至少一种化合物从由以下构成的群组中选出:乙酸(1RS,6RS,11RS)

2,2,9,11

四甲基螺[5.5]十一碳
‑8‑

‑1‑
基酯,乙酸(+

)

2,2,7,11

四甲基螺[5.5]十一碳
‑8‑

‑1‑
基酯,乙酸(+

)

2,3,7,7

四甲基螺[4.5]癸
‑2‑

‑6‑
基酯,乙酸(+

)

2,3,7,7

四甲基螺[4.5]癸
‑6‑
基酯,乙酸1,5,10,10

四甲基螺[5.5]十一碳
‑3‑


11

基酯,乙酸2,3,9,9

四甲基螺[4.5]癸

10

基)酯,甲酸(5,10,10

三甲基螺[5.5]十一碳
‑2‑


11

基)酯,乙酸(3,5,10,10

四甲基螺[5.5]十一碳
‑2‑


11

基)酯,乙酸(2,3,9,9

四甲基螺[4.5]癸
‑2‑


10

基酯,乙酸(9,9

二甲基螺[4.5]癸
‑2‑


10

基)酯,10

甲氧基

9,9

二甲基螺[4.5]癸
‑2‑
烯,4,10,10,11

四甲基螺[5.5]十一碳
‑2‑


11

醇,5,10,10,11

四甲基螺[5.5]十一碳
‑3‑


11

醇,4,10,10,11

四甲基螺[5.5]十一碳
‑2‑


11

醇与5,10,10,11

四甲基螺[5.5]十一碳
‑3‑


11

醇的混合物,2,4,8

三甲基螺[5.5]十一碳
‑3‑


11

醇,2,9,11

三甲基螺[5.5]十一碳
‑9‑

‑5‑
醇,2,4,8

三甲基螺[5.5]十一碳
‑3‑


11

醇与2,9,11

三甲基螺[5.5]十一碳
‑9‑

‑5‑
醇的混合物,3

甲基
‑5‑

‑2‑
基螺[5.5]十一碳
‑2‑


11

醇,11

甲基螺[5.5]十一碳
‑5‑
醇,3,10,10

三甲基螺[5.5]十一碳
‑3‑


11

醇,4,10,10

三甲基螺[5.5]十一碳
‑3‑


11

醇,3,10,10

三甲基螺[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H
申请(专利权)人:弗门尼舍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