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车体组装底架及其车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62630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8 09:18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模块化车体组装底架,包括:设置于两端的牵枕缓模块,两个所述牵枕缓模块之间设置有带顶车位模块、充电机与逆变器吊装模块、中部制动吊装模块和双蓄电池箱吊装模块;每个所述牵枕缓模块、所述带顶车位模块、所述充电机与逆变器吊装模块、所述中部制动吊装模块和所述双蓄电池箱吊装模块之间均通过连接模块或连接梁相连接;每个所述牵枕缓模块、所述带顶车位模块、所述充电机与逆变器吊装模块、所述中部制动吊装模块、所述双蓄电池箱吊装模块、所述连接模块和所述连接梁上均铺设有底板;具有设计周期短、设计漏项与错误少、完成周期短、安装效率高的有益效果;适用于车体底架安装领域。于车体底架安装领域。于车体底架安装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块化车体组装底架及其车体


[0001]本申请涉及车体底架安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块化车体组装底架及其车体。

技术介绍

[0002]现有铁路客车的每个车型的底架组成图纸都有重复的结构、加工以及焊接标注,导致了出图工作的重复性,浪费了设计时间,且容易出现设计错误或漏项;底架设计零部件多,且不能借用,设计工作量大,所用时间长;此外,车间生产需要图纸设计完成后才能开工生产,设计周期对车间生产进度影响大。
[0003]因此,缩短设计周期,减少设计中漏项或设计错误,提高车架的安装效率,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目前,基于公司标准化、数字化建设工作以及大技术体系平台,铁路客车底架的模块化安装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低速客车车宽、车长、以及车体定距都是定值,为底架模块化组装提供了条件。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缺陷之一,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模块化车体组装底架及其车体。
[0006]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模块化车体组装底架,包括:设置于两端的牵枕缓模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化车体组装底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两端的牵枕缓模块(10),两个所述牵枕缓模块(10)之间设置有带顶车位模块(20)、充电机与逆变器吊装模块(30)、中部制动吊装模块(40)和双蓄电池箱吊装模块(50);每个所述牵枕缓模块(10)、所述带顶车位模块(20)、所述充电机与逆变器吊装模块(30)、所述中部制动吊装模块(40)和所述双蓄电池箱吊装模块(50)之间均通过连接模块(60)或连接梁(70)相连接;每个所述牵枕缓模块(10)、所述带顶车位模块(20)、所述充电机与逆变器吊装模块(30)、所述中部制动吊装模块(40)、所述双蓄电池箱吊装模块(50)、所述连接模块(60)和所述连接梁(70)上均铺设有底板(8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车体组装底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牵枕缓模块(10)包括第一枕梁组件(101),所述第一枕梁组件(101)的两端均与第一边梁(102)相连接,所述第一枕梁组件(101)的一侧与两个间隔相对设置的第一牵引梁(103)相连接,每个所述第一牵引梁(103)远离所述第一枕梁组件(101)的一端均倾斜设置有第二牵引梁(104),每个所述第二牵引梁(104)均向靠近每个所述第二牵引梁(104)的第一边梁(102)倾斜,每个所述第二牵引梁(104)远离所述第一牵引梁(103)的一端与缓冲梁组件(105)相连接,所述缓冲梁组件(105)的两端均与所述第一边梁(102)相连接;与所述第二牵引梁(104)相靠近一侧的两个第一牵引梁(103)之间设置有适于与车钩相连接的车钩安装座(111),与每个所述第一边梁(102)相靠近一侧的每个第一牵引梁(103)与每个所述第一边梁(102)之间均连接有至少两个第一横梁(106),与所述缓冲梁组件(105)相靠近一侧的第一横梁(106)与所述缓冲梁组件(105)之间连接有第一纵梁(107);所述第一枕梁组件(101)的另一侧与第二纵梁组件(108)相连接,所述第二纵梁组件(108)远离所述第一枕梁组件(101)的一端与第二横梁(109)的内侧相连接,所述第二横梁(109)的外侧与所述连接模块(60)或所述连接梁(70)相连接,所述第二横梁(109)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边梁(102)相连接;所述第二纵梁组件(108)包括至少两个以所述牵枕缓模块(10)纵向中轴线为中心间隔分布且对称的第二纵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化车体组装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牵枕缓模块(10)还包括集便器(110),所述集便器(110)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牵引梁(103)的下方,所述集便器(110)顶部靠近两端处均与两个所述第一横梁(106)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化车体组装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带顶车位模块(20)包括顶车位组件(201),所述顶车位组件(201)的两端均与第二边梁(202)相连接,所述顶车位组件(201)的两侧均与第三纵梁组件(203)相连接,远离所述顶车位组件(201)一侧的所述第三纵梁组件(203)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模块(60)或所述连接梁(70)相连接,远离所述顶车位组件(201)另一侧的所述第三纵梁组件(203)的一端与第三横梁(204)的内侧相连接,所述第三横梁(204)的外侧与所述连接模块(60)或所述连接梁(70)相连接,所述第三横梁(20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边梁(202)相连接;所述第三纵梁组件(203)包括至少两个以所述带顶车位模块(20)纵向中轴线为中心间隔分布且对称的第三纵梁。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块化车体组装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机与逆变器吊装
模块(30)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三边梁(301),两个所述第三边梁(301)的两端均通过第四横梁(302)相连接,两个所述第三边梁(301)之间还设置有与所述第四横梁(302)相平行的两个第五横梁(303),两个所述第五横梁(303)之间设置有第四纵梁(304),所述第四纵梁(304)的一侧与所述第三边梁(301)之间通过第六横梁(305)相连接;每个所述第四横梁(302)的外侧均与所述连接模块(60)或所述连接梁(70)相连接;位于所述充电机与逆变器吊装模块(30)纵向中轴线一侧的每个所述第四横梁(302)的底部相对设置有第一吊钩组件(306),所述第六横梁(305)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吊钩组件(306)相平行的第二吊钩组件(307),所述第一吊钩组件(306)和所述第二吊钩组件(307)均用于连接逆变器(310);位于所述充电机与逆变器吊装模块(30)纵向中轴线另一侧的所述第三边梁(301)一端的所述第四横梁(302)的底部设置有用于连接充电机(311)的第三吊钩组件(308),远离所述第三吊钩组件(308)的所述第五横梁(303)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乐天闫春江方吉王剑谢素明李晓峰李荣华李永华王悦东李娅娜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