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8762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0: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层叠板,其具备形成为板状的层叠板主体。层叠板主体具有在层叠板主体的厚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设的一对树脂膜、分别层叠于一对树脂膜的内表面的一对纤维垫以及配设在一对纤维垫的内表面之间的发泡体。在发泡体中埋入有至少1个加强构件。泡体中埋入有至少1个加强构件。泡体中埋入有至少1个加强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层叠板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层叠板。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已知有在2片热塑性树脂制的基材之间夹设有发泡体和加强构件的层叠板(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第5876461号公报、日本专利第606284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在上述日本专利第5876461号公报、日本专利第6062844号公报中,在2片热塑性树脂制的基材之间在层叠板的面内方向上排列配设发泡体和加强构件,发泡体与加强构件未密合(一体化),仍存在提高层叠板的刚性的余地。
[0004]需要说明的是,在日本专利第5406489号公报中,由于在制作形成有中空成型体的面板之后填充聚氨酯,因此无法在面板的中空部分放入加强构件。在想要进一步提高层叠板的要求性能的刚性的情况下,无法将加强构件放入面板的中空部分,因此在刚性方面存在极限。
[0005]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通过使发泡体与加强构件密合而提高层叠板的刚性,从而提高层叠板的耐载荷性能。
[0006]本专利技术的层叠板具备形成为板状的层叠板主体,上述层叠板主体具有在上述层叠板主体的厚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设的一对树脂膜、分别层叠于一对上述树脂膜的内表面一对纤维垫以及配设于一对上述纤维垫的内表面之间的发泡体,在上述发泡体中埋入有至少1个加强构件。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使发泡体与加强构件密合而提高层叠板的刚性,从而能够提高层叠板的耐载荷性能。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行李舱板结构的立体图。
[0009]图2是从表面侧观察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盖板的立体图。
[0010]图3是图2的A

A线的截面图。
[0011]图4是图2的B

B线的截面图。
[0012]图5A是一实施方式的加强构件的立体图。
[0013]图5B是变形例的加强构件的立体图。
[0014]图5C是变形例的加强构件的立体图。
[0015]图6A是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盖板的立体图。
[0016]图6B是变形例的车辆用盖板的立体图。
[0017]图7A是变形例的车辆用盖板的立体图。
[0018]图7B是变形例的车辆用盖板的立体图。
[0019]图8A是变形例的车辆用盖板的立体图。
[0020]图8B是变形例的车辆用盖板的立体图。
[0021]图9是示出层叠板的性能试验的概要的说明图。
[0022]图10A是作为比较例示出的层叠板的俯视图。
[0023]图10B是实施例1的层叠板的俯视图。
[0024]图10C是实施例2的层叠板的俯视图。
[0025]图11是示出层叠板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表。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27]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层叠板,例示车辆用盖板(deck board)。
[0028][车辆用盖板的整体结构][0029]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盖板(层叠板)10配置于汽车1的行李舱2的地板3,覆盖行李舱2的地板3。行李舱2被作为行李舱2的前壁的后座4、未图示的后门(后壁)以及未图示的车顶板(上壁)分隔。
[0030]车辆用盖板10通过以设置于车辆前后方向前方的端部的转动轴(未图示)为中心使整体向上方转动,能够进行地板3的下侧的货物空间5内的货物的出入。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用手指等勾住车辆用盖板10的车辆前后方向后方的端部并抬起,能够使车辆用盖板10转动。
[0031]如图2~图4所示,车辆用盖板(层叠板)10具备形成为板状的层叠板主体11。层叠板主体11构成为具有配置于层叠板主体11的表面侧(图中上侧)的第一基材12、配置于层叠板主体11的背面侧(图中下侧)的第二基材13以及介于第一基材12的内表面与第二基材13的内表面之间的发泡体18。
[0032]第一基材12由配置于层叠板主体11的表面侧的第一树脂膜14和层叠于第一树脂膜14的内表面的第一纤维垫16构成。另一方面,第二基材13由配置于层叠板主体11的背面侧的第二树脂膜15和层叠于第二树脂膜15的内表面的第二纤维垫17构成。
[0033]即,层叠板主体11具有在层叠板主体11的厚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设的一对树脂膜14、15和分别层叠于一对树脂膜14、15的内表面的一对纤维垫16、17。另外,层叠板主体11具有配设在一对纤维垫16、17的内表面之间的发泡体18。
[0034]另外,车辆用盖板(层叠板)10也可以具有覆盖层叠板主体11的至少表面侧(第一基材12)的表皮(未图示)。而且,车辆用盖板(层叠板)10也可以具有覆盖层叠板主体11的背面侧(第二基材13)的表皮(未图示)。
[0035]树脂膜14、15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热塑性树脂膜,例如使用聚丙烯、聚乙烯等聚烯烃而构成。作为树脂膜14、15,例如使用单位面积重量为30g/m2~200g/m2(厚度为0.03mm~0.2mm)的范围的树脂膜。
[0036]纤维垫16、17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无纺布,例如使用玻璃纤维、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丙烯酸纤维、维尼纶纤维、碳纤维、天然纤维(例如纤维素纳米纤维)等而构成。作为纤维垫16、17,例如使用单位面积重量为200g/m2~1000g/m2(厚度为0.2mm~2.0mm)的范围的纤维垫。
[0037]在纤维垫16、17使用玻璃纤维的情况下,纤维垫16、17也可以是织物、无纺布、加工成毛毡状的玻璃垫、织成格子状的玻璃布等。在使用玻璃垫的情况下,优选短切原丝垫。
[0038]发泡体18例如使用聚氨酯发泡体构成。构成发泡体18的聚氨酯发泡体的发泡倍率例如为5倍~30倍。
[0039]而且,如图2~图4所示,在层叠板主体11的发泡体18中埋入有至少1个加强构件20。
[0040]加强构件20由金属材料构成,例如使用冷轧钢、铝等而构成。加强构件20使用厚度为0.4mm~2.0mm的范围的构件。在冷轧钢的情况下,厚度优选为0.5mm~1.2mm的范围。厚度超过1.2mm时,强度提高,但重量变重,不优选。在铝的情况下,厚度优选为1.0mm~2.0mm的范围。
[0041]然而,并不限定于此,加强构件20也可以使用玻璃纤维增强树脂(GFRP)、碳纤维增强树脂(CFRP)、芳族聚酰胺纤维增强树脂(AFRP)等复合材料来构成。
[0042][加强构件的详细构成][0043]如图5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强构件20形成为截面U字形。如图3和图4所示,该加强构件20构成为具有纵面部21以及一对横面部22、22,纵面部21介于一对纤维垫16、17的内表面之间,一对横面部22、22分别与纵面部21的上下两端部连接。图中上侧的横面部22的上表面与第一纤维垫16的下表面密接,图中下侧的横面部22的下表面与第二纤维垫17的上表面密接。
[0044]而且,在纵面部21上,在加强构件20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层叠板,其具备形成为板状的层叠板主体,所述层叠板主体具有:在所述层叠板主体的厚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设的一对树脂膜;分别层叠于一对所述树脂膜的内表面的一对纤维垫;以及配设于一对所述纤维垫的内表面之间的发泡体,在所述发泡体中埋入有至少1个加强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板,其中,在所述发泡体中,以沿着与所述层叠板主体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横森淳一
申请(专利权)人:盟和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