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雾化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7798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3 22: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雾化器,包括壳体、由上至下依次设于壳体的吸嘴、第一吸油组件、雾化组件、第二吸油组件、电控组件、以及底座,雾化组件包括密封元件、储液元件、设于储液元件内的导向管、以及设于导向管内的雾化元件,导向管用于将储液元件上储存的液体导入至雾化元件进行雾化,第一吸油组件与第二吸油组件均为吸油棉,第一吸油组件设于密封元件与吸嘴之间、并用于吸附落入密封元件的冷凝液,第二吸油组件设于电控组件与雾化组件之间、并用于吸附落入电控组件的冷凝液。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由上至下依次层叠的方式装配,结构组装方便;且二个吸油组件有效防止冷凝液逆流并保护电控结构。冷凝液逆流并保护电控结构。冷凝液逆流并保护电控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子雾化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雾化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雾化器。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电子雾化器包括雾化装置和为雾化装置供电的供电器,雾化装置内部构建有储液腔、气流通道及电子雾化组件。供电器开设有容纳槽,雾化装置安装于容纳槽内,并与供电器建立电性连接。当供电器为雾化装置内部的电子雾化组件供电时,雾化组件将储液仓内部存储的溶液雾化成气雾排出。
[0003]现有的雾化器在结构方面一般都是结构较为复杂,尤其是供电器和雾化装置的配合使用中,两者为独立生产和组装,装配成本高,而且在雾化过程中也容易产生冷凝液进入到电控部分,影响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器解决了现有雾化结构复杂,组装不便等问题;另外,本技术采用了二个吸油组件对雾化后产生的冷凝液进行吸附,可以防止冷凝液逆流影响使用,并保护该电子雾化器的电控结构。
[000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子雾化器,包括壳体、由上至下依次设于壳体的吸嘴、第一吸油组件、雾化组件、第二吸油组件、电控组件、以及底座,所述雾化组件包括密封元件、储液元件、设于储液元件内的导向管、以及设于导向管内的雾化元件,所述导向管用于将储液元件上储存的液体导入至雾化元件进行雾化,所述雾化元件与电控元件电连接,所述密封元件用于储液元件密封,所述第一吸油组件与第二吸油组件均为吸油棉,所述第一吸油组件设于密封元件与吸嘴之间、并用于吸附落入密封元件的冷凝液,所述第二吸油组件设于电控组件与雾化组件之间、并用于吸附落入电控组件的冷凝液。
[0006]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吸嘴的一端连接于壳体的顶端,所述底座连接于壳体的底部,所述第一吸油组件、第二吸油组件、雾化组件以及电控组件均安装在壳体内部。
[0007]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吸嘴设有连接部以及导出口,所述连接部的一面与壳体连接,所述导出口与导向管连通、并用于将导向管内雾化元件雾化后的气雾导出。
[0008]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导出口设有抵接面,所述抵接面用于抵接在第一吸油组件的一面。
[0009]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储液元件包括储油套筒、以及设于储油套筒内的储油棉,所述导向管设于储油棉内,所述密封元件包括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分别密封连接于储油套筒的两端。
[0010]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二密封件靠近导向管设有引脚固定件,所述雾化元件包括发热片、以及连接于发热片的接电引脚,所述引脚固定件用于接电引脚固定,所述接电引脚用于电连接电控元件。
[0011]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电控组件包括安装在壳体内的固定支架、安装在固定支架内的电源、以及安装在底座与固定支架之间的控制板,所述控制板与电源和雾化元件电连接,所述控制板上安装有气动感应元件,所述气动感应元件设有气道,所述气道的一端连通至吸嘴。
[0012]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二吸油组件设于固定支架上、并设有转接板,所述转接板与控制板电连接,所述转接板用于连接接电引脚。
[0013]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固定支架上安装有气动密封件,所述气动密封件用于气动感应元件密封、并留有气孔,所述气动密封件的一端与底座连接。
[0014]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底座设有固定卡扣和固定接口,所述固定卡扣用于将控制板固定,所述控制板上设有接头,所述固定接口用于接头的固定。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相比现有的电子雾化器,本技术的结构采用由上至下依次层叠的方式装配,结构组装方便,适合自动化大批量生产,结构简单,解决了现有雾化结构复杂,组装不便等问题;另外,本技术采用了二个吸油组件对雾化后产生的冷凝液进行吸附,可以防止冷凝液逆流影响使用,并保护电控结构。具体是,设置了壳体、由上至下依次设于壳体的吸嘴、第一吸油组件、雾化组件、第二吸油组件、电控组件、以及底座,所述雾化组件包括密封元件、储液元件、设于储液元件内的导向管、以及设于导向管内的雾化元件,所述导向管用于将储液元件上储存的液体导入至雾化元件进行雾化,所述雾化元件与电控元件电连接,所述密封元件用于储液元件密封,所述第一吸油组件与第二吸油组件均为吸油棉,所述第一吸油组件设于密封元件与吸嘴之间、并用于吸附落入密封元件的冷凝液,所述第二吸油组件设于电控组件与雾化组件之间、并用于吸附落入电控组件的冷凝液。两组吸油组件用于防止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气道内部冷凝液逆流影响使用体验并保护电控组件。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电子雾化器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电子雾化器的另一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说明:壳体1、吸嘴2、连接部21、导出口22、抵接面221、第一吸油组件3、雾化组件4、密封元件41、第一密封件411、第二密封件412、引脚固定件4121、储液元件42、储油套筒421、储油棉422、导向管43、雾化元件44、发热片441、接电引脚442、第二吸油组件5、转接板51、电控组件6、固定支架61、气动密封件611、电源62、控制板63、气动感应元件631、底座7、固定卡扣71、固定接口72。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021]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
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0022]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0023]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涉及了一种电子雾化器,设置了壳体1、由上至下依次设于壳体1的吸嘴2、第一吸油组件3、雾化组件4、第二吸油组件5、电控组件6、以及底座7,所述雾化组件4包括密封元件41、储液元件42、设于储液元件42内的导向管43、以及设于导向管43内的雾化元件44,所述导向管43用于将储液元件42上储存的液体导入至雾化元件44进行雾化,所述雾化元件44与电控组件6电连接,所述密封元件41用于储液元件42密封,所述第一吸油组件3与第二吸油组件5均为吸油棉,所述第一吸油组件3设于密封元件41与吸嘴2之间、并用于吸附落入密封元件41的冷凝液,所述第二吸油组件5设于电控组件6与雾化组件4之间、并用于吸附落入电控组件6的冷凝液。
[0024]吸嘴2的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由上至下依次设于壳体的吸嘴、第一吸油组件、雾化组件、第二吸油组件、电控组件、以及底座,所述雾化组件包括密封元件、储液元件、设于储液元件内的导向管、以及设于导向管内的雾化元件,所述导向管用于将储液元件上储存的液体导入至雾化元件进行雾化,所述雾化元件与所述电控组件电连接,所述密封元件用于储液元件密封,所述第一吸油组件与第二吸油组件均为吸油棉,所述第一吸油组件设于所述密封元件与吸嘴之间,所述第二吸油组件设于所述电控组件与雾化组件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嘴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壳体的顶端,所述底座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第一吸油组件、第二吸油组件、雾化组件以及电控组件均安装在所述壳体内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嘴设有连接部和导出口,所述连接部的一面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导出口与所述导向管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出口设有抵接面,所述抵接面用于抵接在所述第一吸油组件的一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元件包括储油套筒、以及设于储油套筒内的储油棉,所述导向管设于储油棉内,所述密封元件包括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颂黄文茂廖显龙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克莱鹏雾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