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肠液转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97915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3 22: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肠液转流装置,涉及回肠造口领域。肠液转流装置包括连接管、第一固定气囊、第二固定气囊、第一支气囊和第二支气囊,连接管包括可拆相连的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第一管体的端部设有第一接口,第二管体的端部设有第二接口,第一接口用于与近端造口相配合,第二接口用于与远端造口相配合;第一固定气囊设于第一管体靠近第一接口的外部,第二固定气囊设于第二管体靠近第二接口的外部;第一支气囊与第一固定气囊之间连接有第一支管,第二支气囊与第二固定气囊之间连接有第二支管;第一支管设有第一充气口,第二支管设有第二充气口。避免了造口周围皮肤炎症情况,降低了造口护理难度,肠液回输实施简便,对患者皮肤伤害性小。肤伤害性小。肤伤害性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肠液转流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回肠造口
,特别是涉及一种肠液转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胃肠外科手术中,回肠造瘘术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用于暂时进行粪便转流,达到肠道减压、保护远端肠管的目的。通常做法是将肠管拖出体外与皮肤缝合,使肠内容物通过造瘘口排入外接造瘘袋。
[0003]在肠道内容物排出时,常与造瘘口周围皮肤接触,由于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碱性肠液及大量消化酶,对皮肤有腐蚀性和刺激性,容易导致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增大了造口护理难度,给患者生活造成不便。临床工作中,通过在造口周围粘贴生物敷料的方式来避免肠道内容物排出时与造瘘口周围皮肤接触,但操作繁琐、效果不佳。
[0004]而且,回肠造口高排量属于一种特殊的术后早期并发症,回肠造口会排出大量水分,可能导致高排量脱水,从而导致急性或慢性水电解质的平衡,易造成肾损伤。另外,若远端肠管长期废用,还容易导致远端肠功能障碍,使得造口还纳术后患者恢复不佳,容易出现梗阻、腹泻等症状。
[0005]传统的肠液回输操作是收集造口袋中的肠液后,对其进行体外过滤,随后将回输管经远端肠腔进行回输。在行肠液会回输时,近端肠造口同时排出肠液和粪便,肠液和粪便容易流道外部,肠液回输实施困难,回输过程中反复取下造口袋,对皮肤伤害大,治疗花费高。
[0006]综上所述,现有做法会导致造口周围皮肤炎症,造口护理难度大;而且,若出现回肠造口高排量症状时,肠液回输实施困难,对患者皮肤伤害性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肠液转流装置,以解决现有做法会导致造口周围皮肤炎症,造口护理难度大;而且,若出现回肠造口高排量症状时,肠液回输实施困难,对患者皮肤伤害性大的问题。
[0008]本技术的肠液转流装置的技术方案为:
[0009]肠液转流装置包括连接管、第一固定气囊、第二固定气囊、第一支气囊和第二支气囊,所述连接管包括可拆相连的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
[0010]所述第一管体的端部设有第一接口,所述第二管体的端部设有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用于近端造口相配合,所述第二接口用于与远端造口相配合;
[0011]所述第一固定气囊设置于第一管体靠近所述第一接口的外部,所述第二固定气囊设置于所述第二管体靠近所述第二接口的外部;
[0012]所述第一支气囊与所述第一固定气囊之间连接有第一支管,所述第二支气囊与所述第二固定气囊之间连接有第二支管;
[0013]所述第一支管设有第一充气口,所述第二支管设有第二充气口,所述第一充气口、
所述第二充气口分别用于与手动充气结构相连。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均为喇叭形扩口,所述喇叭形扩口的开口朝所述连接管的远端方向设置。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体远离所述第一接口的端部设有第一接头,所述第二管体远离所述第二接口的端部设有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二接头可拆配合。
[00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头为内螺纹接头,所述第二接头为外螺纹接头,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二接头螺纹配合;或者,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二接头可插拔配合。
[001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管介于所述第一充气口和所述第一支气囊之间还安装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二支管介于所述第二充气口和所述第二支气囊之间还安装有第二单向阀。
[001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气囊和所述第二固定气囊均为环形气囊,所述第一固定气囊套装连接于所述第一接口的外部,所述第二固定气囊套装连接于所述第二接口的外部。
[001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管具有贴合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体外壁的贴合段,以及连接于所述贴合段和所述第一支气囊之间的活动段;相应的,所述第二支管的结构与所述第一支管的结构相同。
[002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体的直径为30mm至60mm之间的任意尺寸,所述第一管体的直径与所述第二管体的直径相同;所述第一支管的直径为3mm至8mm之间的任意尺寸,所述第一支管的直径与所述第二支管的直径相同。
[0021]有益效果:该肠液转流装置采用了连接管、第一固定气囊、第二固定气囊、第一支气囊、第二支气囊以及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的结构设计,其中,连接管为可拆相连的两段管体,第一管体的第一接口可置入近端肠管的造口中,第一固定气囊处于腹壁层以下,对第一固定气囊充气膨胀后,使第一接口可靠定位在近端肠管中;相应的,第二管体的第二接口可置入远端肠管的造口中,第二固定气囊处于腹壁层以下,对第二固定气囊充气膨胀后,使第二接口可靠定位在远端肠管中。
[0022]由于第一支气囊与第一固定气囊之间连接有第一支管,将手动充气结构的气嘴插入第一充气口,气体可通入第一支气囊和第二固定气囊。由于两个气囊相互连通,第一支气囊的充气状态与第一固定气囊的充气状态是同步的,当第一支气囊完全膨胀时,则说明第一管体可靠地固定在近端肠管中。相应的,第二支气囊的充气状态与第二固定气囊的充气状态也是同步的,当第二支气囊完全膨胀时,则说明第二管体可靠地固定在远端肠管中。
[0023]该连接管设计为可拆的两段式管体,使用灵活性更强,可将两段管体分开时,第一管体的接头置于造口袋中,使肠内容物通过第一管体引流至造口袋中,防止粪便与造口周围的皮肤直接接触,避免了造口周围皮肤炎症情况,降低了造口护理难度。另外,在出现回肠造口高排量症状时,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相连,使小肠内容物从近端肠管引流至远端肠管中,连接管在两个造口之间起到桥接作用,避免了先用造口袋接肠内容物再回输肠液,仅需接通两个管体,肠液回输实施简便,对患者皮肤伤害性小。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的肠液转流装置的具体实施例中肠液转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

连接管、11

第一管体、12

第二管体、13

第一接口、14

第二接口、15

第一接头、16

第二接头;
[0026]2‑
第一固定气囊、3

第二固定气囊、4

第一支气囊、40

第一支管、41

第一充气口、42

第一单向阀、43

第一支管的贴合段;
[0027]5‑
第二支气囊、50

第二支管、51

第二充气口、52

第二单向阀、53

第二支管的贴合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9]本技术的肠液转流装置的具体实施例1,如图1所示,肠液转流装置包括连接管1、第一固定气囊2、第二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肠液转流装置,其特征是,包括连接管、第一固定气囊、第二固定气囊、第一支气囊和第二支气囊,所述连接管包括可拆相连的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的端部设有第一接口,所述第二管体的端部设有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用于与近端造口相配合,所述第二接口用于与远端造口相配合;所述第一固定气囊设置于第一管体靠近所述第一接口的外部,所述第二固定气囊设置于所述第二管体靠近所述第二接口的外部;所述第一支气囊与所述第一固定气囊之间连接有第一支管,所述第二支气囊与所述第二固定气囊之间连接有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设有第一充气口,所述第二支管设有第二充气口,所述第一充气口、所述第二充气口分别用于与手动充气结构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肠液转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均为喇叭形扩口,所述喇叭形扩口的开口朝所述连接管的远端方向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肠液转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管体远离所述第一接口的端部设有第一接头,所述第二管体远离所述第二接口的端部设有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二接头可拆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肠液转流装置,其特征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嘉赵鑫哲赵恒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