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触头结构及断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8209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3 22: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动触头结构及断路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动触头结构中的动触头本体的两个端脚与连接排的两端转动连接,动触头本体与连接排接触形成平行导体,第一支撑件使动触头本体与连接排接触,减小动触头本体两个端脚变形与连接排产生的间隙,第二支撑件使连接排与动触头本体接触,避免第二支撑件外扩而与动触头本体产生间隙;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共同作用为动触头本体和连接排的接触提供了稳定的支持力,防止动触头本体与连接排之间产生间隙,动触头本体与连接排之间不容易打火,不会增加动触头本体的电阻和转动阻力。体的电阻和转动阻力。体的电阻和转动阻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触头结构及断路器


[0001]本技术涉及低压电器
,尤其涉及一种动触头结构及断路器。

技术介绍

[0002]断路器是用于在具有相对较低的电压的输电线/配电线中出现诸如过载电流或短路电流之类的故障电流时自动地切断电力线的工业电力装置。断路器执行将其中有电流流动的电路闭合的闭合操作以及将其中有电流流动的电路断开的断开操作。断路器的断开操作及闭合操作通常根据电路的状态或者根据使用者的选择自动地执行。
[0003]断路器具有静触头组件和动触头组件,静触头组件包括静触头,动触头组件包括连接排和与连接排转动连接的动触头,动触头转动能与静触头接触或分离。动触头与连接排连接形成平行导体,在同向电流通过平行导体时形成磁场,使平行导体产生向内的安培力,在安培力过大时,动触头与连接排连接的两端相互吸引产生变形,动触头与连接排之间产生间隙,造成动触头与连接排接触不良,使得动触头与连接排之间容易打火烧蚀两者的接触面并形成粗糙的氧化物,增加动触头的电阻和转动阻力。
[0004]因此,亟需提供一种动触头结构及断路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触头结构及断路器,为连接排和动触头的接触提供稳定的支持力,防止连接排和动触头之间产生间隙。
[0006]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动触头结构,包括:
[0008]连接排,呈U形结构;
[0009]动触头本体,所述动触头本体的两个端脚分别与所述连接排的两端接触,且所述动触头本体与所述连接排转动连接;
[0010]第一支撑件,设置于所述动触头本体的两个端脚之间,所述第一支撑件用于使所述动触头本体与所述连接排接触;
[0011]第二支撑件,连接所述连接排的两侧壁,所述第二支撑件用于使所述连接排与所述动触头本体接触。
[0012]作为上述的动触头结构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撑件的材质为导电材质,所述第一支撑件连接所述动触头本体的两个端脚。
[0013]作为上述的动触头结构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动触头本体的两个端脚通过转轴与所述连接排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呈U形结构,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两端卡接于所述转轴上,且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动触头本体接触。
[0014]作为上述的动触头结构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卡槽,所述转轴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槽内。
[0015]作为上述的动触头结构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撑件的材质为具有弹性
的金属材质。
[0016]作为上述的动触头结构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撑件的材质为绝缘材质,所述第一支撑件被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件上,所述第一支撑件上设有用于限制所述动触头本体的两个端脚相互靠近的限位部。
[0017]作为上述的动触头结构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支撑本体,所述限位部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撑本体相对两侧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贯穿所述支撑本体靠近所述动触头本体的一端,所述动触头本体的端脚与所述限位槽的槽侧壁滑动接触,所述限位槽的槽底使所述动触头本体与所述连接排接触。
[0018]作为上述的动触头结构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撑件上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支撑件卡接于所述第二卡槽内,所述第一支撑件上与所述第二卡槽相对的一侧设有限位面,所述限位面用于与断路器的壳体接触。
[0019]作为上述的动触头结构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限位轴,所述限位轴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排的一侧壁固定连接,所述限位轴的第二端穿设于所述连接排的另一侧壁且连接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连接排接触。
[0020]作为上述的动触头结构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限位件与所述限位轴的第二端一体连接,且所述限位件的直径大于所述限位轴的直径;和/或
[0021]所述限位轴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排的一侧壁铆接。
[0022]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断路器,包括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动触头结构。
[002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4]本技术提供的动触头结构中的动触头本体的两个端脚与连接排的两端转动连接,动触头本体与连接排接触形成平行导体,第一支撑件使动触头本体与连接排接触,减小动触头本体两个端脚变形与连接排产生的间隙,第二支撑件使连接排与动触头本体接触,避免第二支撑件外扩而与动触头本体产生间隙;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共同作用为动触头本体和连接排的接触提供了稳定的支持力,防止动触头本体与连接排之间产生间隙,动触头本体与连接排之间不容易打火,不会增加动触头本体的电阻和转动阻力。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动触头结构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动触头结构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动触头结构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动触头结构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第一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中:
[0032]1、连接排;2、动触头本体;3、第一支撑件;4、第二支撑件;5、转轴;
[0033]21、动触头板;22、端脚;
[0034]31、第一卡槽;32、支撑本体;33、限位槽;331、槽侧壁;332、槽底;34、第二卡槽;35、限位面;
[0035]41、限位轴;42、限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8]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排(1),呈U形结构;动触头本体(2),所述动触头本体(2)的两个端脚(22)分别与所述连接排(1)的两端接触,且所述动触头本体(2)与所述连接排(1)转动连接;第一支撑件(3),设置于所述动触头本体(2)的两个端脚(22)之间,所述第一支撑件(3)用于使所述动触头本体(2)与所述连接排(1)接触;第二支撑件(4),连接所述连接排(1)的两侧壁,所述第二支撑件(4)用于使所述连接排(1)与所述动触头本体(2)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3)的材质为导电材质,所述第一支撑件(3)连接所述动触头本体(2)的两个端脚(2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本体(2)的两个端脚(22)通过转轴(5)与所述连接排(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3)呈U形结构,所述第一支撑件(3)的两端卡接于所述转轴(5)上,且所述第一支撑件(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动触头本体(2)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3)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卡槽(31),所述转轴(5)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槽(31)内。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3)的材质为具有弹性的金属材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3)的材质为绝缘材质,所述第一支撑件(3)被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件(4)上,所述第一支撑件(3)上设有用于限制所述动触头本体(2)的两个端脚(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敖登贵袁亚严丽君张新阳张明霞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正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