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颅内血管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8047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3 22: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颅内血管支架,包括血管支架本体(10)和多组显影标记;所述血管支架本体(10)进一步包括切割分段(12)和编织分段(11),所述切割分段(12)和编织分段(11)通过固定丝(13)连接。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血管支架,既可以用作动脉瘤辅助支架使用,也可以作为密网支架使用,因而增强了血管支架的适用范围。围。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颅内血管支架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颅内血管支架。

技术介绍

[0002]颅内动脉瘤是脑血管动脉壁上的异常扩张和充血,通常发生在血管段的分叉点附近。动脉瘤膨胀会压迫神经或脑组织,表现为疲劳、周边视力障碍、思维障碍、言语并发症、失去平衡和协调能力等症状。颅内动脉瘤最严重的后遗症是动脉瘤破裂和随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死亡率约为50%,导致神经系统疾病的可能性为30%~50%。由于其具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因此对中老年患者的健康威胁很大。
[0003]目前对诱发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造成颅内动脉瘤的直接原因是大脑异常退行性病变以及血流通过动脉瘤向前泵送所产生的动脉引起的压迫作用。目前治疗动脉瘤主要采用介入治疗的方式,所采用的血管支架主要有动脉瘤辅助支架(如申请号为202110877101.7,名称为“一种颅内动脉瘤栓塞辅助支架及输送系统”的中国专利技术申请)或密网支架(如申请号为CN202110186722.0,名称为“一种颅内密网支架”的中国专利技术申请)两种类型。其中:动脉瘤辅助支架需要配合弹簧圈使用,缺点是价格昂贵;而密网支架的不足则是植入血管内,后期狭窄率高。动脉瘤辅助支架或密网支架通常只能单独使用,适用范围有限。
[0004]另外,由于颅内/脑血管的解剖形态迂曲复杂,具有比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更多、更小的弯曲,例如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血管弯曲夹角为20
°
~90
°r/>,弯曲半径2mm~4.5mm,因此要求颅内血管支架具有足够的顺应性,并且能够保证具有适度的径向支撑作用。
[0005]因此,亟需设计一种改进的血管支架,以克服上述治疗动脉瘤的血管支架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颅内血管支架,使其既可以用作动脉瘤辅助支架使用,也可以作为密网支架使用,以适应颅内血管的不同状况下的介入治疗需求,从而增强血管支架的适用范围。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新型颅内血管支架,包括血管支架本体和多组显影标记;所述血管支架本体进一步包括切割分段和编织分段,所述切割分段和编织分段通过固定丝连接。
[0009]其中:所述编织分段包括阔口段与直段,所述阔口段的外径大于直段的外径,所述直段的网格密度大于所述阔口段的网格密度。
[0010]所述编织分段上设有第三显影标记,所述第三显影标记在所述编织分段所围成的圆柱表面呈螺旋状分布。
[0011]所述第三显影标记的近端和远端分别通过焊接固定于所述编织分段的近端和远端;所述第三显影标记的数量为2根或3根。
[0012]所述支架本体的切割分段包括菱形闭合单元和开放单元,所述菱形闭合单元和开放单元互相连接交替分布。
[0013]所述切割分段远端的菱形闭合单元的远端设有第一显影标记;所述切割分段中部的菱形闭合单元的近端设有第二显影标记。
[0014]所述菱形闭合单元沿着所述支架本体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所述菱形闭合单元的数量为9~15个;所述开放单元形状为“W”型,沿着所述血管支架本体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所述开放单元的单元杆的数量为12~24个。
[0015]所述菱形闭合单元和开放单元互相连接,具体为:所述菱形闭合单元与开放单元彼此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进行固定连接。
[0016]所述支架本体的直段边缘还设有边缘丝,所述边缘丝依次交叉穿过切割分段的菱形闭合单元的连接杆,所述固定丝依次反向交叉穿过所述切割分段的菱形闭合单元的连接杆。
[0017]所述连接杆的近端为钝圆角设置。
[0018]本技术的新型颅内血管支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9]本新型的血管支架,将支架本体的切割分段与编织分段的直段通过固定丝连接进行固定,以及在直段边缘设置边缘丝,利用边缘丝依次交叉穿过所述切割分段的菱形闭合单元,所述固定丝依次反向交叉穿过所述切割分段的所述菱形闭合单元,所述边缘丝与固定丝交叉穿绕将切割分段固定于编织分段的直段远端。采用上述兼具有动脉瘤辅助支架和密网支架两者各自优点的新型颅内血管支架,既可作为动脉瘤辅助支架,也可作为密网支架使用,能够适应颅内血管的不同状况下的介入治疗需求,从而有效增强了该血管支架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颅内血管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颅内血管支架的编织分段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颅内血管支架的切割分段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颅内血管支架的第一显影点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颅内血管支架的第二显影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颅内血管支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6]图7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颅内血管支架的具体连接方式示意图;
[0027]图8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颅内血管支架的治疗动脉瘤的一种情形示意图;
[0028]图9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颅内血管支架的治疗动脉瘤术中示意图;
[0029]图10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颅内血管支架的治疗动脉瘤的另一种情形示意图。
[0030]【主要部件/组件符号说明】
[0031]10:支架本体
[0032]11:编织分段 111:阔口段 112:直段 113:第三显影标记 114:边缘丝
[0033]12:切割分段 121:第一显影标记 122:菱形闭合单元 123:开放单元 124:第二显影标记 125:第一连接点 125

:第二连接点 126:连接杆
[0034]13:固定丝。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结合附图及本技术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36]为更清晰的说明和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需参考一幅或多幅附图,但用于描述附图的附加细节或示例并非是对本申请的专利技术创造、目前所描述的实施例或优选方式中任何一者的范围的限制。除非另有定义,本技术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技术术语或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为描述具体的实施例之用,而非在于限制本技术。
[0037]本申请中采用的术语“近端”通常是指靠近操作者的方向;“远端”是指远离操作者的方向。
[0038]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颅内血管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颅内血管支架的编织分段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颅内血管支架的切割分段结构示意图。
[0039]如图1所示,该新型颅内血管支架的血管支架本体10,包括:切割分段12和编织分段11。所述切割分段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颅内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血管支架本体(10)和多组显影标记;所述血管支架本体(10)进一步包括切割分段(12)和编织分段(11),所述切割分段(12)和编织分段(11)通过固定丝(13)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颅内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分段(11)包括阔口段(111)与直段(112),所述阔口段(111)的外径大于直段(112)的外径,所述直段(112)的网格密度大于所述阔口段(111)的网格密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颅内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分段(11)上设有第三显影标记(113),所述第三显影标记(113)在所述编织分段(11)所围成的圆柱表面呈螺旋状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颅内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显影标记(113)的近端和远端分别通过焊接固定于所述编织分段(11)的近端和远端;所述第三显影标记(113)的数量为2根或3根。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颅内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10)的切割分段(12)包括菱形闭合单元(122)和开放单元(123),所述菱形闭合单元(122)和开放单元(123)互相连接交替分布。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颅内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分段(12)远端的菱形闭合单元(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会新牛兴慧褚晓莉刘升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迎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